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人物传记作文(6篇)
鲁迅人物传记作文 篇一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
鲁迅从小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对知识的渴望。他在家乡读书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被誉为“绍兴四才子”之一。后来,他考入了江苏省立第二中学,开始了他的学术之路。在这所学校里,鲁迅接触到了一些进步思想,受到了启发,对社会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感到不满,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这个社会。
1902年,鲁迅考入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成为一名医学生。尽管他的学业很忙碌,但他仍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他开始写一些小说和散文,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两部作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广泛的共鸣。鲁迅通过文学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悲剧的思考,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对于中国社会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坚信只有通过知识和革命才能拯救中国。他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并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和作品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他用文字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对不公平和不义行为进行反抗。他的作品鼓舞了人们的勇气,激发了他们的思考。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星,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鲁迅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鲁迅人物传记作文 篇二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树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民主革命,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鲁迅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并不幸福。由于家庭贫困,他早早地离开了家乡,到上海求学。在上海,他接触到了一些进步思想,受到了启发。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渴望改变中国的社会。于是,他决定放弃医学的学业,投身于文学事业。
鲁迅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他通过小说、散文和杂文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主义的陈腐思想。他的作品写实而深刻,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过描写一个懦弱的农民阿Q的故事,鲁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他也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他坚信只有通过知识和革命才能拯救中国。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通过文学和政治领域的努力,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和作品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他用文字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对不公平和不义行为进行反抗。他的作品鼓舞了人们的勇气,激发了他们的思考。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星,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鲁迅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鲁迅人物传记作文 篇三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号矛盾,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化思想家。他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鲁迅出生于1881年,家境贫寒。他从小饱览古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古代文化的研究,而是积极关注当时社会的现状。他目睹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面,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和压迫,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愤慨。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思想为民众发声。
鲁迅的思想主张以反对封建思想、倡导科学精神为核心。他认为,封建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他主张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他提出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口号,呼吁人们要摒弃陈旧的观念,迎接新的思想。
鲁迅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以批判封建社会为主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启蒙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鲁迅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提出了新文化的主张,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主张人民的觉醒和革命斗争,呼吁人们要团结起来,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鲁迅的思想和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作品犹如一面明镜,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了解社会、塑造人格。他的思想鼓舞着人们勇敢追求真理、积极改造社会。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时代和国界,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
