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精彩6篇】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篇一
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参考文献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合理的参考文献格式能够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和可信度,同时也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和致谢。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参考文献格式——APA格式。
APA格式(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是一种常用的参考文献格式,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中。其特点是清晰、简洁且易于阅读。下面是一些主要的APA格式要求:
1. 文献目录: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按照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列出所有引用过的文献。每篇文献的首行应缩进半英寸(即1.27厘米)。
2. 文献条目格式:每个文献条目应包含作者的姓氏和名字的首字母缩写,出版年份,文章标题,期刊名称(或书名),卷号和期号(如果适用),页码范围。
3. 作者:对于单一作者的文献,姓氏和名字的首字母缩写应该分开并用逗号隔开。对于两位以上的作者,姓氏和名字的首字母缩写应该分开并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作者的名字前要加上“&”符号。
4. 标题:文章标题应该用斜体字书写,并且只有首字母大写。
5. 出版信息:期刊文章应包含期刊名称、卷号、期号和页码范围;书籍应包含出版地点和出版社。
6. DOI号:如果有DOI号(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应该在引用文献时提供。
以下是一个示例:
Smith, J. D., & Johnson, K. L. (2021).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Environmental Science, 25(3), 123-145. doi: 10.1234/1234567
需要注意的是,APA格式还有一些其他细节要求,如电子文献、报纸文章、会议论文等的引用方式略有不同。在具体撰写论文时,应根据需要参考APA手册或相关文献,以确保参考文献格式的准确性。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篇二
在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格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规范和正确的参考文献格式可以提高论文的质量和可信度,同时也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和致谢。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参考文献格式——MLA格式。
MLA格式(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是一种常用的参考文献格式,主要应用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中。其特点是简洁、易于使用和阅读。下面是一些主要的MLA格式要求:
1. 文献目录: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按照作者的姓氏的字母顺序列出所有引用过的文献。每篇文献的首行应缩进半英寸(即1.27厘米)。
2. 文献条目格式:每个文献条目应包含作者的姓名,文章标题,期刊名称(或书名),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和出版社或期刊名称和期号),出版年份,页码范围。
3. 作者:对于单一作者的文献,姓氏和名字的顺序应该相同。对于两位以上的作者,姓氏和名字的顺序应该相同,最后一个作者的名字前要加上“and”符号。
4. 标题:文章标题应该用引号括起来,并且只有首字母大写。
5. 出版信息:期刊文章应包含期刊名称、卷号、期号和页码范围;书籍应包含出版地点和出版社。
以下是一个示例:
Smith, Joh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Environmental Science, vol. 25, no. 3, 2021, pp. 123-145.
需要注意的是,MLA格式还有一些其他细节要求,如电子文献、报纸文章、会议论文等的引用方式略有不同。在具体撰写论文时,应根据需要参考MLA手册或相关文献,以确保参考文献格式的准确性。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篇三
1] 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2] 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8] 刘洋.基于编码结构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3] 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4] 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 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
[7] 毛方儒,王磊.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J].宇航计测技术,2005,25(2):1-6
[8] 代世威.地面三维激光点云数据质量分析与评价[D].西安:长安大学,2013
[9] 刘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其误差分析[J].工业工程与技术,2014,(1):40-43
[10] 李刚.基于逆向工程的自由曲面重构技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篇四
[1]于武盛,王守杰,吕锦有等.辽宁省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成因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2008.4(2):25-29
[2]李智慧,姜延辉,郁凌峰.辽宁省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11(11) :30-34
[3]赵秀风,弓丨水隧洞洞内消能问题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2006.
[4]袁丹青,陈向阳,白滨等.水力机械空化空蚀问题的研究进展[J]#灌机械,2009.7(27) : 269-272
[5]肖富仁,苏玮,消能工的发展及其在工程中旳应用[J].水电站设计,1991.7(1):63-69.
[6]李超,管道内部锥阀水流水力特性及消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7]王才欢,肖兴斌,底流消能设计研究与应用现状述评[J].四川水力发电,2000.1(1):79-85.
[8]张慧丽,王爱华,张力春,底流消能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2:82
[9]方神光,吴保生,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闸前变水位运行方式探讨[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9.9633-639.
[10]李冰,变水头无压输水隧洞洞内消能和稳定输水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2007.5.
[11]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力学教研室.水力计算手册[M].水利出版社,1980.
[12]SL20~92.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S].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13]赵昕,赵明登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14]刘亚坤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5]李桂芬.水工水力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9(3) : 183-189
[16]左东启等.模型试验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7]SL155—95.水工(常规)模型试验规程[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1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工(专题)模型试验规范(SL156~165-95)[M],水利水电出版社.
