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优秀3篇】
冬至: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篇一
冬至,又称为冬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即为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短,夜晚最长,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
冬至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在古代,人们将冬至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气,认为这一天阳气开始复苏,阴气开始减弱,人们要通过庆祝活动来祈福、祈求丰收和平安。冬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冬至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庆。当时的人们相信冬至是阴气最重的一天,为了祈福,大家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据说,这个仪式是由周朝时期的官员所创立的,他们希望通过祭祀来祈求丰收和平安。这个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冬至节庆活动。
在冬至节的日子里,人们会做一些特殊的食物,如汤圆、饺子等。这些食物通常有着特殊的寓意。比如,汤圆被认为是冬至节的传统食物,因为它们象征着团圆和圆满。此外,人们还会在家中摆放一些象征吉祥和富贵的物品,如柚子、腊肉、腊鱼等。这些食物和物品都代表着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
除了食物和物品,冬至节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和传说。比如,有人相信冬至这一天会出现“冬至神”的传说。据说,这个神灵会在冬至这一天降临人间,给人们带来好运和祝福。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去庙宇祭拜,祈求冬至神的保佑。另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篝火晚会,人们在篝火旁欢聚一堂,共度冬至之夜。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个节日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冬季的气息,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祈福。冬至节的传统习俗和寓意,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传。
冬至: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篇二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个具有丰富传说的节日。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据史书记载,冬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人们相信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认为在这一天阳气开始复苏,阴气开始减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祈求丰收和平安。这些庆祝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冬至节庆,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做一些特殊的食物,如汤圆、饺子等。这些食物通常有着特殊的寓意。比如,汤圆被认为是冬至节的传统食物,因为它们象征着团圆和圆满。此外,人们还会在家中摆放一些象征吉祥和富贵的物品,如柚子、腊肉、腊鱼等。这些食物和物品都代表着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
除了食物和物品,冬至节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和传说。比如,有人相信冬至这一天会出现“冬至神”的传说。据说,这个神灵会在冬至这一天降临人间,给人们带来好运和祝福。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去庙宇祭拜,祈求冬至神的保佑。另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篝火晚会,人们在篝火旁欢聚一堂,共度冬至之夜。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和情感。冬至节的习俗和寓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冬季的气息,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祈福。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冬至节成为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的节日。
冬至: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篇三
关于冬至: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冬至: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传说一:女娲与冬至饺子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 时,有位人头蛇身的女人叫女娲,看到天上有个窟窿,就用炼就的五彩石补天。她又用黄泥做人,一年到头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她就在一个个黄土人的耳朵上都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保牢耳朵没被冻掉。以后就演变成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冬至节,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不致于冻掉。
冬至传说二:冬至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传说三:冬至饺子
河南南阳名医张仲景,医术十分高明,不管是什么样的疑难杂症,只要经过他的治疗,都可以迅速痊愈。人们都尊称他为医圣。
张仲景原本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后回到河南老家。还乡的时候,正是酷寒的严冬。他走到白河岸边,发觉河面都冻成了冰。来来往往为生计奔忙的乡亲们,穿著单薄的衣服,面黄肌瘦,连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看了,心中感到相当不忍。
等他一回到家,登门求医的人接踵而至。门前车马杂沓,全是乡里官宦富豪人家。张仲景从早忙到晚,可是心中仍记挂着那些冻伤耳朵的穷乡亲们。到了冬至那一天,他就把家中的工作交给弟子们,自己到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给穷人舍药治疗冻伤。药方的名字叫做「祛寒娇耳汤」。
做法是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等煮熟后,将羊肉及药材捞起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再下锅煮熟。来乞药的人们,每人都给一大碗汤,两双娇耳。大家吃了祛寒娇耳汤后,只觉得浑身温暖,两耳发热。张仲景一直舍药到年三十,终于把乡亲们的耳朵全治好了。
张仲景舍「祛寒娇耳汤」的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为了纪念他为人们治病的恩德,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都要包娇耳吃。「娇耳」又称「饺儿」,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吃的饺子。传说吃了冬至饺子,包管耳朵不会冻伤。
冬至传说四:冬节圆
很久以前的一年冬至,闽南的一个城里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们是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女儿。在天寒地冻的严冬里,乞丐的妻子终于因体力不支而一病不起。为了筹钱埋葬妻子,老乞丐只得忍痛把女儿卖给人家作奴婢。一想到要离开相依为命的老父亲,女儿伤心得晕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了一碗米汤,一口一口的把女儿灌醒。老乞丐又讨来了几个糯米圆充饥。可是父女两个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先吃。老乞丐就对女儿说:「今日离别,就像这粒糯米圆分成两半,咱们团圆的时候再吃圆子好吗?」说完,两人含泪吃完了圆子,就依依不舍的分手了。
自父女两人分手后,又过了三年,老乞丐却毫无音讯。每年到了冬至,女儿就更加的思念父亲。她想,也许父亲现在仍穷困潦倒,不愿见面,那该如何相认呢?她就想了个办法,对主人说:「今天是冬至,家家都吃圆子,那门神也该敬敬他。」主人同意了。她就搓了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粘在门环上,她想,这样一来,父亲回来,看到门环上的冬节圆,一定不会找错门。谁知道,老乞丐还是没有回来。第二年,女儿又把冬节圆黏在窗门、猪舍、牛舍、牛头上,寄托对父亲的思念。左邻右舍取其团圆、吉利的含义,也照样去做。这个习俗就这样传遍了闽南、潮汕一带。
冬至传说五:冬至汤圆
从前有个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里,土壤十分肥沃。农夫们只要将稻籽撒在田里,就可以坐下来静待收成了。因此这些庄稼人整天闲着没事,就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里聊天。墨斗公被他们吵得无法静下心来工作,就交待他的徒弟拿一包经他施过法的锯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掫撒到农夫的田里去。这些锯木屑只要一洒到田里,就会变成杂草。墨斗公的原意是要农夫们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天天下田锄草。没想到这个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烦,就一口气将整包锯木屑都倒光了。于是,所有的田里都长了茂密的杂草,稻子反而枯萎殆尽,急得农夫们叫苦连天。
墨斗公眼看着他的徒弟闯下大祸,就罚他变成一头牛,来帮助农民耕田除草。为了使徒弟工作方便,墨斗公又设计了牛犁耙,碌碡等农具供牠使用。
墨斗公的徒弟变成牛后,惰性依然不变。主人要牠耕田,牠就想出许多推托之辞:「我今天我太累了」、「我生病了」或是说「你还不喂我吃东西,我怎么替你工作?」牠甚至和主人约定,耕田时每走一趟就要喂牠吃红龟粿或汤圆等食物,否则牠就罢耕。
在天上的佛祖看到这头牛如此的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钉了一颗钉子,使牠再也不能开口抱怨(如今每头牛的下巴都有一颗突起像痣的东西)。因为牠喜欢吃汤圆,人们就选择冬至这天作为牠的生日。除了喂牠汤圆外,还在牛角、额头上都粘上一颗「圆仔钉」。同时,为了感谢牛一年来的辛劳,冬至这天一定让牠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