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相关的文学常识(经典3篇)
《孔雀东南飞》相关的文学常识 篇一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为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现了杜牧对于人生的深邃思考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这首诗以孔雀为主题,通过以孔雀的飞翔为象征,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及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留恋之情。下面将从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主题等方面探讨《孔雀东南飞》的文学常识。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五言绝句,每一句都是五个字,共有四句。这种结构简洁明了,符合古代五言绝句的规范,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紧凑有力。同时,每句的押韵方式也很规整,每句都是AABB的形式,使整首诗的韵味更加悠扬。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更加突出,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其次,从意象上来看,《孔雀东南飞》运用了丰富而生动的意象,使诗歌更加鲜活。首先,孔雀的形象是整首诗的核心,孔雀展开的美丽尾羽被描绘得如此细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其次,诗中描绘了孔雀的行为,孔雀东南飞的形象使人联想到自由和奔放的精神,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此外,在描写孔雀的同时,还通过描绘孔雀与花木相映的情景,进一步营造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充满了生机和美感。
最后,从主题上来看,《孔雀东南飞》主要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诗中的孔雀被描绘为美丽而奔放,但它的飞翔却是短暂的,这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留恋之情也在诗中得到了体现。诗中的花木、繁华的宫阙等都是美好的象征,它们与孔雀的飞翔形成鲜明的对比,传递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些主题的描绘,诗歌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和美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是一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结构的诗歌,它通过孔雀的形象和飞翔,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首诗既展现了杜牧的才华和对自然的感悟,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和美的深入思考。它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成为了后世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孔雀东南飞》相关的文学常识 篇二
《孔雀东南飞》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它以孔雀为主题,通过描写孔雀的美丽和飞翔,抒发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下面将从诗歌的背景、风格和价值等方面探讨《孔雀东南飞》的文学常识。
首先,从诗歌的背景来看,《孔雀东南飞》写于唐代,那个时期正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以咏物诗为主流,而《孔雀东南飞》正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孔雀为主题,通过描写孔雀的美丽和飞翔,抒发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美的向往。在唐代这个富饶而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反思得以充分展现。
其次,从诗歌的风格来看,《孔雀东南飞》运用了典型的咏物诗的表现手法。诗中通过描写孔雀的美丽和飞翔,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入思考。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将孔雀的形象和行为描写得如此生动,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孔雀与花木、宫阙等的对比,进一步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最后,从诗歌的价值来看,《孔雀东南飞》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对自然的感悟,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和美的深入思考。诗中孔雀的飞翔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这与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对于生命和美的深入思考。这首诗通过孔雀的形象和飞翔,抒发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启发。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展现了杜牧的才华和对自然的感悟,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和美的深入思考。这首诗在唐代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孔雀东南飞》相关的文学常识 篇三
