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精彩3篇)
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篇一
记叙文是一种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发展过程的文体。它通过描述人物、环境和情节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阅读记叙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我将介绍几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首先,要注重细节。记叙文通常会描写丰富的细节,这些细节是作者用来表达情感和意义的重要手段。阅读时,我们应该仔细品味每一个细节,思考它们的含义和作用。比如,作者描述了一个人物的衣着和举止,我们可以从中推测出他的性格和社会地位。同时,还要注意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些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其次,要理解故事的结构。记叙文一般有明确的故事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部分。阅读时,我们应该把握住故事的主线,理清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将主要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串联起来,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的逻辑。
另外,要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通过描写和行为来表达的。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思考方式和与他人的关系等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同时,还要注意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这些冲突可以推动故事的发展,也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最后,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记叙文通常通过描述事件来传达一种主题或情感。阅读时,我们应该关注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思考他为什么选择这个故事来表达。同时,还要注意作者使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总之,阅读记叙文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思考。通过注重细节、理解故事结构、把握人物形象和把握主题和情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文体的作品。
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篇二
记叙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通过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阅读记叙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我将介绍几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首先,要注重情节的推进。记叙文通常以一个事件或故事为主线,通过描述事件的发展来引起读者的兴趣。阅读时,我们应该关注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局,思考每一个事件和情节之间的联系和转折点。同时,要留意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和语言技巧,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其次,要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通过描写和行为来表达的。阅读时,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言行举止、思考方式和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同时,还要注意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这些冲突可以推动故事的发展,也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另外,要注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记叙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等。阅读时,我们要留意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并思考它们的作用和意义。比如,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来描述自然景物,可以增强描写的生动感和表达的情感。
最后,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记叙文通常通过描述事件来传达一种主题或情感。阅读时,我们应该关注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思考他为什么选择这个故事来表达。同时,还要注意作者使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总之,阅读记叙文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思考。通过注重情节的推进、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注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以及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文体的作品。
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篇三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表达方式,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包括:
一、整体感知
1、理清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2、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如2005年山西xx市中考试题《喝得很慢的土豆汤》一文中的第二题“请按事情发生的本来顺序,为本文另写一个开头。”本文采用了倒叙的顺序,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对素材进行重组的能力。只要熟悉文章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进行合理的想象,就会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再如2006年xx市中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的第三题“选文第4、5两段在记叙的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里采用了插叙的顺序,只要理清了事件,再联系上下文就不难回答。
3、理出记叙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如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等等。如2006年浙江xx市中考试题《不落别处》一文的第一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是以“奖券”为线索,只要通读全文,联系文题,理顺内容,此题不难作答。
二、分析综合
1、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
①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的过渡方法有用词语过渡、用句子过渡、用段过渡。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②照应。阅读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悬念。悬念是写作中为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常用的手法之一。
④“抑扬”的表现手法。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是贯穿于作品整体的,也可以出现于作品的局部,但作者同样根据目的与手段安排好了轻重、主从、详略,阅读时应注意把握。
⑤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如2005年辽宁xx市课改区中考试题《月光饼》一文中的第4题“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得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象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此题考查写作上的特点和运用的手法,这里用了对比(或衬托),其用意十分明白,就是表达思乡情怀。
3、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
含义。二是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三是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如xx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4题“选文第⑿段中‘奇异的力量’指什么?”此题考查对文中短语的理解,这类题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不能简单地割裂地理解词语。
4、归纳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二是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中心。三是从分析段首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四是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的,分析结尾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五是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六是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意思。如xx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五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此题考查对文章最后一段作用的分析,记叙文最后一段从内容上看通常有点明(或突出)中心、深化中心等作用;从结构上说通常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等作用。
