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由来和习俗【3篇】
立夏的由来和习俗 篇一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五个立春之后的第一个节气。在农历五月初五或六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时,就算是立夏了。立夏一词,来源于古代的农事习俗,意为“夏天开始”。
立夏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在立夏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仪式,祈求丰收和平安。这些仪式主要包括祭祀祖先和神明、祭祀农神、起土和播种等。祭祀祖先和神明是为了感谢神明的保佑和祖先的恩德,祭祀农神则是为了祈求农作物的丰收和农民的幸福。起土和播种则标志着春耕的开始,农民们会在这一天开始耕种田地,为夏季的农作物做准备。
除了祭祀和祈福仪式,立夏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立夏是吃蛤蜊的传统日子。蛤蜊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滋补身体的功效。人们相信吃蛤蜊可以增添夏日的阳气,为身体带来健康和活力。在北方地区,人们会在立夏这一天吃鱼,寓意“年年有余”。鱼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富贵和余庆,因此吃鱼被认为可以带来好运和财富。此外,立夏还是悬挂艾草和菖蒲的时节。艾草和菖蒲被认为可以驱邪和祛病,人们会将它们挂在门口或窗户上,以保护家人的健康和平安。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也会有一些生活习惯上的变化。由于天气逐渐变热,人们开始穿上轻薄的夏季服装,注重保护皮肤和防晒。同时,饮食上也会有所调整,多吃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黄瓜、苦瓜等。此外,立夏也是户外活动和郊游的好时机,许多人会选择这个时候去郊外踏青和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立夏的由来和习俗丰富多样,与农耕文化和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人们通过祭祀和祈福,祈求农作物的丰收和家庭的幸福。同时,通过吃特定的食物和改变生活习惯,人们也希望在夏季能够保持健康和活力。立夏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体现。
立夏的由来和习俗 篇二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夏季的开始。立夏的由来与古代的农耕文化密不可分,同时也与中国传统的祭祀和习俗有关。
立夏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古人将立夏视为农耕的重要时期,因为在这一天,气温开始升高,阳光开始变得明媚,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立夏这一天,农民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农事活动,如起土、播种和施肥等。他们相信,只有在适宜的时机进行耕种,才能得到丰收的结果。因此,立夏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开始,也是农民们对丰收和幸福的期盼。
在立夏这一天,人们还会进行一些祭祀和祈福的仪式。这些仪式通常包括祭祀祖先和神明、祭祀农神和起土祈福等。祭祀祖先和神明是古代人们感谢神明的保佑和祖先的恩德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表达对家庭幸福和子孙繁荣的祈求。祭祀农神则是为了祈求农作物的丰收和农民的幸福。起土祈福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农民们会在这一天早上起床后,用新土为家庭和田地做一个圆形的基座,然后在上面撒上五谷杂粮和红枣,以祈求康宁和丰收。
除了祭祀和祈福的仪式,立夏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立夏是吃蛤蜊的传统日子。蛤蜊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滋补身体的功效,人们相信吃蛤蜊可以增添夏日的阳气,为身体带来健康和活力。在北方地区,人们会在立夏这一天吃鱼,寓意“年年有余”。鱼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富贵和余庆,因此吃鱼被认为可以带来好运和财富。此外,立夏还是悬挂艾草和菖蒲的时节。艾草和菖蒲被认为可以驱邪和祛病,人们会将它们挂在门口或窗户上,以保护家人的健康和平安。
立夏的由来和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祭祀和祈福,人们希望得到丰收和幸福。通过吃特定的食物和改变生活习惯,人们也希望在夏季能够保持健康和活力。立夏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敬畏的体现。
立夏的由来和习俗 篇三
每年四月初一前后(公历5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农历的立夏节气,立夏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关于立夏的由来和习俗我就说到这,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我们中化民族的传统,熟知传统节日,我们今年可以好好过一过“立夏”节,一起体味“立夏”的味道。
扩展:
立夏节气知识
立夏节气风俗活动
1、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旧时,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还要“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2、疰夏绳
旧时,用五色丝线于立夏日系于孩童的手腕等处,寓意消灾祈福不得疰夏病,丝线被称为“疰夏绳”亦称“长命缕”。
3、吃立夏蛋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许多人特别是小孩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孩子们还会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4、忌坐门槛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5、立夏“秤人”
立夏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户外悬秤于大树下,为小孩和老人称量体重,以检验一年来身体的变化。秤钩悬一把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立夏吃什么传统食物
1、福建闽东地区吃光饼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
2、江浙地区吃“七家粥”“尝三鲜”
浙江农村地区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
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同时,苏州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馈节”。
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
3、杭州在立夏日有吃“野夏饭”之俗。是日,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向邻里各家乞取米、肉。然后到野地里采掘野菜、竹笋,用石头支起锅灶,自烧白吃,称为吃“野夏饭”或“立夏饭”。这种风俗就是自比乞丐,以为可以避灾祸。吃完立夏饭,大人拿来箩筐、大秤。给孩子们秤体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4、上海立夏日吃蛋。立夏当日,孩子们的脖子上总要挂上一个用红色网套套着的蛋。上海也有“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摊菜试宝称。”的习俗,立夏之日要吃芋头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饼,中午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称一下体重。
5、南方地区吃笋、槐豆、“五色饭”
6、四川、岩坦山区家家要吃笋、槐豆。说吃了竹笋脚骨硬,好爬山。还吃青梅,烧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习俗,说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7、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8、在广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9、吃乌米饭
乌米饭,乌黑油亮,清香可口,由糯米浸入乌树叶内数小时后烧煮而成。立夏这一天,江南农村人人爱吃。据说,这个风俗源于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
10、吃"立夏馃"
赣东北有吃“立夏馃”的习惯,就像清明吃艾、端午吃粽子、重阳吃桂花酒一样,从老一辈那儿流传下来。以讨个“春收富实”的年成。
立夏之后天气还会冷吗
南北幅员辽阔,立夏后北方凉爽南方气温偏高。在我国古代,分别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季的到来。气象学上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当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时意为春季开始,当温度高于22℃时则意味着夏季的开始。立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我国南北幅员辽阔,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所以立夏北方很凉爽,南方稍微炎热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