《孔雀东南飞》相关的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关于民间诗歌,你一定了解的很少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雀东南飞》相关的文学常识,欢迎阅览。
《孔雀东南飞》简介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
2、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3、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韧。)
4、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二、古今异义
1、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约束。
2、(共事)二三年
古义:共同生活。今义:一起工作。
3、(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
4、感君(区区)怀
古义:真情挚义。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5、何乃太(区区)
古义:愚拙。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6、(渠)会永无缘
古义:他。今义:水道。
7、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
8、(处分)适兄意
古义:处理。今义:处罚。
9、(便利)此月内
古义:吉利。今义:方便。
10、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水陆运输的总称。
11、(守节)情不移
古义:遵守府里的规则。今义:指妇女不改变情操。
12、妾不堪(驱使)
古义:使唤。今义:强迫别人按自己意志行动。
13、自可断(来信)
古义:来送信的使者。今义:寄来的书信。
14、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今义:奉承,拍马。
15、勿复重(纷纭)
古义:麻烦。今义:多而杂乱。
16、(多谢)后世人
古义:多多劝告。今义:多多感谢。
17、承籍有(宦官)
古义:官宦,做官的人。今义:太监,宦官。
18、槌(床)便大怒
古义:坐具。今义:卧具。
19、(再)拜还入府
古义:二次。今义:再次。
20、(却)与小姑别
古义:退出来。今义:表转折。
21、便言多(令)才
古义:美好。今义:命令。
22、(生人)作死别
古义:活着的人。今义:陌生人。
23、(奄奄)黄昏后
古义:暗沉沉的。今义:气息将无。
三、偏义复词
1、昼夜勤作息(作息:意义偏“作”,劳作。)
2、勤心养公姥(公姥:意义偏“姥”,婆婆。)
3、便可白公姥(公姥:意义偏“姥”,婆婆。)
4、逼迫兼兄弟(兄弟:意义偏“兄”,哥哥。)
5、我有亲父母(父母:意义偏“母”,母亲。)
6、我有亲父兄(父兄:意义偏“兄”,哥哥。)
四、词类活用
1、仕宦于台阁 (名词“仕”作动词:做官)
2、头上玳瑁光 (名词“光”作动词:发光)
3、交广市鲑珍(名词“市”作动词:购买)
4、孔雀东南飞 (方位名词“东南”作“飞”的状语:朝东南方向)
5、手巾掩口啼 (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用手巾)
6、卿当日胜贵 (名词“日”作“胜”的状语:一天天)
7、晚成单罗衫 (名词“晚”做“成”的状语:在晚上)
8、留待作遗施 (动词“遗施”做名词:遗施之物,纪念品)
9、千万不复全 (形容词“全”作动词:保全)
10、足以荣汝身 (“荣”形容词使动:使----荣耀)
11、以此下心意 (“下”名词使动:使……委屈)
12、戒之慎勿忘 (“戒”,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警戒)
13、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伤”,为动:为...哀悼)
14、五里一徘徊 (名词“五里” 作动词:飞五里)
15、三日断五匹 (名词“三日”作状语,隔三日)
16、自名秦罗敷 (名词“名”作动词,取名)
17、府吏马在前 (名词“马”作动词,骑马)
18、新妇车在后 (名词“车”作动词,坐车)
19、逆以煎我怀 (动词“煎”使动用法,使……受煎熬)
20、贫贱有此女 (形容词“贫贱”作名词,贫穷、没地位的人家)
21、理实如兄言 (名词“理”作状语,按道理)
22、槌床便大怒 (名词“槌”作动词,敲)
23、便利此月内(形容词“便利”的意动用法,以…为吉利)
五、一词多义
相
①黄泉下相见(互相)
②及时相遣归(我)
③会不相从许(你)
④好自相扶将(她)
⑤不得便相许(他,指县令的公子)
⑥誓不相隔卿(偏指一方)
⑦儿已薄禄相相貌)
谢
①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②谢家来贵门(辞别)
③多谢后世人(告诫)