三、鉴赏评价
1、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还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2、分析写作技巧。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选择材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有的文章,作者善于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要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构思,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可以研究其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方式运用得怎样,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括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怎样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等。从文章的语言运用看,可先看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形象性、鲜明性、生动性,成语典故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还有语言风格,有的朴实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含蓄蕴藉,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幽默辛辣等等。如河南省2005年中考试题《宝石项圈》中的第二题“从第六段第七段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好处。”做这类题目要求答全两个方面:一是句子运用的手法,二是表达的内容。回答此类题,学生很可能只答一个方面,或仅说明使用的手法,或单纯说明句子的作用,使答案不全面,而不能得满分。再如2005年xx市xx区中考试题《奔跑的火焰》中的第四题“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从第4、5、10三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赏析。”此题考查了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赏析,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了解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文中描写对象是歌颂赞美还是批判讽刺,是喜爱同情还是厌恶憎恨。如2005年辽宁xx市课改区中考试题《月光饼》一文中的第五题“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此题考查读文与自身实际的关系,这是阅读的目的,凡阅读就会有所收获,也会对自己的认识或情感有所影响和启发,在记叙文阅读中,这类开放式的联系实际的题目很多,但是必须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和体会,要结合得自然才有说服力。
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
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理清思路
(1)把握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①顺叙:按时间的先后叙述。
作用:使文章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经过。
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生动性,引起下文内容的叙述。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 另一件事情。
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内容更加充实,为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2)理清线索
① 注意文章的标题,不少标题就是线索。
②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有的是以时间变化为线索,有的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
③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④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3)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
②按地点转移划分。
③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⑥小说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情节划分。
2、概括文章(段)内容
(1)紧扣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事物的主要特征等要素。
(2)盯住开头结尾句、段落间的过渡句等重点语句。
根据故事情节的常用格式是:
“某人因为……做了……事情,最后……”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谁做了什么?(可适当添加时间、地点、起因、结果)
3、归纳文章主题
(1)理解标题
①有的标题很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所以可根据标题确立中心。
②有的标题是一语双关,解题时不仅要弄清它的表层含义,还要弄清它的深层含义。
③有的标题很形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能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其本体、喻体,也就是理解了主题。
(2)抓关键语句
①过渡句
②开头结尾句
③抒情议论句
④反复出现的句(段)
(3)分段(层)概括:如果找不到关键句,文章比较复杂,就“化整为零”,分段(层)概括段意,最后整合为全文中心。
记叙文概括文章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讽刺、揭露、反映)了……”
二、语句的理解与赏析
1、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的品味
(1)步骤:第一步先理解词语的本义,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第三步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及表现力。
(2)解题思路与技巧
①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②遇到代词,从上查找
③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是指出之后,对它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
(3)答题思路:
①动词、形容词赏析: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或物的精神、品质)
②反复强调的词语赏析:突出强调了……
③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赏析: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重点句子内涵及作用的赏析
赏析角度:
(1)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及文章主题分析句子描述,(表现、揭示)了什么内容(或道理)。
(2)分析句子的语言特色,有修辞的分析修辞,没有修辞的,分析有表现力的词语,或特殊句式等。
(3)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或人物的个性特征)。
答题思路:
(1)哲理句赏析:这个句子告诉了……的道理(或让我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主旨句,抒情议论句,全文总结句赏析:这个句子起到了点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的作用。
(3)过渡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4)不同用途的句式的赏析: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的语气,使……的感情更强烈(或使……的观点更鲜明);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5)描写句的赏析:具体地写出了……
(6)修辞句的赏析: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②夸张: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③对比:给人……鲜明的印象。
④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⑤排比:使语言雄壮有力,气势磅礴,语势层层深入(增强语言气势);抒发了……强烈感情。 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句子的内容)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
⑥对偶: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
⑦引用:引经据典,增强文化底蕴。
⑧反问: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在段首、文中)(若在结尾,引起读者思考)
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兴趣),引起下文,承上启下(在段首、文中)。
3、重点段落的赏析
或点明主旨,或承上启下,或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特色,插叙交代背景。思路与赏析句子相同。
三、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①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作品……的中心。
②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好自然环境
所谓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思想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多交代时代背景、社会风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等综合考虑。常用的格式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品质;衬托中心思想;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天气等;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中心思想。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④细节描写:是对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
