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来历及春联故事(优选3篇)
春联的来历及春联故事 篇一
春联的来历及春联故事
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以对联为基础,以短小精悍的文字表达出对新年、新春的祝福和美好愿望。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春联最早出现在楚国,那时的春联还没有规定的格式,只是一些吉祥的话语写在竹片上,悬挂在门上,用来祈求神明保佑家庭平安。后来,春联逐渐传到其他地区,形式逐渐规范化,成为固定的对联形式。
春联的传统形式是横批和对联,横批是一句简洁的概括性的话语,通常悬挂在门楣上,作为春联的开头。而对联则是春联的主体部分,由两句意义相对、形式相对、韵律相对的句子组成,分别悬挂在门的左右两侧。春联的内容通常与吉祥、繁荣、幸福等与新年有关的话题相关。
春联的撰写需要一定的文学造诣和对语言的妙用,因此,春联的撰写一直被看作是一门艺术。在古代,春联的撰写往往由文人墨客或有才华的人来完成。而现代社会,虽然可以使用电脑和打印机来印刷春联,但是许多人仍然喜欢亲自撰写春联,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祝福和心意。
除了悬挂在门上,春联还可以用于装饰街道、商铺等公共场所。每逢春节,街头巷尾都会悬挂着各种各样的春联,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祝福的氛围。
春联故事有许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千古福字”和“八仙过海”的故事。
“千古福字”故事发生在明朝时期。相传明朝建立初期,一位名叫赵某的书法家在写春联时,不小心将“福”字写成了“禾”字。他非常懊悔,决定用自己的一条命来换取这个错误。于是,他将自己的右手断掉,重新写了一个正确的“福”字。这个故事很快传开,人们对他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从此以后,“福”字成为春联中的重要元素,也成为人们祈求幸福和吉祥的象征。
“八仙过海”故事出自中国民间传说。相传在古代,有八位仙人过海来到人间,每个仙人都有自己的特殊能力和个性。他们相互配合,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地过了海。这个故事寓意着团结合作和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因此,“八仙过海”成为春联中的常见题材,给人们带来对团结、和谐和成功的祝福。
春联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它不仅是装饰和祈福的工具,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春联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迎接新年、庆祝春节的一种习俗。
春联的来历及春联故事 篇三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幅写的是: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春联,唯独自己家门口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幅,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口: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的不太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着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的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苏小妹生气难和尚
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一天,苏小妹生病了,他的哥哥苏东坡正为她煎药,佛印和尚正巧来访苏东坡。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饮茶谈天,竟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按时送药,苏小妹见哥哥还没有送药来,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
以“葫芦”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大为不敬。苏东坡晓得小妹脾气,知道她又生气了,连忙去为她送药。佛印就苦了,既挨了“骂”,还要对下联,但思来想去,一时难得佳对。忽然,他抬头看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纱帐,正要给苏小妹喂药,猛地触动灵感,立即对曰:“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苏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将药喝个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