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端午节到底是为了纪念谁【精选3篇】
这个端午节到底是为了纪念谁 篇一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等,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这个节日的起源和纪念的对象是谁。事实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生活在公元前340年至278年之间,是楚国的贵族。屈原为楚国做出了许多贡献,他主张反对秦国侵略,提倡联盟各国共同抵抗。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屈原最终被流放到长江流域的湖南地区。
据传说,在屈原被流放期间,他深感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痛苦,于是写下了许多悲愤的诗篇,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然而,他的努力最终没有得到回报,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也因为失望和绝望而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将屈原的忌日定为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因为传说当屈原投江自尽时,当地的渔民们怕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于是就将粽子投入江中,以便鱼儿吃粽子而不伤害屈原的尸体。此外,人们还会赛龙舟,原本是为了寻找屈原的尸体和驱赶恶鬼。挂艾草则是为了驱邪避灾。
端午节不仅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统一的希望。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团结和爱国精神的追求。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同庆祝和纪念屈原,同时也借此机会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个端午节到底是为了纪念谁 篇二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等,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这个节日的起源和纪念的对象是谁。事实上,端午节有多种起源和纪念对象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的龙图腾崇拜。在古代中国,龙被视为神圣的动物,被人们奉为神灵。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赛龙舟,原本是为了祈求龙神的保佑和丰收。赛龙舟的传统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中国,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以祈求平安和幸福。人们会将粽子和酒等供品放在祭坛上,烧香祷告。这种祭祀活动也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之一。
最为广泛流传的说法是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为楚国做出了许多贡献。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屈原最终被流放到湖南地区,最终投江自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将端午节定为他的忌日,并且进行各种纪念活动。
无论端午节的起源和纪念对象是谁,这个节日都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团结和爱国精神的追求。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同庆祝和纪念这个传统节日。无论是吃粽子、赛龙舟,还是挂艾草,都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幸福。端午节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这个端午节到底是为了纪念谁 篇三
这个端午节到底是为了纪念谁
导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这个端午节到底是为了纪念谁 ,欢迎阅读。
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
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5、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6、恶日禁忌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7、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而众多说法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