⑤白描,即简笔勾勒,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2、抒情的种类
①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②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3、议论的作用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四、赏析写作手法与技巧
1、布局文章的技巧
①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
②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③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2、表现手法及作用:
①象征:使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②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③对比: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
④渲染烘托:以景物以及人文气氛来烘托某种氛围、人物心情等。
⑤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⑥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⑦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⑧虚实结合: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⑨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⑩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五、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1、扣住故事的情节和文章中对人物具体生动的描写客观地进行分析。既不要架空,也不要以偏概全,要具体全面。
2、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把握和体味,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感情倾向。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是正面的,一般用褒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反面的. ,一般有贬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就从两方面客观评价。
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词语有:
寡言少语、平凡、朴实、正直、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幽默、谨慎、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着、势利……
六、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1、细读。这是答题的基础,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情感、写作技巧,理解具体语境中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再结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提炼。要善于捕捉材料中的重要的语言信息,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文意、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作出正确的评价。
3、联想和拓展。要能在阅读中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4、表述。即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特别要能够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注意:
1、感受启示题
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如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谈。面不要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点,这样更能写出自己的创意。
格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合理想象题
要求: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旨相吻合。
(1)心理描写:
①用第一人称。
②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①用第三人称;
②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3)环境描写: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
七、记叙文题目的作用
1、概括文章内容或故事情节
2、揭示主题,是文眼
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4、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是人物形象的象征
6、设置悬念(读后脑中出现为什么)
7、描写的对象
八、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1、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2、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3、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简单的可用以下的格式:
1、修辞方法
2、人物描写方法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 什么,表达了 什么 思想感情。)
3、运用恰当的动词
九、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接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读时令人倍感亲切,便于直抒胸臆(记叙文),表达作者的观点(议论文)。
第三人称:能够客观地展现生活(反映事实)(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十、行文思路(记叙文)论证思路(议论文)
首先写……然后……其次……最后……
语文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记叙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当前或过去或将来事情的经过。简而言之,记叙文就是讲故事,包括人物或故事情节。常见的记叙文根据其用途可分为文学记叙文和说明记叙文:文学记叙文以虚构为主,如趣闻逸事、传说、寓言、传奇故事、短篇小说、科幻小说等;说明记叙文以事实为依据,包括、传记、报道、日记等。无论哪一种记叙文作者都要交代何人何时何地为什么、怎么样、干了何事等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5Ws and 1H”。这是我们在阅读记叙文时要首先了解的,接着按照线索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能理解整个故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记叙文的叙事顺序有顺叙和倒叙两种,有时候作者为了吸引读者会采用倒叙的方法,即不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而是从最重要、最能引人入胜的事件开始,然后再回过头来追叙故事的开端和经过。阅读时要学会从事情本身的发展去理解故事情节而不要只看事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位置。
另外,讲故事必定有其目的:或证明某一理论,或阐明某一概念,或赞美某种美德,或谴责某种罪恶等等。我们在阅读时要通过作者的重要细节描写联系故事情节去领会作者的意图,对作者重墨泼就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
概括起来一句话:读记叙文的关键是抓情节。 抓住了故事情节,就理解了文章的脉络,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的复习方法
【考查要点】
在整体上,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理解,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词语、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知识疏理】
1.记叙的要素,叙述的方式。
2.新闻报道的文体知识。
3.记叙的顺序。
4.记叙中的描写。
5.记叙中的议论。
6.记叙中的抒情。
7.记叙的详略。
8.文章结构、线索方面的知识。
9.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诗句。
10.分析、欣赏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
11.段落结构层次的划分,段落品析。
12.一定的联想能力,一定的生活知识与生活见闻。
【试题特点】
基本上都是简答填写题,出题的角度比较丰富,如概括、填写、分析、诠释、解说、标记、描述、品析、联系、比较、探究、自由表达等等各个方面的考查角度都有所涉及。
【解题导引】
例1.(2003年天门)
闻起来像妈妈一样
①小男孩泰迪曾有过一个虽不健全却很幸福的家,他和妈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幼儿园在他的鉴定中这样写道:“泰迪是一个聪明可爱、很有前途的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他的妈妈生了重病。泰迪每日里神思恍惚,变得对什么事都心不在焉。二年级时,残酷的死神终于夺走了泰迪的妈妈。随着妈妈的去世,泰迪的心仿佛也被带走了。那一年他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泰迪全变了,浑身脏兮兮的,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没有人愿意理他。
②三年级的时候,班里新来了一位史密斯小姐担任老师。和每个老师一样,史密斯小姐也没有将格外的关注放在泰迪身上,因为还有那么多孩子分散着她的精力。但是一件小事却使泰迪发生了巨变。
③那是三年级的圣诞节。按照习惯,每个孩于都送给史密斯小姐一件礼物,并且兴高采烈地围在她周围,等着她一件件打开。挤在这堆包装精美的礼物中,有一个用旧包装纸笨拙地包着的小盒子——这是泰迪的礼物。史密斯小姐打开一看,有一只旧的假宝石手镯,上面的装饰有的已经破裂。和它在一起的,是一瓶快用完的香水。让泰迪想不到的是,史密斯小姐高兴地戴上了手镯。并且把剩余的香水高兴地喷向空中。“多好啊!”她笑着。孩子们也快乐地笑着:“多好啊!多好啊!”
