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由来和习俗(3篇)
立夏的由来和习俗 篇一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中国农历的夏季的开始。立夏的由来和习俗源远流长,代表着人们对于春天的告别与夏天的迎接,同时也是人们庆祝农耕丰收的重要日子。
立夏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中,是古代中国人民为了纪念伟大的帝王禹而设立的。根据古代的传说,禹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传说中的圣君,他治理洪水、开辟疆土,使中国成为一个富饶的国家。为了纪念禹的功绩,人们在每年的立夏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禹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有许多与农业相关的习俗。首先是播种的习俗。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升高,土地逐渐变暖,对于种子的生长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机。因此,很多农民会在立夏这一天开始播种各种作物,以期能够获得一个丰收的季节。
此外,立夏也是人们进行各种祈福活动的时刻。人们会前往寺庙或道观,向神明祈求健康、平安和丰收。同时,也会在家中进行一些祈福的仪式,例如贴上红色的符咒和挂上五彩缤纷的风铃,以驱邪护家,保佑一家人平安幸福。
立夏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是吃“立夏蒸”,这是一种传统的食物。立夏蒸是用糯米、红枣、莲子、花生等食材蒸制而成的,寓意着一年的好运和丰收。人们相信吃了立夏蒸之后,能够带来好运和健康。
总的来说,立夏的由来和习俗承载着人们对于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通过庆祝立夏,人们表达了对于春天的感谢和对于夏季的期待,同时也祈求了来年的丰收和幸福。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彰显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立夏的由来和习俗 篇二
立夏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季的开始。立夏的由来和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自然和农耕的重视。
立夏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中,是为了纪念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禹而设立的。禹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传说中的圣君,他治理洪水、开辟疆土,为人民带来了丰收和幸福。为了纪念禹的功绩,人们在每年的立夏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禹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也是农耕的关键时期。立夏之后,气温升高,土地逐渐变暖,对于种植作物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机。因此,人们在立夏这一天开始播种各种农作物,以期在夏季能够获得丰收的果实。
立夏还有一些与祈福和庆祝丰收相关的习俗。人们会前往寺庙或道观,向神明祈求丰收和平安。同时,也会在家中进行一些祈福的仪式,例如贴上红色的符咒和挂上五彩缤纷的风铃,以驱邪护家,保佑一家人平安幸福。
在饮食方面,立夏也有特定的食物习俗。人们会吃一种叫做“立夏蒸”的传统食物。立夏蒸是用糯米、红枣、莲子、花生等食材蒸制而成的,寓意着一年的好运和丰收。人们相信吃了立夏蒸之后,能够带来好运和健康。
总的来说,立夏的由来和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农耕文化的重视和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通过庆祝立夏,人们表达了对于春天的感激和对于夏季的期待,同时也祈求了来年的丰收和幸福。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彰显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立夏的由来和习俗 篇三
每年四月初一前后(公历5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农历的立夏节气,立夏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关于立夏的由来和习俗我就说到这,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我们中化民族的传统,熟知传统节日,我们今年可以好好过一过“立夏”节,一起体味“立夏”的味道。
扩展:
立夏节气知识
立夏节气风俗活动
1、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旧时,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还要“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2、疰夏绳
旧时,用五色丝线于立夏日系于孩童的手腕等处,寓意消灾祈福不得疰夏病,丝线被称为“疰夏绳”亦称“长命缕”。
3、吃立夏蛋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许多人特别是小孩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孩子们还会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4、忌坐门槛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5、立夏“秤人”
立夏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户外悬秤于大树下,为小孩和老人称量体重,以检验一年来身体的变化。秤钩悬一把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立夏吃什么传统食物
1、福建闽东地区吃光饼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
2、江浙地区吃“七家粥”“尝三鲜”
浙江农村地区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
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同时,苏州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馈节”。
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
3、杭州在立夏日有吃“野夏饭”之俗。是日,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向邻里各家乞取米、肉。然后到野地里采掘野菜、竹笋,用石头支起锅灶,自烧白吃,称为吃“野夏饭”或“立夏饭”。这种风俗就是自比乞丐,以为可以避灾祸。吃完立夏饭,大人拿来箩筐、大秤。给孩子们秤体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4、上海立夏日吃蛋。立夏当日,孩子们的脖子上总要挂上一个用红色网套套着的蛋。上海也有“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摊菜试宝称。”的习俗,立夏之日要吃芋头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饼,中午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称一下体重。
5、南方地区吃笋、槐豆、“五色饭”
6、四川、岩坦山区家家要吃笋、槐豆。说吃了竹笋脚骨硬,好爬山。还吃青梅,烧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习俗,说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7、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8、在广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9、吃乌米饭
乌米饭,乌黑油亮,清香可口,由糯米浸入乌树叶内数小时后烧煮而成。立夏这一天,江南农村人人爱吃。据说,这个风俗源于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
10、吃"立夏馃"
赣东北有吃“立夏馃”的习惯,就像清明吃艾、端午吃粽子、重阳吃桂花酒一样,从老一辈那儿流传下来。以讨个“春收富实”的年成。
立夏之后天气还会冷吗
南北幅员辽阔,立夏后北方凉爽南方气温偏高。在我国古代,分别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季的到来。气象学上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当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时意为春季开始,当温度高于22℃时则意味着夏季的开始。立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我国南北幅员辽阔,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所以立夏北方很凉爽,南方稍微炎热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