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希德勒”《拉贝日记》观后感【精彩3篇】
“南京希德勒”《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一
《拉贝日记》是一本让我震撼的书。通过拉贝的亲身经历和记录,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和惨烈。拉贝作为一个德国人,他在南京的所见所闻,真实地揭示了日军的暴行和南京人民的苦难。
拉贝可以被称为“南京希特勒”,是因为他在南京的行为和态度与希特勒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作为纳粹德国的外交官,拉贝在南京担任纳粹德国驻华大使馆副官的职务。然而,与希特勒追求种族纯洁和大屠杀的目标不同,拉贝却选择了违抗命令,保护了大量的中国平民。
拉贝在《拉贝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南京的街道上尸横遍野的景象,无辜妇女和儿童的惨死,以及日军对南京人民的无情迫害。他的记录无比真实,让人心碎。而拉贝自己的行为更是令人钦佩。他利用自己的职务和权力,帮助了无数的中国人,提供庇护和食物,甚至帮助一些中国妇女逃离日军的追捕。他的善良和正义感让我深受感动。
与此同时,拉贝的行为也引发了我对道德与责任的思考。在那个时代,大多数外国人都选择了沉默和袖手旁观,无视南京人民的苦难。而拉贝却选择了与日军对抗,保护无辜。他在身份和国籍的限制下,展现出了崇高的人性和正义感。他的行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弱者和正义,哪怕这意味着违抗命令和冒着生命危险。
《拉贝日记》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和正义的启示录。通过拉贝的亲身经历,我更加相信善良和正义的力量。他的行为不仅是对南京大屠杀的抗议,也是对人类邪恶的抗拒。他的勇气和正义感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正义和人道的追求,也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南京希德勒”《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二
《拉贝日记》是一本令我痛心和震撼的书。它记录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外交官拉贝的亲身经历和见闻。这本书中所揭示的日军的暴行和南京人民的苦难,让我深感痛心和愤怒。
拉贝在南京期间,亲眼目睹了日军对南京人民的残忍行为。他记录了南京街道上尸横遍野的景象,无辜妇女和儿童的惨死,以及日军对南京人民的无情迫害。这些真实的记录让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悲痛。无辜的人们遭受着非人的折磨和杀戮,他们的生命和尊严被践踏,这是多么残忍和不公正的事情。
与此同时,拉贝的行为也让我对人性和正义产生了深思。在那个时代,拉贝作为一个德国人,他本可以选择沉默和袖手旁观,无视南京人民的苦难。然而,他选择了与日军对抗,保护无辜。他利用自己的职务和权力,帮助了无数的中国人,提供庇护和食物,甚至帮助一些中国妇女逃离日军的追捕。他的善良和正义感让我深受感动。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拉贝的行为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光明和善良。他的勇气和正义感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学习和追求的。他的行为让我对人类的邪恶和正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弱者和正义,哪怕这意味着违抗命令和冒着生命危险。拉贝的行为是一种对人类邪恶的抗拒,也是对正义和人道的维护。
《拉贝日记》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它让我更加相信善良和正义的力量。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去保护弱者和正义。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正义和人道的追求,也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读到这本书,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以及拉贝的善良和正义。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南京希德勒”《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三
“南京希德勒”《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在德国获得大奖。下面是《拉贝日记》观后感,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拉贝日记》观后感一: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约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时的到了。刚刚听到赵茜说《拉贝日记》时,我的反应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认为拉贝是女的……
看完《拉贝日记》后,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触……有道不尽的话……有难以形容的心情……很复杂……
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压抑的……为日本人的行为感到愤怒,为中国人民感到伤心,难过,为约翰感动……
当我了解了约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纳粹党员能够尽自己所能拯救中国人?其实,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种爱,那是一种向往和平的心呀!
约翰•贝拉,一名德国商人。在中国的30多年间,一直担任着西门子总经理。1937年日本皇军展开的无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保护了25万中国人民!他是伟大的!