④聚会结束了,学生们离开了校园,偌大的教室里只剩下泰迪还站在那里,迟迟不肯离去。
⑤“还有什么事吗?”史密斯小姐问。
⑥“谢谢您收下了我的礼物。”泰迪小声说,“那手镯是我妈妈用过的,您戴上它非常漂亮;香水也是我妈妈用过的,现在,您闻起来就像妈妈一样。”乱发下,泰迪昔日桀骜不驯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⑦泰迪完全变了。
⑧几年后,离任的史密斯小姐收到了泰迪寄来的第一封短信:“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了。如果您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将非常感谢。爱您的泰迪”。
⑨史密斯小姐没有令泰迪失望。以后,每隔几年,史密斯小姐就会收到相似的短信。
⑩“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医学院,如您能参加我的入学典礼,我将不胜荣幸。爱您的泰迪。”
“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现在即将成为一名医生了,如您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将不胜感谢……”
“亲爱的史密斯小姐:下周二将是我结婚的日子,如您能光临,我将……”
“亲爱的史密斯小姐……”
当年,当史密斯小姐真诚地向周围同学喷洒那半瓶香水时,她未必知道自己播下了怎样的爱与尊重的种子。今天,这一张张报喜的短信都像一枚枚爱的果实,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到妈妈生重病后泰迪的神态,用了两个四字短语,是什么。段中侧面描写妈妈去世后泰迪变化的句子是 什么。
2.第③自然段写史密斯小姐接受孩子们的圣诞礼物。试设想一下:当史密斯小姐一件件打开那些礼物时,泰迪会想些什么?
3.第⑥自然段写泰迪,用了描写和肖像神态描写的方法。段中语句“乱发下,泰迪昔日桀骜不驯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与第①段中“ ”形成前后照应,表现了泰迪的“变”。
4.用“闻起来像妈妈一样”作为文章的题目,好在哪里?
5.文章第⑧至⑩自然段用泰迪写给史密斯小姐的若干封短信来表明泰迪的进步与成功,印证第⑦自然段中的“变’。行文从第五封短信起省略了内容,请你发挥想象,试着补写第五封信。
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第①段写泰迪的神态,用了“神思恍惚、心不在焉”两个四字短语,“那一年他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侧面表现了妈妈去世后泰迪的变化。解答第2题需要结合全文内容、结合泰迪的生活遭遇来揣摩其心理活动,合乎情理即可。第3题可答“语言”:“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第4题“闻起来像妈妈一样”这个题目,好在将文中的关键语句化为题目,使中心事件鲜明突出;好文题本身饱含深情,能给人温馨的感觉;好在文题带有悬念,能吸引读者深入地进行阅读;好在文题形象生动,很好地体现了记叙类文体的特色……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5题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开放性题目,既要全面理解材料,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虽然没有固定的答案,答题时要扣住“不断进步与成功”,在表达上应该得体、简明、符合原文的表达特点。
解答记叙阅读题时,对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句子含义的理解与品味,要注意研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对词、句、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或对某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要注意从全文构思的角度,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进行解答,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如进行联想想象、自由赏析和迁移创新时,要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述。
例2.换杭州题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地阅读选文。如,看材料是一般性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是消息、通讯之类广义的记叙文。从表达目的的角度,看材料是以记事为主,还是以写人为主,或者是以绘景为主;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辨读材料中的表达方式。看材料是否明确地体现了记叙的要素,看材料大致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记叙的顺序,看材料中有没有表现其结构顺序的语言标志。
其次,在熟悉阅读材料的基础之上,注意对“题目”的理解——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题型的类型及题目中含有的考点。二是揣摩题目的检测意图。然后在准确理解题目的基础之上,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有序、完整地答题。
【常见失误】
记叙文阅读常见的答题失误有:
1.结构、层次划分不准确。
2.不能分析文中的线索。
3.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文中的情节不能进行准确的概括。
4.不能概括文中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5.不能辨识新闻报道的结构。
6.文段内容概括有误。
7.不能品析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句子的含义。
8.对词、句、文段的表达作用把握不准。
9.对文章行文中的技巧,如对比、照应等不能进行判断。
10.不能准确地、有层次地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如进行联想想像、自由赏析和迁移创新等。
阅读记叙文方法总结
一、相关知识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做铺垫。
插叙和倒叙的区别:
(1)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这种写法是先倒叙,后顺叙。
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
(2)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衔接分明;插叙可以插入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
3.记叙的线索:
(1)时间
(2)行踪
(3)人物
(4)物件
(5)事件
(6)情感变化
(7)见闻和感受
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①渲染了的气氛
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④暗示了人物的品质
⑤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社会环境
①交待了的社会(历史)背景。
②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
③交待了的风土人情。
④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人物描写:
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侧结合作用:使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明突出。表现了
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
相关链接:初一学生如何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虚实相生:以虚写实,却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余地,收到言语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二、阅读技巧
1.概括内容:
①要素归纳法
(1)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
(2)做了什么事或怎么了
(3)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有必要交待哪个便交待哪个)
要求:语言简洁。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②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2.明确中心
(1)抓标题
(2)从分析开头入手
(3)从分析篇末入手
(4)抓议论、抒情语句
概括主要内容,一般这样一些常用词语: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分析词的含义和作用:
①解释词的本义(有时不需解释)→