[19]电力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陈肇和等人翻译,泄水建筑物水力计算手册[M], 1993.11.
[20]刘士和.高速水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1]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编,水工模型试验(第二版)[D],水利出版社,1985.
[22]SL279—2002.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3]唐涛,高水头闹室闹门小开度水流特性试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5.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篇五
[1] 山仑,康绍忠,吴普特.中国节水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王晓玲,杜秀文,刘丽艳,李英能. 我国井灌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8),6-11.
[3] 刘昌明.21 世纪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战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 甘汉,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论文,2000.
[5] Cohon,J.L,and D.H.Marks,A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multi-objectivePrograrnming techniques [J].Waterer Resources Research,11(2),208-220,1975.
[6] Shafer J M,Labadie J.Synthesis and Calibrationo,a River Basin Water Manage mentModel[R].Co-Orado State University,1978.
[7] A.H.EI-Shaarawi,S.R.Esterby,Time series methods in hydroseiences: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eld at Canada Centre for Inland Waters,ElsevierSeientifie,1982.
[8] Afzal,Javaid.&Noble,David H.Optimization model for alternative use of differentequality Irrigation waters[J].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1992,118:218-228.
[9] Ghossen R.Masharrafieh,Richard C.Peralta.Optimizing Irrigation Management forPollution Control and Sustainable crop Yield[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5,31(4):760-767.
[10] Wong,Hugh S.Sun,Ne-zheng.Optimization of conjunctive use of surface water andgroundwater with water quality constraints[A].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and Management Conference Apr6-9[C],Sponsored by:ASCE.1997:408-413.
[11] Kumar,Arun.Minocha,Vijay K.Fuzzy optimization model for water qualitymanagement of a river system[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999,205(3):179-180.
[12] N.伯拉斯著,戴国瑞等译,水资源科学分配,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年.
[13] Brown,L.R.and Kane,H.1994.Full House:Reassessing the Earth's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The Worldwatch Environmental Alert Series,W.W.Norton.NewYork.
[14] Postel,Sandra Last oasis:Facing Water Searcity,Worldwatch Environment AlertSeries,1997.
[15] 华士乾主编,水资源系统分析指南,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6] 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研究组,新疆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和开发战略对策研究报告,1988.
[17] 翁文斌,蔡喜明,京津唐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水科学进展,1992,(3).
[18] 贺北方.区域水资源大系统优化分配的大系统优化模型[J].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98,(5):107-117.
[19] 胡芳芳.无锡市用肥肥可持续利用肥肥与优化配置研究 [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0] 柳长顺,陈献,刘昌明,杨红.国外流域用肥肥配置模型研究进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0):66-68.
[21] 刘英,地表用肥用质预测模型数据挖掘技术用其适用指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2] 安徽省水文总局,.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送审稿),1982.
[23] 北京中水新华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2009.
[24] 肥东县发展计划委员会,.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06.
[25] 肥东县发展计划委员会,2009 年肥肥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用用公报,2010.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篇六
[1]顾晓鲁等.地基与基础(第二版)。1993.620~635
[2] Martin Junginger.Andre Faaij.Wim C Turkenburg. 吕斌.海上风电场降低成本前景分析[J].上海电力.2007.(4):429-437
[3] 施晓春.徐日庆.俞建霖.筒型基础间接及试验研究.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0.12(10):39~40
[4]何炎平.谭家华.筒型基础的发展历史和典型用途.中国海洋平台.2002.17(6):10~14
[5]袁晓铭.曹振中.孙锐等.汶川 8.0 级地震特征初步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
[6]王成华.孙冬梅.横向受荷桩的 p-y 曲线研究与应用述评.中国港湾建设.Total135.No.2.2005
[7]林华国.贾兆宏.张立丽.砂土液化判刑方法研究.岩土工程技术.2007.21(2).89~93
[8]李芳.作为海上风机基础的筒型基础土体液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
[9]林峰.黄润秋.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条分法的探讨.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4).9~13
[10]沈玉光.海上风电筒型基础风机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2
[11]陈有顺.场地的地震效应及砂土地基的液化.高原地震.2004.16(1).35~39
[12]任金刚.王玉芳.饱和砂土地震液化研究方法概述.海河水利.2006(3):51~53
[13]李敬梅.地震作用下坝基土体液化的判别及有限元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14]王大伟.赵艳.初始地应力场分析方法探讨.水电站设计.2007.23(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