在日军的轰炸机疯狂的轰炸着西门子公司附近的中国人民时,拉贝走出了车子,他奋不顾身的从后备箱中取出了纳粹国旗。他叫来了助手,将这面巨大的旗帜撑开,让无数的中国人躲在了旗帜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国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拉贝回国时,他毅然的选择了留在中国,和热爱和平的人开设了南京安全委员会。在生死关头,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他还是选择了让夫人离开,自己驻留在中国。
或许是由于我的年龄已到吧?毕竟我已经是青春期的少女了。会多愁善感。观看途中,曾好几次想要落泪。为了拉贝的无私,为了拉贝的伟大,为了拉贝的痛苦……当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军炸毁时,拉贝痛苦的呼喊着朵拉的名字……
拉贝会给安全区的孩子发放食物,会为中国人民解决疑难。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在日本皇军下令射杀安全区的中国居民的前一刻,拉贝和他的同伴打开了大门,站在了日本皇军的面前,坚定地说:“如果你们想制造第二次大屠杀的话,就请把我们也带上吧。”
结合历史时间,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当时国民党的首都在南京,南京政府是当时中国最高行政统治中心。蒋介石在日军侵略南京之前便已撤离至成都。
《拉贝日记》观后感二: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观后感三:
影片以时间正序的方式展开,这符合日记形式的故事逻辑,本来无可厚非,可导演偏偏在2个小时的影片之内揉捏太多的人物,结果对拉贝的人物表现有所欠缺,或许导演是想通过其他角色人物性格的不同,来烘托拉贝的高大形象,可其他人物的角色实在是在性格张力与矛盾冲突性上缺乏一种绞力,平淡无奇,因此即没有刻画出拉贝伟大救赎者的形象,还使得整部影片沦为一部变相的历史记录片。拜托,我们看历史题材的电影,除了历史真相之外,还需要看到鲜活的人物性格以及戏剧张力。
一个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身的心理斗争极其变化,二是外部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而想要很好的打造一个东方辛德勒这样的救赎者,就应该深度刻画战争事件的残酷性,受难民族遭受屠杀的恐惧性,以及敌人心理情感的变化,这样才能立体的勾勒出救赎者的艰难和不易,从而拔高整体形象。也会让观众更加的感动和理解人的'本性。然而,在影片里所有的桥段都如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根本么有让我感到战争带来的一丝丝恐惧,因此拉贝的做法也么有深深的打动我。
而且我觉得整部影片充满了白痴的桥段,让人苦笑不得,有好几次让我快进的冲动。首先是拉贝用德国纳粹党党旗拯救厂区工人的那一幕,当飞机飞走后,所有人群的欢呼雀跃,突然间让我怀疑我是不是在看日本侵略中国的电影,怎么那些人都感觉不到一丝战争的阴影?还有在安全区内的女子学校,学生竟然还在正常上课,并且下课的时候还有说有笑,谈笑风生,真不知道这些人当时他们的其他民族同胞正遭受着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中途还跑出个叫琅书的女子,我看就是编辑安排的花瓶一个,除了养眼之外,真是一败涂地,难不成导演想搞一出战争期间的旷世悲凉的跨国爱情故事不可?看到这里真不明白导演你想要烘托什么?还有更傻的在后面,我一直不明白琅书既然在安全区内,为什么不能够安排她弟弟进来?非得每天冒着生命危险跑出安全区去送吃的?难道就是为了后面那一出更傻帽的?竟然乔装成日本军官一本正经的在最危险的时刻从最危险的人身边经过,起先我还以为会有智取日本人的一幕,结果没有任何防备和办法的冲过日本人把守的关卡,还把危险带进了女子宿舍,真不知道那个叫琅书的女子怎么会有如此傻帽的做法?怎么好意思把自己的危害带给同寝室的同伴?其实明明可以选择躲避或者等其他好的时候再进安全区的。真是啼笑皆非。
另外,影片对战争的残酷性实在缺乏描绘,其实导演你大可不必担心中国人民的观赏承受度,反而让我觉得即没有展现拉贝这个救赎者的形象,还让我觉得这里面有种讨好政治边缘的嫌疑。有一个司机张被砍头的桥段,其实也很傻。张与一个日本军官发生口角之后就被砍头了,没有详细的铺垫与陈述,缺乏对日本军人对待普通中国老百姓生不如死的残酷性,而只是让观众接收了一个结果,完全不过瘾。还有就是这之后拉贝挑选20个战俘当作补偿的那一段,那个假装自己会懂德语的青年出列之后,竟然没有被日本人枪毙或者砍头,真是让我觉得这对日本人是一种虚伪,本来完全可以把这为青年拉出去,然后大刀砍下,这不人家日本人刚好在进行看人头竞赛么?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反而表现出一种仁慈了?真是操他妈的虚伪。
还有就是反派的角色越复杂,越体现人性的扭曲,就越能让观众感受到正邪的差别以及角色的力度,于是导演也安排了类似《辛德勒名单》里阿蒙·戈特角色的日本军官少佐。可惜少佐的心理挣扎不够强烈,表现的不够丰富,应该再加入一些日本军队内部对少佐的猜疑和惩罚,这样,人性才会得以共鸣和张扬。
这电影纯粹就是一部商业娱乐片,还打着以国际眼光来看南京大屠杀事件,其实,我就觉得你很扯,拍不出好电影还偏用“国际眼光”来糊弄中国人民的情感,愚弄中国人的智商,你Y就是在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