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精简6篇】
优秀论文 篇一
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
撰写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是每个研究者都渴望达成的目标。无论是在科学、人文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一篇优秀的论文都能为学者带来声誉和机会。然而,要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并不容易,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精心的论证和流畅的写作。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撰写优秀学术论文的关键要素。
首先,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需要有清晰的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是论文的核心,它指导着整个研究过程。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备一定的独创性和学术价值,能够填补已有研究的空白。在确定研究问题时,研究者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充分了解,找到有待解决的问题,并能将问题具体化,明确研究的范围和目标。
其次,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需要有严谨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论文的基础,决定着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以保证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此外,研究者还需要注意伦理和法律问题,确保研究过程符合学术道德和法规要求。
第三,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需要有充分的数据和证据支持。数据和证据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能够验证研究假设和回答研究问题。研究者需要通过合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获取可靠的数据,并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同时,研究者还需要准确地解读和解释数据,以提出有力的论证和结论。
最后,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优雅的写作。结构和写作是论文的外在表现形式,能够影响读者对论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研究者需要根据论文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合理划分章节和段落,确保论文的结构清晰和层次分明。此外,研究者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语句,以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综上所述,撰写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需要有清晰的研究问题、严谨的研究方法、充分的数据和证据支持,以及清晰的结构和优雅的写作。只有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上,才能写出一篇具有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论文。
优秀论文 篇二
如何选择适合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在学术界,发表论文是评价学者研究能力和学术声誉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选择适合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并不容易,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选择适合的学术期刊的关键要素。
首先,研究者需要考虑期刊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是衡量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期刊对学术界的认可和影响力。研究者可以通过查阅学术数据库、参考同行评议和引用指数等信息,了解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范围,从而选择具有较高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的期刊发表论文。
其次,研究者需要考虑期刊的研究领域和专业特长。不同期刊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专业特长,研究者需要选择与自己研究内容和方法相符合的期刊。研究者可以通过查阅期刊的官方网站、阅读期刊的目录和投稿指南等信息,了解期刊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从而选择适合的期刊发表论文。
第三,研究者需要考虑期刊的审稿周期和发表率。审稿周期是指从投稿到最终发表所需的时间,而发表率则是指期刊接受稿件的比例。研究者需要选择审稿周期较短、发表率较高的期刊,以提高论文被接受和发表的机会。研究者可以通过查阅学术数据库、咨询同行学者和了解期刊的投稿流程等信息,了解期刊的审稿周期和发表率,从而选择适合的期刊发表论文。
