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手抄报简单字少【精简3篇】
清明节手抄报简单字少 篇一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这个节日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是为了纪念先人和祭拜祖先而设立的。在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并且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
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那时候,人们为了纪念先人和祭拜祖先,选择在每年的清明时节来进行祭拜活动。清明时节正好是春天的季节,大地回春、百花盛开,人们在这样的季节里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习俗方面,清明节有许多传统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扫墓。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清理墓地,烧香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此外,人们还会在墓前摆放鲜花、水果和食品等,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扫墓,清明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传统活动,如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踏青是指在春天的时候,人们出门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放风筝是清明节的另一个传统活动,人们会放风筝来庆祝这个节日,同时还有驱邪和增添喜庆的寓意。荡秋千则是在树林中用绳子和木板搭建秋千,人们可以坐上去荡来荡去,享受春天的快乐。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对祖先的纪念和怀念,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恩。扫墓、踏青、放风筝等传统活动,让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清明节手抄报简单字少 篇二
清明节的食俗和民间传说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饮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吃一些特别的食物,如清明团子、青团、蒸饺等。这些食物不仅美味可口,还有着丰富的寓意和民间传说。
清明团子是清明节的传统食物之一。它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形状像团子,外面包裹着红豆沙、花生等馅料。吃清明团子的寓意是祈求家庭和睦、团圆。在古代,人们还会将清明团子放在祖先的墓前,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青团也是清明节的传统食物之一。它是用糯米粉和青色素制成的,外面包裹着红豆沙、花生等馅料。青团的颜色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和希望,吃青团的寓意是迎接春天的到来、祈求丰收和好运。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吃青团的时候,向祖先祈求平安和健康。
除了清明团子和青团,蒸饺也是清明节的传统食物之一。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蒸一些饺子,饺子里面包裹着肉馅和蔬菜,吃起来非常美味。蒸饺的寓意是祈求家庭的幸福和团圆,也象征着对春天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食物方面,清明节还有一些民间传说与之相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关于“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传说。相传在清明节这一天,天空总会下雨。而这场雨,是上天为了哀悼逝去的人们而下的。所以,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出门要带伞,以避免被雨水淋湿。
总的来说,清明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纪念和祭拜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饮食节日。清明团子、青团、蒸饺等传统食物,不仅美味可口,还寄托着人们对家庭和生活的美好愿望。而民间传说和习俗,则让这个节日更加丰富多彩,让人们在庆祝节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清明节手抄报简单字少 篇三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祭奠先人的日子。每至清明,天空似乎都感到淡淡忧伤,飘下细雨,空气中也仿佛弥漫着悲伤的气息。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清明节手抄报简单字少,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节的历史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吃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这幅清明节手抄报制作精美,内容选取丰富,书写工整,值得借鉴。
清明节渊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
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