见
①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看见)
②相见常日稀(见面)
③渐见愁煎迫(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④府吏见丁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为
①十七为君妇(作)
②慎勿为妇死(为了)
③阿母为汝求(替)
④为仲卿母所遣(被)
⑤为诗云尔(写)
⑥非为织作迟(因为)
⑦始尔未为久(是)
遣
①为仲卿母所遣(休,即女子被夫家赶回家)
②县令遣媒来(派,动词)
③十七遣汝嫁(送,动词)
复
①红罗复斗帐(双层的,夹层的)
②便复在旦夕(回答,答复)
③幸复得此妇(又,再)
适
①始适还家门(出嫁)
②处分适兄意(按照)
③适得府君书(刚才)
④适彼乐土(去)
六、特殊句式
【倒装句】
誓天不相负:“相”代指刘兰芝,宾语前置
君既若见录:“见”代指刘兰芝,宾语前置
络绎如浮云:介词结构后置句
踯躅青骢马:主谓倒装,应为“青骢马踯躅”
仕宦于台阁: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台阁仕宦”
便复在旦夕: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便在旦夕复”
【被动句】
为仲卿母所遣:“为……所……”表被动
同是被逼迫(被动句,“被”式)
渐见愁煎迫(被动句,“见”式)
【省略句】
出置南窗下:“南窗”前省略介词“于”
【判断句】
汝是大家子(判断句,“是”式)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成就
《孔雀东南飞》在艺术上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已臻成熟,其主要表现有三:
一、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艺术形象。刘兰芝不仅敢爱敢恨,敢说敢为,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而且在别小姑、别仲卿时,赠物留言、订立蒲石之盟,于悲怆之中充满了温厚的深情。她感情丰富,形象饱满,不同于一般叙事诗中人物性格的单一简略。与兰芝相较,仲卿形象更为复杂。他忍让求母,委曲求全,显得软弱,但这是当时一般人所无法超越的时代局限,何况他身为府吏,更不能不受封建法规的制约。然而他的求,在当时是对母命的公开顶撞,实在是对封建礼教的大不敬。进而又对母命阳奉阴违,表面上驱遣兰芝,私下却密约重娶,表明他倔强不驯,只是绵里藏针、刚强不露而已。至于他告母自裁,幻想以此促使其母同意他与兰芝重新结合,这是他认识上的不足。但论其态度,实已由一般的顶撞发展到了威胁的地步。然而愚昧无知的焦母,虽然爱子,却仍坚持另娶。仲卿则在幻想破灭之后,并不因此屈从其母而终于以死殉情,充分显示了焦仲卿的反叛性格。这是一个既想当孝子,但在与切身利害冲突下又不甘于愚孝的'典型。黑暗的环境和现实的矛盾造就了仲卿这种思想性格。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性格中的个性,而且写出了他们性格中所特有的复杂性,有血有肉兼有神,可歌可泣又可信,这决非短小的抒情诗和一般的叙事诗所能达到的境界。诗中的主要人物是如此,对于次要人物,作者同样注意性格描写,因而能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特点。如刘母和焦母,同为老寡妇,刘母家境清寒,性格懦弱,虽同情女儿而又不能不听从儿子的安排,反映了封建礼教“夫死从子”的黑暗;焦母则富有高傲,为人凶悍,不仅不从子,而且要儿子从她,表现出封建家长的淫威。她们同为妇女,在同一社会中,却因境遇所造就的性格不同而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这种艺术造诣是当时其他叙事诗中所看不到的。
二、故事情节完整,矛盾冲突不断。《孔雀东南飞》以人物为中心铺叙故事,情节曲折,首尾完整。故事带有传奇的色彩:一个被休弃的妇女,竟然受到县令、太守相继登门为子求婚的奇遇,显然这是极其偶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但作者并不单纯地追求离奇的故事,而是借助于情节,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写此奇遇,不仅衬托出兰芝之美,歌颂了兰芝忠贞专一、不为利诱的品格,而且在比较中刻画出她与刘兄、刘母截然不同的性格。再则,叙事长诗易致平直,此诗却写得曲折有致,扣人心弦,因此令人读来不觉其长,不愧为“长篇之圣”。尤其是诗通过刘兰芝和焦母、焦仲卿和母亲、兰芝与刘兄这三对连续不断的矛盾,描叙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把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中的矛盾现象集中概括,驱遣笔端,从而通过一个家庭,反映一个社会,使这首诗成为复杂社会的写真。这又是当时其他叙事诗所无法企及的。
三、语言通俗化、个性化,明白如话而又神情毕肖。这首诗描摹情态,铺叙事物,全都通俗易懂。尤其是人物的对话,真实而又贴切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活动。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对话,显现了他们之间的恩爱和为了共同的理想而进行抗争的性格;仲卿母子的对话,既写出了焦母对儿子的爱,又写出了她对新妇的恨;兰芝母女、兄妹的对话,令人看到了母亲对女儿所特有的感情和刘兄的刻薄势利之心。清代陈祚明曰:此诗“佳处在历述十许人口中语,各各肖其声情,神化之笔也”,这的确说出了《孔雀东南飞》的语言艺术所达到的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