最后,研究者还需要考虑期刊的开放获取政策和版面费用。开放获取政策是指期刊是否提供免费的全文访问,而版面费用则是指投稿者需要支付的发表费用。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研究目标,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期刊。研究者可以通过查阅期刊的官方网站、咨询同行学者和了解期刊的版面费用政策等信息,了解期刊的开放获取政策和版面费用,从而选择适合的期刊发表论文。
综上所述,选择适合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需要考虑期刊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研究领域和专业特长、审稿周期和发表率,以及开放获取政策和版面费用等因素。只有在全面考虑这些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到适合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优秀论文 篇三
一、账户对多种金融制度的优化整合
传统的养老保险基金成长为新型养老保险基金,是一个质的飞跃,其间要经过对多种金融制度投资功能和避险功能的优化整合。所涉及的金融制度包括: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银行储蓄或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商业保险、投资基金等。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各种制度作分析和比较:
其一,产权属性。传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属于福利性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统包,个人不具有产权。①储蓄存款、现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②商业养老保险、投资基金属于个人资产,国家有可能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
其二,政策性质。传统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鼓励性个人储蓄款与现收现付制相结合的现行养老保险模式皆属于“社会政策”;但前者属于“收入社会政策”,后者包含“资产社会政策”因素。纯粹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投资基金从本质上来看不属于“社会政策”。这是因为,从国家允许市场进入养老保险行业的政策的许可性上来看,商业养老保险模式也成为解决养老这一社会问题的渠道之一,但它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行为,如果没有企业愿意进入,这一模式将不会发挥养老作用。纯粹储蓄存款尽管不排除用以养老的可能,但其目的的发散性太强。
其三,个人投资性。产权状况决定了制度的“个人投资性”,所谓“个人投资性”是指个人拥有投资选择权或投资委托权。很显然,纯粹储蓄存款和鼓励性个人储蓄养老模式具有个人投资性;商业养老保险模式的目的是为养老储备购买力或消费力,但有的保险公司为了吸引客户也进行了储蓄分红等制度安排,因而该模式也可以有个人投资性;投资基金具有典型的投资性;传统的社会养老模式和现行农村养老模式中的现收现付制则不具有“个人投资性”。
其四,个人投资收益的稳固性和风险性。不具有个人投资性的也谈不上个人受益问题。个人纯粹储蓄、鼓励性个人储蓄养老模式的收益均依据市场利率,主要是银行利率。有的鼓励性个人储蓄养老模式则通过协议性存款安排锁定了收益。商业性养老保险模式可能有固定和浮动两种可能。投资基金可以投资于证券,也可以投资于产业,是一种组合投资,收益高、风险较银行储蓄大,但可以通过组合消解非系统风险。
其五,共济程度。以往对于共济性概念的理解存在模糊性,本文此处特别予以分析。共济可以细分为“市场化共济”、“强制性共济”和“政府转移支付性共济”三种类型。为了分析方便,在共济“专业化”条件下,文章将“市场化共济”等同于“自愿性共济”。③“市场化共济”通过大数法则消解“非系统性风险”,并与专业机构共同分担“系统化风险”。“强制性共济”由国家(或行政机构)强制要求辖区内的合格对象加入共济组织。一般来说,“强制性共济”在风险消除方面与“合作互助式共济”有共性,“系统性风险”不能转移,但却节省了风险转移“对价”。“政府转移支付型共济”是“强制性共济”的深化,当共济制度中存在“政府兜底机制”安排时,“强制性共济”就演化为“政府转移性共济”。显而易见,个人纯粹存款和鼓励性个人储蓄养老模式不具有共济性;④商业养老保险和投资基金只具有“市场型共济性”;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和现存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现收现付制安排具有“强制型共济性”或“政府转移支付型共济性”。
其六,功能分析。只要能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国家应当都是支持的;但如果个人或市场不能有效加以解决,国家将亲自成立相关组织。纯粹储蓄存款模式、商业养老保险和投资基金模式下,⑤国家没有参与组织;传统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和现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政府不但组织,而且从监管、管理到操作性过程,都由国家统揽,甚至有财政兜底机制。纯粹性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和投资基金模式下,存在较强程度的专业化分工,企业参与了投资和消解风险过程,获得相应回报;现存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下,只在保费增值方面有微弱的专业化分工;⑥传统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下,不存在分工和企业盈利。在传统社会养老模式下,个人只获得避险或养老保障效应;而在储蓄存款、现存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和投资基金等模式中,个人皆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获得避险、个人资产、投资收益等综合效应。
