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传说【优质3篇】
寒食节的来历传说 篇一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介子推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忠诚的宰相叫介子推。他非常聪明能干,为人正直,深受齐襄公的器重和赏识。但是,由于介子推的才能和声望逐渐超过了齐襄公,引起了齐襄公的嫉妒和不满。为了排除这个隐患,齐襄公决定陷害介子推。
齐襄公在寒食节那天宴请介子推,故意借机刺杀他。介子推得知了齐襄公的阴谋,但他并没有逃跑。相反,他决定留下来守护齐襄公,保护他的安全。介子推知道自己的死对于齐襄公来说意义重大,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牺牲,让齐襄公能够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寒食节那天晚上,介子推和齐襄公一起宿营。他们点燃了篝火,围坐在一起。介子推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他将自己的衣服烧成灰烬,撒在风中,告诉齐襄公:“这些灰烬是我对你的宽恕和希望。我希望你能够从我的牺牲中得到教训,悔过自新。”
齐襄公听后非常悲伤和懊悔,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公正。他下令取消了对介子推的陷害,并且对介子推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从那以后,齐襄公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公正和仁慈。
为了纪念介子推的牺牲和齐襄公的悔过,人们开始在寒食节这一天禁火,不生火煮饭,而是吃冷食,祭祀先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传说。
寒食节的来历传说 篇二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曹操的故事。
相传,在东汉末年,曹操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名将,他为了统一中国而战。曹操非常聪明和勇敢,他占领了很多地方,威胁到了其他势力的统治。然而,曹操也有着残暴和狠毒的一面,他对待百姓非常苛刻和残忍。
寒食节那天,曹操在自己的营帐中,独自享用着美食。他为自己准备了各种珍馐美味,享受着丰盛的晚餐。而在曹操的统治下,百姓却过着贫困和艰苦的生活。
曹操的一位谋士刘晔看不下去了,他决定通过一场“寒食宴”来让曹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残暴。于是,刘晔邀请曹操参加这场宴会,并且特意安排了一道名为“冷炙”的菜肴。
曹操来到了宴会现场,看到了桌上的各种冷食,其中一道被刘晔命名为“冷炙”的菜肴引起了他的注意。曹操尝了一口,发现这道菜肴非常冷,没有火炙的热气。曹操感到非常震惊和愧疚,他意识到自己的残暴和贪婪,以及对百姓的不公正。
从那以后,曹操下令在寒食节这一天禁火,不生火煮饭,而是吃冷食,以纪念刘晔通过宴会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曹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改变了对待百姓的态度,变得更加仁慈和关怀。
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传说,人们通过吃冷食来纪念这个故事,并且表达对刘晔的敬意和感激。寒食节也成为了一个反思自己行为的时刻,提醒人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和关爱身边的人。
寒食节的来历传说 篇三
寒食源于重耳辜负介之推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时节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说的是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寒食节吃冷食
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大好时光,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把个清明节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重耳辜负介之推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派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文公见烧死了救命爱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寒食节从春秋起,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还要早358年。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蔓延全国。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寒食节的来历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