《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最新6篇】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篇一

最小公倍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通过教学反思,我发现在教授最小公倍数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最小公倍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面,没有形成深入的理解。他们只是机械地应用了求解方法,而缺乏对于最小公倍数背后的数学原理的理解。这导致了他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常常感到困惑,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其次,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对于最小公倍数的理解相对较快,可以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然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数学的抽象概念难以理解,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来巩固和消化所学内容。而我在课堂上没有对这部分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挫败感,对数学课程失去了兴趣。

此外,我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讲解最小公倍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时,我过于注重理论方面的讲解,而忽略了实际应用的讨论和练习。最小公倍数作为一个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概念,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它的重要性,如果能够将最小公倍数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应用所学知识,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出一些改进。首先,我将更加注重对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深入讲解,引导学生从数学原理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最小公倍数。其次,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和支持。最后,我会设计更多的实际应用问题,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通过教学反思,我意识到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通过对最小公倍数教学的反思,我将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数学课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最小公倍数》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通过教学反思来进行改进。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最小公倍数的定义理解不够深入。在课堂上,我通常会通过举例和讲解的方式来解释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但是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和应用阶段,没有形成深入的理解。这导致他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经常感到困惑,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于最小公倍数背后的数学原理的讲解,引导学生从理论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最小公倍数。

其次,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对于最小公倍数的理解相对较快,可以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然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数学的抽象概念难以理解,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来巩固和消化所学内容。而我在课堂上没有对这部分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挫败感,对数学课程失去了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我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讲解最小公倍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时,我过于注重理论方面的讲解,而忽略了实际应用的讨论和练习。最小公倍数作为一个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概念,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它的重要性,如果能够将最小公倍数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应用所学知识,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教学设计中增加更多的实际应用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实践。

通过教学反思,我意识到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通过对最小公倍数教学的反思,我将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数学课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这样,我相信我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篇三

  “最小公倍数”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通分做准备,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最大公因数以后进行教学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虽然属于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学习方法相似。本课设计与之前的最大公因数的教学有着相同之处,学习方法相同,并注意知识的迁移。

  一、创设情境,关注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

  经过对倍数知识的复习后,通过创设一个用长方形墙砖铺墙面的问题情境,由实际生活抽象出概念,学生读题,明白题意后,便让他们四人一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长方形纸片去铺这个正方形。铺完后,都有所感悟,发现能铺完,这时问学生知道为什么能正好铺完吗?部分学生说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也是小长方形宽的倍数,是2和3的公倍数。接着让学生思考用这个小长方形还能铺满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12、18、24......,因为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的公倍数。”看到学生大都明白题意,我开始让学生猜测,可能铺满边长是9厘米、10厘米的正方形吗?为什么?孩子们都抢答说,不能,因为9和10都不是2和3的公倍数。孩子们最后总结出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并说道所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6厘米。正好是长和宽的最小公倍数。从而真正感受到学习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二、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发展能力。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大胆迁移、类推、探索出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从而获得能力上的发展。学生迁移出了四种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列举法,先列举出两个数的一些倍数,从中找出他们的公倍数,并从公倍数中找出最小公倍数;

  2、筛选法,先写出较大数的一些倍数,从中筛选出较小数的倍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3、分解质因数法,先把两个数分别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因为用分解质因数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以18和12为例重点介绍了这种方法,先让学生分别把两个数分解质因数,接着把18、12的最小公倍数36也分解质因数,让学生从最小公倍数36所分解的质因数中,找一找包含了18和12两个数中的哪些质因数?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最小公倍数36中既包含了12、18全部公有的质因数,也包含了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也就是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两数所有公有质因数和各自独有质因数的乘积。针对每种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学生边说边举例,并进行了适量的练习。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篇四

  新课标教材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给出了三、四种不同方法。有分别写出各自倍数,再从中找出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先写出某一个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依次判断它们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利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有部分学生在校外培训时学习的简单快捷的短除法。这么多的方法,作为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优化。但哪种更优呢?我认为真正适合孩子们,最快捷又最容易理解的最小

公倍数求法应该是:先依次写出较大数的倍数,然后从小到大判断它们是否是较小数的倍数。

  为什么这种方法最优?

