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典成语故事(6篇)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一
传世经典:卧薪尝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成语,其中一句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卧薪尝胆”。这句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为了报仇而忍辱负重、积极准备的场景,成为了后世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一个叫勾践的国君,由于吴国的侵略,齐国灭亡,勾践不得不逃亡到越国。在越国,勾践受尽了屈辱和苦难,但他始终不忘记复国的心愿。他决定用自己的行动来激发越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勾践决定采用“卧薪尝胆”的策略,他秘密地回到了齐国的故地,找到了自己被俘虏时留下的那根薪柴,将其藏匿起来。每天晚上,勾践都会卧在薪柴上,刻苦修炼,尝尽了胆子。
在越国,勾践以身作则,不仅自己勤奋学习,还积极开展改革,推动国家的发展。他鼓励人民学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提倡勤劳致富。他还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积极寻求联合其他国家抵御外敌的支持。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勾践终于等到了时机,他带领越国军队成功地打败了吴国,实现了复国的梦想。勾践的坚持和努力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也使“卧薪尝胆”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成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勾践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有经历了痛苦和困苦,才能够更好地珍惜和把握现在的幸福和成功。勾践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告诉他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二
智者之道:不耻下问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耻下问”,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成语,形容一个人虚心学习、不怕求教的品质。这句成语的背后也有着一段令人敬佩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国君秦昭王,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统治者,但他对于学问并不了解。他听说了一个叫孟子的学者,对他非常敬佩,决定亲自前往拜访。
秦昭王和孟子见面后,秦昭王对孟子说:“我听说你很有学问,能否请你给我讲讲你的学说?”孟子笑着说:“陛下,其实您的问题非常简单,只要您愿意,请您不耻下问,我一定会尽力解答。”
秦昭王听了孟子的话,感到非常惭愧,他当时是一个国君,地位高于众人,但是却不懂得许多学问。他想了想,决定放下身段,向孟子请教。
于是,秦昭王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如何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耐心地解答道:“陛下,统一天下需要三个要素:仁义、礼制和道德。只有尊重人民,讲究礼仪,以及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够实现天下太平。”
秦昭王聆听孟子的解答后,深感受益匪浅。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决定虚心学习,向孟子请教更多的问题。秦昭王通过不耻下问,不仅扩大了自己的学识,更重要的是改进了自己的治国方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耻下问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只有心怀谦卑,虚心学习,才能够不断进步。秦昭王通过不耻下问,不仅从孟子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树立了一个榜样,激励后世人们向他学习。
以上便是关于历史经典成语故事的两篇文章,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智者的智慧和勇气,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三
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四
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五
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六
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