其七,避险原理。这可以从上文的论述中有所领悟。传统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下,政府完全承担了养老风险;纯粹储蓄存款模式下,基本不具有避险功能;⑦现行农保制度在现收现付制下,存在代际风险共担机制,但在向个人累积账户过渡的条件下,未来给付压力最终将由政府兜底;⑧投资基金模式下,利用了集合投资的“非系统风险”消解机制,也利用专业化分工机制降低风险。
其八,公平效率评价。根据解决养老问题的程度和模式中基金的安全、管理、增值效率和功能复合程度,可以对这几种金融产品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及其效应程度加以客观评价。要说明的是,只有解决养老这一社会问题才涉及公平性。若以“零”、“弱”、“中”、“强”对公平和效率加以定性化度量,传统社会养老保险和现存农保养老模式中的现收现付制具有强公平性、低效率性;纯粹储蓄存款、鼓励性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投资基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只涉及效率,不涉及公平评价。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对以上金融制度优点的优化整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坚持资产社会政策,吸取纯粹储蓄存款、鼓励性个人储蓄存款、投资基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资产所有权特点。除“调剂账户”外,“基本账户”和“机动账户”都归个人所有。其二,发挥市场性共济、强制性共济和政府兜底共济三重机制。共济的目的是消除、降低和转移风险,保障养老资源的安全和增值。“基本账户”和“调剂账户”同时具有三重机制。“机动账户”拥有“市场性共济”特征。其三,吸收投资基金中信托投资功能和收益权功能。⑨由个人账户享有投资收益,采用个人决策投资、政府决策投资和委托投资相结合的模式。如,借鉴集合投资的大数法则原理,消解非系统性风险;利用“强制性共济”节约保险成本,拓展保险广度,实施代际之间资源的最佳配置;保留政府兜底机制防止投资风险、保证保险资源购买力。其四,监管、管理、操作职能细分,行政管理和市场化管理相结合,以避免监管中的“合谋现象”,防止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强化基金安全和增值责任。通过对现存金融制度避险优势和投资优势的吸收整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可以收到“强公平性”和“强效率性”的有机结合。
二、账户所有者的“贷款权”权能
所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账户的贷款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为了诱导参与“基本账户”者的积极性,收到“尽力参保”的效果,法律规定,凡是有资格在“机动账户”中存款者,政府允许其以该账户为抵押申请生产性贷款和应急性贷款,并按照一定比率配款,利率优惠。二是由于大数法则和养老问题的公共性,决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强制性。为了减轻政府在“基本账户”中的兜底负担,法律规定,投保者有权利按一定利率获得政府专用贷款,以充实“基本账户”个人额定余额。本文主要论述第一层含义。
设置第一层含义贷款权能的原因如下:
1.在现存条件下,所有者自行管理账户的时机还不大成熟。可以通过一定契约,将账户中的资产贷给个人灵活管理。一是制度运行初期,“政府一市场”双重管理模式尚无成熟经验,信息卡的运行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完善,个人暂时不宜过早介入个人账户管理。二是个人缺乏证券投资经验,农民要学会理性选择投资对象尚待时日,若自我管理账户,可能会增大账户“充实度”下降的风险。
2.证券类投资对象还不完善。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一方面经济主体尚未有足够的信誉积累期,以充分展示期信誉级别;另一方面人们缺乏信誉资源意识,毁誉现象严重。加之人们对金融经济的虚拟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刻,造成股票市场的运行极其不规范;债券市场还比较薄弱;银行也处在深层体制变革时期,潜在风险逐渐显现。在个人投资知识有限的条件下,以这些虚拟资产为投资对象,会隐藏巨大的风险隐患。
3.个人投资成本太高。首先,个人投资由于投资额度小,无法进行有效种类或数量的投资组合,将失去集合投资下的非系统风险消解机制。其次,个人投资非专家理财,信息收集成本太高。
4.农民对贷款存在迫切需求。一方面,由于农民贷款额度小、风险大、缺乏担保等原因,农民存在贷款难问题,对于农民来说,贷款权是稀缺资源。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二元经济”安排,农民收入水平长期较低,在住房、教育(子女)、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缺乏社会政策安排。加之农民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民对于资金的需求具有紧迫性、频繁性、突发性,⑩贷款权能的配置有利于缓解农民的货币需求。
5.呼图壁模式的经验借鉴。呼图壁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允许农民在发展生产急需资金时,用个养老保险证办理质押短期贷款,利率与同期贷款利率相同。从1997年到20xx年,呼图壁县农保基金运营收益达980多万元,年平均利息收益达百万元,年平均增长达7%以上,基金从1100万元增加到2100多万元,基金几乎翻了一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6.防止“机动账户”激励过度。以免增加配款压力和支付负担,可以通过配款额度和收益率随缴费金额逐渐下降的制度设计加以避免。[1]三、账户体系的“代际”融资功能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推出一系列个人账户,有个人退休账户、个人训练账户、教育储蓄账户和医疗储蓄账户。新加坡的公积金账户兼住房、养老、医疗等多用途消费,具有综合效应。[2]资产社会政策理论和实践启发中国建立“个人资产账户”。采用新加坡的综合模式,还是采用美国的分立模式?中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暂时适宜于“分立模式”。这是因为:(1)根据“路径依赖原理”,中国旧体制下的各种社会保障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在向新制度过渡过程中,也应采取“先分后合”的模式,以便先把握中国环境中各种账户的运行规律,然后再分组融合。(2)代际资产转换理论的存在,也说明个人资产账户适度分立的必要性。有些账户单独存在,有利于代际之间的互助和资产转换,提高养老资源的效率。