鲁迅人物传记作文 篇四
伟大,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第一印象。因为鲁迅先生日夜为改变民族的命运而忙碌着。身体瘦弱的鲁迅先生却是文学上的巨人。鲁迅先生幽默,且不乏亲切。在我看来,他是平凡而伟大的人!
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终年才55岁,却写出了无数经久不衰的作品比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被译成了外文广为流传。但被世人所敬仰的鲁迅先生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意识到华人“华人的病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于是鲁迅先生决定拿起笔,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呼吁所有的华人,所以有的人说:“鲁迅先生的笔是同黑暗作斗争最厉害的武器。”
鲁迅先生那爱读书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人们把鲁迅先生誉为“民族魂”,原因是鲁迅先生或者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鲁迅先生给人民当牛做马,却毫不骄傲,更不曾骑在人民的头上高呼:“啊!我多么的伟大!”所以,群众们把鲁迅先生举得很高,很高。
鲁迅先生也从不突出自己的地位,卖弄自己的知识。鲁迅先生只是默默地接受人们给他的荣誉和赞赏。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先生的文章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耀眼的光芒。
鲁迅人物传记作文 篇五
绍兴似乎从古至今是一个出名人的城市,也可以说,这个城市是以名人而新的。但是一踏上绍兴,脑海里便只有“鲁迅”这个深刻的印象罢。也是因为鲁迅,给绍兴添上了些许浓郁的“书气”。
绍兴总会给予人一种“老夫子”式的感觉。在冬天里,绍兴可算是生冷的,只不过还带一点清新,让人从沉闷中释放出来。昨晚的雪还未化完,便堆积在檐上。小水珠从中渗出来,极有声韵地“嗒叭”垂下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的孩提住所就坐落在绍兴市区。第一次看见,真仿佛是几十年前的古镇,永不褪色的意蕴,与这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映成趣。在鲁迅故居的一条街上,有不少民间特色工艺品摆在那儿。还有弥漫的臭豆腐的香味飘散,似乎再次强调了绍兴的饮食特色。中间的水道上三三两两的停着乌篷船,似乎还在重现昔时的江南水乡。不少戴着乌毡帽的游客与老人穿插在人群中,别有特色。
在这个昔日的辉煌的大户人家里,虽是大年初二,却还是挤满了前来探寻的游客,不乏有闻名而来的老外。鲁迅的故居已大部分被修建,只留下故屋里的木板中的裂缝去探个仔细了。最真的,还是鲁迅故居里破损不堪的椅子,还有不成样子的一触即崩的棉絮,还有鲁迅睡过的木床,反应着当年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点点滴滴。我们还从被从远处“搬”来的三味书屋中看到了鲁迅所用的课桌与椅子,桌子上的那个“早”已经依稀,只是那黑白拓片还在描写着这一段“轶事”。则在“百草园”中,或许上面的杂草们已经做了几十年的替更,但是那片土地还在,洁净的轻纱一样的雪把这方寸土地轻轻地盖住,令人不禁想觉三尺土追寻当年鲁迅的脚印。这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从那连珠中,竟让人品味出一段江南的气息。更像是一幅水墨画,挂在故乡的记忆中。
一片属于绍兴的棕黄色,记忆中的人儿还在吃着茴香豆,喝着温黄酒,安静地听着,属于乌篷船的故事……
鲁迅人物传记作文 篇六
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
“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接受的,便说了也白说。我今天要来强说鲁迅的“好玩”,先已经不好玩,怎么办呢,既是已经在这里装成讲演的样子,只好继续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们先从鲁迅的'性格说起。
老先生“迭宕自喜”
现在我这样子单挑个所谓“好玩”的说法来说鲁迅,大有“以偏盖全”之嫌,但我不管它,因为我不可能因此贬低鲁迅,不可能抹煞喜欢鲁迅或讨厌鲁迅的人对他的种种评价。我不过是在众人的话语缝隙中,捡我自己的心得,描一幅我以为“好玩”的鲁迅图像。
以我私人的心得,所谓“好玩”一词,能够超越意义、是非,超越各种大字眼,超越层层叠叠的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直接感知那个人——当我在少年时代阅读鲁迅,我就会不断不断发笑。成年以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我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来读去,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我相信,他这样写,知道有人会发笑。
随便举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子吧,在《看萧与看萧的人们》中,记录宋庆龄通知鲁迅说,萧伯纳到了上海了,正在那里吃饭,问他愿不愿意去见见。鲁迅于是写道:有这样的要去见一见,那就见一见吧。
什么意思呢?没有什么意思,但这里面有一层需要说却又不好说、说不好就很不好玩的意思。什么意思呢——萧是大人物,鲁迅知道自己也是大人物,不去见,或赶紧去见,看得很重,或存心看轻,都没必要,都不恰当,都不大方。其实鲁迅是想要见见的,又其实不见也无所谓。现在人家来了,邀请也来了,那么——有这样的要去见一见,那就见一见吧。
这意思很深,也很浅,很率性,也很得体,他当时那么想了一想,事后这么写了一笔,很轻,很随便,用了心思,又看不出怎样地用心思,然而有这么一笔在——后来便写他去了,居然坐在那里看萧和众人吃饭,等等等等——这就是我所谓的好玩,很不起眼的两句话,我年轻时读到,不注意,中年后读到,心里笑起来。
先生的性格
最近我弄到一份四十多年前的内部文件,是当年中宣部为了拍摄电影《鲁迅传》,邀请好些文化人的谈话录,当然,全是文艺高官,但都和老先生认识,打过交道。几乎每个人都提到鲁迅先生并不是一天到晚板面孔,而是非常诙谐、幽默、随便、喜欢开玩笑。
我有一位上海老朋友,他的亲舅舅,就是当年和鲁迅先生玩的小青年,名叫唐弢。唐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看见世面上把鲁迅弄成那副凶相、苦相,就私下里对他外甥说,哎呀鲁迅不是那个样子的,还说,譬如老先生夜里写了骂人的文章,隔天和那被骂的朋友酒席上见面,互相问起,照样谈笑。除了鲁迅深恶痛绝的一些论敌,他与许多朋友的关系,绝不是那样子的黑白分明。
在回忆老先生的文字中,似乎女性比较地能够把握老先生“好玩”的一面。近年的出版物,密集呈现了相对真实的鲁迅,看下来,鲁迅简直随时随地对身边人、身边事在那里开玩笑。连送本书给年轻朋友,也要顺便开个玩笑———给刚结婚的川岛的书: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伸出一只手来,接受这枯燥乏味的《中国文学史略》。那种亲昵!那种仁厚与得意!
我猜,除了老先生遇见什么真的愤怒的事,他醒着的每一刻,都在寻求这种自己制造的快感。
好玩的人懂得自嘲,懂得进退,他总是放松的,豁达的,游戏的。“好玩”,是人格乃至命运的庞大的余地、丰富的侧面、宽厚的背景,好玩的人一旦端正严肃,一旦愤怒激烈,一旦发起威来,不懂得好玩的对手,可就遭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