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实录
时间:2022年10月15日
地点:XX中学语文教室
教师:李老师
学生:初二(2)班全体学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剪梅》的背景知识和作者杨洪基的创作意图;
2.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一剪梅的形象,并能够感受其深情和坚韧;
3.学会欣赏、朗读和背诵《一剪梅》。
二、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描绘梅花的音乐,并展示梅花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梅花的兴趣。
2.导入新课(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一剪梅》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杨洪基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3.课文理解(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一剪梅》,并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一剪梅的深情和坚韧。
4.欣赏朗读(15分钟)
教师示范朗读《一剪梅》,并要求学生跟读。鼓励学生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5.背诵训练(15分钟)
教师给学生一定的背诵时间,然后学生轮流背诵《一剪梅》。教师对学生的背诵进行点评和指导。
6.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背诵《一剪梅》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家里多背诵、多欣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基本按照预设的计划进行,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积极活跃。但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没有充分强调学生对《一剪梅》的情感体验,下节课可以在这方面做出改进。另外,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背诵训练时间较短,可以在下节课安排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背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学生对《一剪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增强了对诗歌的欣赏和朗读能力。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二
教学实录
时间:2022年10月20日
地点:XX中学语文教室
教师:李老师
学生:初二(2)班全体学生
一、教学目标
1.复习《一剪梅》的背景知识和课文内容;
2.进行诗歌欣赏和朗读训练;
3.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一剪梅》的背景知识和课文内容,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巩固学生的记忆。
2.欣赏朗读(15分钟)
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一剪梅》朗读音频,让学生欣赏不同声音的诗歌表演,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朗读方式的差异。
3.朗诵训练(1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朗诵训练,要求学生注意语调和节奏的把握,通过不同的朗诵方式表达出诗歌的情感。
4.诗歌创作(20分钟)
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发挥创作能力,以梅花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同桌分享(10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与同桌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鼓励他们相互交流、欣赏和赞赏。
6.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诗歌的魅力和创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尝试创作。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朗读训练非常认真。诗歌创作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桌分享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没有充分总结学生的创作成果,下节课可以安排更多时间来展示学生的创作作品。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诗歌创作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三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1:我不知道。
老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
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老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师:桑之未落
学生:其叶沃若
第2页 /(共3页)
老师:桑之落矣
学生:其黄而陨
老师:孔雀东南飞
学生:五里一徘徊
老师:花自飘零水自流
学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老师:我为什么让大家回忆这些句子?你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6:“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兴的手法。
老师:说得好,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现在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又兼有比兴手法。那这句话在整首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7: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引起下文的抒情。
老师:上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下文中抒情的结果如何?
学生7:景物描写有“红藕香残,鸿雁传书,月满西楼”;抒情的结果是“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老师:请坐。你是用原文来回答的问题。很好!哪个同学根据他的回答来生发一下,展开来说。
学生8:老师,我能先说一下自己的疑问再回答您的问题吗?
老师:请讲。
学生8:“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知道是说作者乘船游玩,可是,可是“轻解罗裳”什么意思?是去游泳吗?
(其他同学大笑,他也有点不好意思。)
老师:我先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轻解罗裳(cháng)”不读“shang”古人“衣”和“裳(cháng)”是分开的,“衣”是上衣,“裳(cháng)”是下衣。“轻解罗裳”的“裳”在这里统指“衣服”。谁来解答一下这个同学的疑问?
学生:......
老师:好,我来说一下。此处的“罗裳”是指待人接物时候的穿戴,是“盛装”;“轻解罗裳”就是换上“便装”的意思。明白了吗?
学生8:明白了,就像我们爬山要换上运动鞋一样。我觉得景物描写上“红藕香残”应该理解为“红色的荷花只留一点淡淡的残香”,一个“残”字让觉得很伤感、很凄凉。“谁寄锦书”说明,她的丈夫并没有来信。所以,才有下阕的“无计可消”的愁情。
老师:请坐。说得不错,你对“红藕香残”这四个字的理解很准确,“玉簟秋”的“秋”有“凉”的意思,是感觉也是心情。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景和情结合起来鉴赏,这就叫做“以意逆志”。除了这一点,我们还学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这节课运用了吗?
学生9:没有。
第3页 /(共3页)
老师:没有吗?
学生10:我们知道了赵明诚外出学习,李清照一个人在家思念丈夫,才有了因为相思而生闲愁。
老师:“因相思而生闲愁”总结得很精练!刚才那位同学,你为什么觉得没有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手法呢?
学生9:我现在知道用了,但我觉得还不充分,因为你还没有介绍作者。
老师:呵呵!请坐。你补充得很及时,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李清照的生平。看着PPT,低声读一读。
学生: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现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哪位同学还有疑问?
学生11:老师,我记得你在讲《长恨歌》的时候说“夜雨闻铃肠断声”是“雨霖铃”这个词牌的来历,并且还说每个词牌都有来历。那“一剪梅”这个词牌是怎么来的`?
老师:好。请坐。请看大屏幕。一剪梅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淲(biāo)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这只是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这个词牌的格律和结构,也可以试着填词。
今天的作业时:背诵这首词。
【教学反思】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