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有哪些【实用3篇】
篇一: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是中国的传统农事节气之一。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月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家庭团聚、赏月、祭祖和祈福的节日。中秋节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
首先是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朝时期,商朝时期的人们在秋天的时候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祖先的保佑。到了周朝时期,这个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通过赏月、吃月饼等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据说,后来的汉朝时期,中秋节又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这个传说让中秋节更加具有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其次是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其中最重要的是赏月。赏月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会在这一天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欣赏满月的美景。在古代,人们会在庭院或者花园中搭建一个月亮台,上面摆放着各种水果和糕点,以供家人和朋友品尝。除了赏月,中秋节还有其他的习俗,比如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特色食品,有着各种不同的口味和馅料,比如蛋黄、豆沙、红豆等。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会在赏月的时候品尝月饼,象征团圆和美满。此外,中秋节还有赏桂花、祭拜祖先、猜灯谜等传统习俗。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来历,还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通过赏月、吃月饼等活动,人们表达了对家人团聚、祖先祝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的到来,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也让人们更加珍惜亲情和友情。
篇二: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表达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丰富多样,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活动。在古代,人们相信月亮是女神的化身,每年的中秋之夜,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祈求女神的保佑和丰收。后来,这个祭月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通过赏月、吃月饼等方式来庆祝中秋节。此外,中秋节还与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古人都以中秋节为主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为中秋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中秋节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其中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赏月。中秋之夜,人们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并欣赏月亮的美景。在古代,人们会在庭院或者花园中搭建一个月亮台,上面摆放着各种水果和糕点,以供家人和朋友品尝。另外,中秋节还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是中秋节的特色食品,有着各种不同的口味和馅料,比如蛋黄、豆沙、红豆等。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会在赏月的时候品尝月饼,象征团圆和美满。此外,中秋节还有赏桂花、猜灯谜、打捞月亮等传统习俗,这些习俗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福。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来历,还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通过赏月、吃月饼等活动,人们表达了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的到来,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也让人们更加珍惜亲情和友情。希望大家在中秋节这一天,能够与家人团聚,共同度过一个愉快而祥和的时光。
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有哪些 篇三
导语: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有哪些?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中秋来历: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
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中秋有关的神话传说:
八月十五为什么是中秋节
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像天上飞去。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嫦娥到了月宫后,异常思念丈夫,而后羿也日思夜想,期望能再见到妻子。一天,一位仙人向后羿指点了方法: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用面粉作丸,团成如圆月的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嫦娥的名字,三更时分,嫦娥就可以回家团聚。后羿照做,果然见到了从月亮中飞来的嫦娥,夫妻重圆。这种面粉做出的圆团后来就演变成了各式月饼。
月亮上为什么有玉兔
传说吴刚的妻子与炎帝之孙伯陵私通,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而惹怒太阳神炎帝,被发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树。但月桂树随砍即合,吴刚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叶就会长回树上,经过了这么久,吴刚仍然没能砍倒月桂树。吴刚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个儿子分别变成蟾蜍、兔和蛇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为了帮助父亲早日砍倒桂树,玉兔便不停的把砍下的枝叶捣碎。
民间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