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优质3篇)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篇一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而与它相关的一些传说更是让人津津乐道。

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百余年的春秋时期。那个时候,人们为了纪念已逝去的亲人和祖先,选择在每年的清明时节进行祭祀活动。这种祭祀活动包括扫墓、祭拜祖先、祭奠神灵等,目的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敬意。

而与清明节有关的传说更是丰富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于庄子和董永的传说。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相传在庄子逝世后,他的学生们为了纪念他,每年的清明节都会去扫墓祭拜。而在庄子的墓地附近,有一片湖泊,湖水非常清澈见底,被人们称为“庄子湖”。据说在清明节这一天,湖水会变得更加清澈,以纪念庄子的逝去。

董永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人物,他出生于唐朝,是个非常聪明伶俐的人。相传董永曾经在清明节的时候去扫墓,却被一阵大风卷走了。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四处寻找,最终发现自己来到了仙境之中,而且还娶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为妻。董永在仙境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快乐的时光,但他却始终念念不忘人间的亲人和朋友。最终,仙界的王母娘娘同意让他回到人间,但条件是他不能再与仙界的人相见。董永答应了条件,回到了人间,但他始终保持着纯洁的心灵和善良的品德。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为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神奇。它不仅仅是人们纪念亲人的方式,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篇二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它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清明节的传说也是人们在这个节日中传颂的一部分。

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百余年的春秋时期。那个时候,人们为了纪念已逝去的亲人和祖先,选择在每年的清明时节进行祭祀活动。这种祭祀活动包括扫墓、祭拜祖先、祭奠神灵等,目的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敬意。

清明节的传说也与古代的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在古代,人们认为大地在清明时节开始回暖,春天的播种工作也开始进入高峰期。因此,清明节也被称为“寒食节”,人们会在这一天禁止生火烹饪,只食用冷食。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了清明节的一个重要特色。

在清明节的传说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关于屈原的传说。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令人敬佩。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被奸臣所陷害,最终被迫投江自尽。屈原得知这个消息后,深感痛惜和愤慨,他决定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君的思念。于是,在清明节这一天,他走到江边,手持剑投入了汨罗江中,以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君的思念。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代表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传统节日中,人们不仅仅是进行祭祀和扫墓,更是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篇三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清明节由来:

1、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2、清明祭祖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文章来源:unjs.com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

相关文章

六一儿童节作文开头(3篇)

放一首童谣,重温一下童年;看一看童话,重建一种童趣;静一静心灵,重拾一方童真;六一儿童节到,祝你天天心情好,时时开心笑,节日快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六一儿童节作文开头,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假日作文2018-08-05
六一儿童节作文开头(3篇)

追梦少年作文【实用6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少年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假日作文2014-07-04
追梦少年作文【实用6篇】

《家乡的春节》作文【通用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春节》作文5篇,欢迎阅...
假日作文2011-07-06
《家乡的春节》作文【通用6篇】

圣诞节作文300字(实用6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圣诞节作文300字10篇,欢迎大家分享。圣诞节作文3...
假日作文2012-07-09
圣诞节作文300字(实用6篇)

中秋节的作文1000字(优选6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作文1000字4篇,欢迎大...
假日作文2017-04-02
中秋节的作文1000字(优选6篇)

什么二三事作文(精彩3篇)

【篇31 :春节二三事】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中最隆重的一个。在这个节日里,大家可以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拜年、领压岁钱…… 还记得那个大年三十,一大清早就有许多人在外面放鞭炮,“噼噼...
假日作文2013-03-02
什么二三事作文(精彩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