②联系上下文分析在文中的意思→
③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
即(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5.理解句子:
(1)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抓关键词:(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②抓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人格化,形象生动
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突出/讽刺/强调了
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
对偶: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反复:强调/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特殊含义
①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的,答出本义。
②抽象的、概括的:意义谈具体,用浅显的语言答出来。
(3)关键语句的作用
①开头句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结尾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留有余地,给人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③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④照应句: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照应。
作用:连贯紧凑、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记叙文人称使用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与读者交流。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7.开放式试题的解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大胆想象,同时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6)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7)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小学语文阅读记叙文常用方法有哪些
一、把握记叙的要素
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时,如果时间和地点具有连续性,就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要注意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在把握人物要素时,首先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其次要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要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写这一人物的目的。
在把握事件要素时,不能仅仅只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更要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说,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要先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二、理清记叙顺序
要理清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首先,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方法是:仔细读课文,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是事件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的方式。
其次,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文章选择某种记叙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对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辨析记叙线索
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出色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若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实际上,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因此,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
四、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使文章文情并茂,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1、描写
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形象鲜明的印象。一篇记叙文如果不加区别地处处都展开描写,给读者的印象反而会模糊,因此,描写是有重点的。文章描写的重点,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地方,起着烘托中心思想的作用。我们在阅读这些章节时,不能只注意作者所运用的词语和技巧,还必须通过这些描写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2、议论和抒情
在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对所叙述对象的见解、判断、态度和感情,一般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阅读这种类型的记叙文,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议论和抒情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是对记叙材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是水到渠成之笔而不是空谷回旋之风;二是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透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阅读时认真领会作者的议论、抒情部分,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条途径。
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的答题方法指导
一、常见考点:
1.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2.赏析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意;
3.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4.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二、命题角度:
1.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3.语言品味;
4.主旨把握;
5.作品感悟等方面命题。
三、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四、题型及答题方法:
1.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内容。
常用格式:(时间+地点)+人+事(情况)
(1)记叙类: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①人物(单位、集体或事物)+事情(情况);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事件有最后结局也应概括在内。
注意点:这里的人通常指主要人物即主人公,因此要分清文章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描写类:描写了什么景物+什么的特征。
(3)抒情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构成记叙文线索的常有:
(1)以时间推移、空间的转换为线索:如《济南的冬天》;
(2)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如《背影》;
(3)以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