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来历及春联故事【优质3篇】
春联的来历及春联故事 篇一
春联的来历及春联故事
春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纸质或布质为载体,用毛笔或印刷方式书写,内容通常为对联或吉祥话语。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而在漫长的历史中,春联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寓意吉祥、祈福的文化表达形式。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开始用纸条写上吉祥话语贴在门上,用以祈求平安和好运。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春联的雏形。到了东汉时期,春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传统,成为人们迎接新年的重要准备活动之一。
春联的传统制作方式是用毛笔在红色纸上写上对联。对联通常由两句相对呼应、意义相近的句子组成。这些句子往往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如“福禄寿喜”、“家和万事兴”等。春联的内容可以因地域和个人喜好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表达了人们对幸福、健康和繁荣的期盼。
除了纸质春联,印刷春联也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流选择。印刷春联的制作方式简单方便,内容也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款式和字体,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在春节期间,春联是每个家庭都必备的装饰品。人们会将春联贴在门上、窗户上或其他显眼的位置,寓意着迎接新春、辞旧迎新。春联的贴法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来说,对联的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右边被视为吉祥之意。
春联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春联,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传承祖先的智慧和祝福。因此,春联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视为一种美好和幸福的象征。
春联故事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年年有余”的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余少年的人,他非常勤俭节约,每年都能存下一些钱。一年春节前夕,他将所剩无几的钱全部购买了鱼。他希望通过吃鱼来祈求来年生活富足。
然而,就在他准备杀鱼享用的时候,一只大鱼突然跳了出来,说它愿意留下来供他们欣赏。余少年和家人都非常惊讶,于是他们将这条大鱼养在家中的鱼缸里。
春节期间,每当他们摆酒宴请亲朋好友时,这条鱼都会跳出来表演,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惊喜。大家都觉得非常神奇,纷纷赞叹不已。于是,这个故事流传开来,成为了春节期间的传统故事。
后来,人们将这个故事与“年年有余”这个寓意联系在一起,将其写在春联上,用以祈求来年的幸福和富足。这个故事也成为了春联故事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总的来说,春联作为春节习俗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新年的祝愿,也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和繁荣的期盼。无论是制作春联还是贴春联,都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信仰的表达,也是人们对新年的庆祝和迎接的一种方式。
春联的来历及春联故事 篇三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幅写的是: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春联,唯独自己家门口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幅,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口: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的不太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着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的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苏小妹生气难和尚
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一天,苏小妹生病了,他的哥哥苏东坡正为她煎药,佛印和尚正巧来访苏东坡。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饮茶谈天,竟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按时送药,苏小妹见哥哥还没有送药来,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
以“葫芦”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大为不敬。苏东坡晓得小妹脾气,知道她又生气了,连忙去为她送药。佛印就苦了,既挨了“骂”,还要对下联,但思来想去,一时难得佳对。忽然,他抬头看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纱帐,正要给苏小妹喂药,猛地触动灵感,立即对曰:“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苏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将药喝个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