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由来和习俗【4篇】
冬至的由来和习俗 篇一
冬至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气,它标志着一年四季中最寒冷的时期的来临。冬至的由来和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
据史书记载,冬至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被视为岁首,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冬至也被视为阴阳交替的重要节点,人们认为冬至是阳气开始复苏的时刻,从而有了“冬至日长一线”的说法。
冬至的习俗各地有所不同,但都与祈福、庆贺息息相关。在南方,人们会煮汤圆来庆祝冬至。汤圆的形状圆润,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因此也被称为“团圆饭”。人们会整家团圆,共同品尝汤圆,以表达对家庭和睦、团结的美好祝愿。而在北方,人们则会吃饺子。相传,饺子的形状像古代银元,吃饺子可以象征着财源滚滚,寓意着来年生活富裕。此外,北方还有在冬至这天吃酸枣的习俗,酸枣被认为能驱寒保暖,预防感冒。
除了食物方面的习俗,冬至还有许多其他的民俗活动。例如,南方的一些地方会有冬至祭灶的习俗。人们会在冬至前一天将灶台上的灶神像请下来,给他换上新衣服,然后在冬至这天再把灶神请回灶台,祈求来年家庭生活的幸福和顺利。此外,一些地方还有冬至祭水的习俗,人们会在冬至这天去水边祭祀水神,以祈求来年水灾平息、水利丰收。
总的来说,冬至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对农耕生活的期盼,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家庭观念。无论是煮汤圆还是吃饺子,无论是祭灶还是祭水,冬至的习俗都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家庭团聚的温暖和社会和谐的力量。
冬至的由来和习俗 篇二
冬至是我国传统农历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冬至的由来和习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智慧。
冬至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天仪式。在冬至这一天,古人会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祭天的仪式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望,反映了古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冬至的习俗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南方的一些地方,冬至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同品尝汤圆,以表达对家庭和睦、团结的美好祝愿。而在北方,人们则会吃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古代的银元,吃饺子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生活富裕。此外,冬至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如冬至祭灶、冬至祭水等。这些习俗都与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期盼息息相关。
冬至的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智慧。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变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他们认为冬至标志着阳气开始复苏,从而有了“冬至日长一线”的说法。同时,冬至也被视为一年的尾声,人们希望通过祭祀和习俗来向过去的一年致敬,同时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这种尊重和感恩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也是我们传承的宝贵财富。
总的来说,冬至的由来和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无论是祭天还是团圆,无论是煮汤圆还是吃饺子,冬至的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同时也要珍惜家庭团聚的时刻,让冬至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美好回忆。
冬至的由来和习俗 篇三
冬至的由来: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 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习俗: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有的在这一天“晒冬米”。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食文化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较为普遍的是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的由来和习俗 篇四
冬至起源
冬至, 是周代出现的,到了唐朝开始成为节日,盛行于唐宋时期,相沿至今。据记载,冬至这天,日影最长,古人认为,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这一习俗一直沿用到汉朝仍是如此。
西汉时期,冬至被称为“冬节”。《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由此可见,西汉时期的冬至,官府不仅要举行祝贺仪式,而且还要放假,官员不上班,商人停业,亲朋互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魏晋时期,冬至这天要接受方国和百官的朝贺。唐朝也是如此,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唐朝皇帝会着盛装出席活动,百姓也会在这一天向父母尊长祭拜。
宋朝时期,冬至在民间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年节,资料记载:“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习俗
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并逐渐发展成节日宴饮活动,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在冬至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冬至习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灾,祈求来年减少饥荒与死亡而举行的祭祀活动。至今,我国南方沿海一带还延续着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贡品等。在南方一些地方,还会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吃烧腊与姜饭
潮汕地区有“东丸节,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也叫“添岁”。吃烧腊寓意来年能鸿运当头。吃姜饭则是时节的原因,冬至需要御寒,适合进补,冬至煮腊味姜饭,适合时令。在冬至这天,广东人还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习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区,冬至时节的习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丸。不仅自家吃,还会赠送亲友表示祝福。有的还会带上煮熟的冬至丸,准备水果、香、银纸等祭品,上山扫墓,祭祀祖先。
吃饺子
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传统风俗,有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还有说是为了纪念张仲景,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后,看到百姓饥寒交迫,耳朵都冻烂了,于是煮了祛寒娇耳汤来医治百姓,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成汤,再将食材捞出,做成馅,用面片包成耳朵形状,煮熟后分给百姓,人们吃完后,冻伤的耳朵逐渐痊愈了,后来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有的地方还会在冬至这天,吃馄饨、吃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