  1、快捷。因为当最小公倍数较小(即在100以内)时,用这种方法可以仅仅通过口算就快速求出结果。

  2、易懂。用上述方法找最小公倍数,与概念一脉相承,比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更利于学生理解。

  什么促使我反思?

  以前教五年级的学生时,我发现学生普遍喜欢用分母的乘积作为公分母。虽然,多次建议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会使计算数据相对较小,可仍旧无效。原因何在?与学生交流后才得知:无论是用第一种列举法找,还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都需要找草稿,太麻烦。如果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在通分中完全用不上绝对是教学的失败。失败在哪里,麻烦如何解决?经过反思,我发现原来方法并非最优。

  本次教学我并未教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当然也没有教短除法,推荐学生用先依次写出较大数的倍数,然后从小到大判断它们是否是较小数的倍数的方法,效果很好。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篇五

  1、新教材中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要求较以往是大大的降低了。这里只要求学生用列举的方法找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对一些特殊的数组能找到规律,寻求特殊的解法。

  2、注意新教材中的数都很小,不复杂,要求找的最小公倍数不能超过100。

  3、关于短除,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介绍的,因为学生学习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如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将这部分知识简单交代一下,不然学生无法理解,特别是理解这样做的道理,如若不然,学习只能是流于形式。关于教与不教的话题,我认为还是要教一教,给孩子一个一般的方法介绍,对他们今后学习有益。

  4、我觉得因为数都比较小,可以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求法。如“大数翻翻法”就很好,其实求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用“小数缩倍法”,即将小数依次除以1、2、3、4等,看是不是大数的因数,如果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篇六

  一、联系实际理解数学。

  教学前,我了解了学生在这节课前已有的知识背景,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汇报个性化的解题方法。在不断的交流汇报中,学生发现了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教师又让学生举实例进行验证。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小公倍数是它们中的较大数。再应用这一发现进行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比较、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组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在经历求的过程后,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汇报自己的想法,把被动的认知改成了主动探究。在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时,教师出示了求3和4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尝试后,小组讨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索中,学生发现了新知识的特点,又在不断的比较中,知道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就这样,在整理、归纳、交流的活动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堂课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学过的一些方法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在学会了基本概念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列举法找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练习了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每个小组的验证得到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求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初步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四、存在不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过渡语的使用教师进行了精心设计,但对于课堂教学没多大的激励作用,应用朴实的语言。

  2、“说一说”的内容没必要让学生讨论,应让学生充分说,展示灵活的思路。

  3、“议一议”的内容时间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地讨论。

  4、教师课堂应注意语言的精炼,如5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45,师问:为什么?这样问不合适。应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本节课的遗憾就是。没有预料到学生会对“剪成同样长短的跳绳,不能有剩余跳绳”这个句子理解出现偏差,浪费了一些时间,但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感受到了他们思维的碰撞,教学目标也因此而有效达成。

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学期教学工作总结【精选6篇】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
工作总结2016-09-03
幼儿园大班学期教学工作总结【精选6篇】

初中数学同角三角函数公式总结(优质3篇)

在三角函数中,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问题一直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积的关系sinα=tanα×cosαcosα=cotα×sinαtanα=sinα×secαcotα=cosα×cscαse...
工作总结2019-09-05
初中数学同角三角函数公式总结(优质3篇)

专项整治工作总结文案(最新6篇)

专项整治工作总结文案 第一篇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是一项直接关系到我镇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我镇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的重要工作。为切实做好我镇食品安全工作,按照市食安委办相关要求,结合我镇实...
工作总结2015-02-01
专项整治工作总结文案(最新6篇)

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精彩4篇)

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转眼一个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辛勤过后的快乐,也有耕耘过后的收获,现在做以下总结:一、思想方面工作以来我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服从领导的分配,遵守学校各种规...
工作总结2012-08-05
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精彩4篇)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总结【精彩6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
工作总结2011-05-06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总结【精彩6篇】

物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通用6篇)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
工作总结2018-01-03
物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通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