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有多高
火山有多高
孩子们象放飞的小鸟来到操场,一下“栽”进了沙坑,各自创作着自己的沙雕作品,我则在一旁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们忘我地“工作”,孩子们全然不顾身上、脸上的沙子。沙坑一角一组孩子的对话吸引了我,我悄悄地来到了他们的身边,认真记录他们的对话:
主角黄家骏拿起铲子,将铲子反过来,把沙子耙过来,向众人公布了他今天创作的主题--堆火山,示范性地用铲子铲起沙来,倒在已经聚好的沙堆上,开始布置任务了:“我要搭一个大火山。 把宝石埋在火山里。” 陈文清响应:“我在大火山旁边再搭一个小火山。”一组幼儿开始用铲子铲沙装入桶中,直至桶装满,接力着将沙倒在 “大火山”上。卢志成看着越堆越高的火山高兴蹦了起来,以拍手来表示他内心抑制不住的兴奋。然后他又回到原地,这下似
乎有了更大的动力,继续干劲十足地铲沙。他们循环着铲沙--堆山--铲沙--堆山的过程。一段时间后,陈文清往“山顶”上倒完一桶沙以后,仔细观察到往上倒的沙子其实已经往下滑了,并没增加山的.高度,她提醒同伴们:“不能倒了,它不会再高了。” 黄家骏带着怀疑的口吻问:“不能再高了吗?”,又铲了一铲沙倒在“火山”上,沙滑了下来。用实践证实后,他才下了结论:“真得不能再高了。我们再用沙做成岩浆好吗?”新的提议一出来,小女孩点头表示了同意,然后,两人又在“火山”前拢起一条沙道,开始一个新的项目的创造。完成了全部内容后,卢志诚又是惊人的一叫:“火山要爆发了。10、9……” “8、7、6、5、4、3、2、1、0。爆发!” 大家一起数跟着数,伴着欢快的笑声将共同的火山推倒。在这短短的“堆火山”游戏中,可看出黄家骏原先以为只要多倒沙上去就可以把“火山”搭得更高,他并没有发现问题,但尝试的结果是“沙再往上堆会滑下来的。”他实验了之后,发现了这种关系,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事实上,他们获得沙的流动性,也许正是对这一特性的理解,使他又想到根据液体的流动性来用沙作成岩浆。在游戏中,大家又一起喊倒计时,是将通过模仿科研人员将原有的数理经验表现出来。 在玩沙中幼儿的各种经验都整合在一起运用,进一步促进了幼儿的整体发展。这比为实现单一目标的教学有意义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