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因为有许多朝代都并存在了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也是非常频繁的。北魏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是有当地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所建立的国家。在孝文帝的统治下,北魏蓬勃发展,所实行的汉化政策对于我国民族大融合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但是北魏发展到后期却逐渐的衰落,而导致其直接灭亡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
纵观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发展来看,不管是哪一个朝代,其封建统治集团都大致的经历为积极到消极的过程,李桂海在《中国封建结构探要》中也说过:“中国封建结构发展的趋向,总的趋势为由活力型向惰性型发展。”
北魏作为封建国家中的一个部分,自然也是同样按照这种方式发展下去的,虽然由于每一个国家所发展的特点存在不同,因此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大体上的原因都是相类似的。
而北魏社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北魏的统治民族鲜卑族自身在进行汉化的过程中,的各种典章制度的设置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南朝直接进行继承的,但是当时的南朝在这一方面的建设已经被统治集团管理的十分腐败。
各项制度在实行过程中也是比较混乱的,北魏虽然在继承的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但是本质上的腐败内容是很难彻底地清除掉的,这就使得北魏的统治结果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南朝中原本典章制度给南朝带来的危害自然也会在北魏社会重演,从而制约着北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北魏鲜卑族前期所生活的地方都是比较荒凉的北方寒冷的地区,魏收在《魏书》中记载:“此土荒遐,未足以见都邑。”由此可见当时北魏生活地区的艰苦状况,但是也正是在这种比较艰苦的状况下,北魏人民和统治者都有着一种奋发图强的精神,努力地建设国家,使得国家逐渐的发展起来。
道路孝文帝钻则迁都洛阳之后,在孝文帝实行的一系列措施改革之后,北魏社会逐渐的繁荣起来,在社会发展繁荣的状况之下,统治集团开始逐渐地享受起来,不再将主要经历忧心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统治集团的腐朽也进一步表现了出来,而且后来的北魏几代统治者都同样继承了这种注重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这样的统治集团的领导之下,北魏的统治自然也就不会长久,北魏走向灭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很多情况下,如果即位的统治者年龄较小,或者自身缺乏一定的治国才能,对于国家的政权掌握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这时候就会经常出现后宫干政的情况,统治者的母亲经常“垂帘听政”,事实上掌握着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我国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很多次的后宫干政的现象,比如说在汉朝统治的前期,吕后曾经干预朝政,唐朝时期的武则天也直接的干预朝政,最后直接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历代的统治者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后宫干预朝政的现象,还制定了一项制度,如果其子被立为太子,成为下一任的统治者时,他的母亲就要自杀,也就是后代人所说的“子贵母死”。
北魏最开始建立的时候,也是同样按照这种方式来避免后宫干预朝政,因此在北魏统治的前期,并没有发生过后宫干预朝政的现象,国家的政权发展也十分的平稳,整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到了孝文帝时期,由于孝文帝所实行的一系列的汉化政策之后,北魏也就废除了这种制度。但是随着这种制度被废除之后,后宫的实力就逐渐的展现出来,母族势力过大的弊端也就逐渐的显示出来了。北魏政权自此时开始了后宫频繁干预朝政的局面,国家的太后经常凭借自己的尊重身份,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朝廷的政治,国家的权力中心进一步向后宫开始倾斜。
如果后宫的当政者有着如武则天一般的治国才能,北魏社会也许还能继续发展起来,但是当时北魏的后宫当权者大都是没有治国才能的人,后宫之人在经常的嫔妃之间的斗争中变得心狠手辣,道德败坏,在她们对于北魏朝政的干扰之下,北魏政权更加的衰落,国家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也成为北魏走向灭亡的重要催化剂。
北魏时期,统治者对于佛教十分的推崇,在统治者的大力宣扬佛教的影响下,北魏全国都对于佛教十分的崇拜,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宣扬佛教,大肆的在全国建立各种寺庙,修建大量的金身佛像,在全国供养了大量的佛教僧人。
如此大量的经济支出,使得本就在统治者的享受之下所剩无几权的国库更加的空虚,而统治者为了满足建设和享受的需要,就在全国家中百姓的赋税,收取更多的经济资源,百姓的生活更加的艰难贫困,对于统治集团也就更加的不满。这就造成了农民与当时的统治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农民与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北魏逐渐失去了农民这一强大的统治基础,这就为北魏社会走向灭亡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北魏的先祖能够凭借自身的发展建立强大的北魏,是依靠北魏自身的有效的政治措施和统治集团的正确作风和领导,而北魏最终走向了灭亡的道路,正是因为这些促使其强大起来的因素都不复存在了,北魏也只能被历史的发展所逐渐的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