“代际资产转换理论”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内部代际间的契约“显性化”,有利于提高“抚养”、“赡养”的实施效用。根据人生融资需求规律,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三次信用期”,分别对应“上接受期信用账户”、“给予期信用账户”和“下接受期信用账户”。中国的“教育储蓄”,相当于“上接受期账户”,养老保险的“个人累积账户”则相当于第二、三次信用账户。“三次信用账户”间的信用互助和资产转换,可以平滑代际之间的信用需求,有利于各代的成长或养老互助。
四、账户体系的“结构金融”功能
资产证券化通常是指以缺乏流动性,但具有稳定未来现金流的资产作为信用交易基础,通过结构重组和信用增级,发行证券的融资方式。[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基本账户”有稳定的现金流,“机动账户”和“调剂账户”在一定的信托契约下也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可以此为支撑发行证券,将未来现金流转化为当前现金流,以加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减少制度建立的摩擦成本,提高制度运行效率。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账户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表现为两个方面:
1.“代际补偿理论”。上文提到的“资产转换理论”局限于家庭内部。代际互助产生于人类繁衍的需要和以家庭为纽带的生活生产特征,代际信用互助则产生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明晰、交换行为货币化、违约普遍化等因素。而“代际补偿理论”则超出家庭范围,在区域、行业、群体等多层次间展开。这里着重强调,在制度转轨背景下,新型农保制度实行过程中受益者和受损者之间的相互补偿。在构建农保制度过程中,年龄较大者曾在旧制度运行中做出过贡献,经济体制转轨使得其既得福利遭到了损害,年龄较轻者则是新型农保制度的受益者。总体规律是年龄越轻者,农保制度越健全,受益越大。作为新制度的受益者,后期受益者应为前期受损者分担一部分制度转轨和制度建设成本。况且,随着经济发展,后来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会更高,货币的边际成本较小,鼓励下一代人向上一代人融资或转移支付,是一种福利上的帕累托改进。其实现方式则是将后代参保者的部分账户或账户中的部分资产证券化,以获得现金流为前代人融资或转移支付。
2.“代内资产转换理论”。该理论的本质是“代内资源的优化配置理论”。人的养老行为与养老前的建设和消费行为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性的建设和消费行为应当遵循“代内资源效用最大化”原则,即:一方面人从生到死是资产的创造过程;另一方面又是消费过程。其中不乏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交织,但若能达到“临终时资源也刚好消费完”的状态,则是理性人假设下个人资源运用的最高境界。可以理解,资源的流动性越强,就越容易达到以上境界。而事实上,人们所拥有资源的流动性具有非均衡性:“非耐用品”的流动性较强;而“耐用品”的流动性则较差。人的一生中,房屋是最典型的流动性较差的资源,如果没有特别的制度安排,往往会出现临终时,存在“住房资源剩余”的难题。住房产权证券化,不但可以改善住房的流动性,解决“临终住房余额”难题,还可以利用其现金流充实养老账户,缓解住房建设时期对养老资源的“挤出效应”。
五、结论
优化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保制度优化任务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和背景条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这要求制度设计者必须本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原则,拓宽思路才有可能有创新性政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金融创新方面有如下特点:
1.将传统养老问题和个人资产建设进行整合。使消费和投资、政府和市场、一般养老和消除贫困在新型农保制度中融合。
2.对现存金融制度加以分析整合。构造“强避险功能”和“强投资功能”、“强公平性”和“强效率性”的农保制度。
3.通过“机动账户”的“贷款权”进行权能设置。诱导农民尽力充实“基本账户”,用激励机制放大农民尽力参保的积极性。
4.“代际资产转换理论”为家庭内部代际资源调剂和信用互助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提高养老效率和人类繁衍质量。
5.账户体系的证券化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代际补偿理论”和“代内资产转换理论”是账户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注释:
①具体由各单位(企业单位、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农村中的集体)实现。
②现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家只给政策不替个人分担缴费;多数集体经济功能丧失,无力替农民分担缴费;农村养老保险演变为强制性或鼓励性个人储蓄。
③自愿共济包含市场化共济和非市场化合作互助式共济。这两者都强调自愿性,没有外界力量的强制。前者将共济中的部分功能外包,和“接包”公司订立契约,共同分担系统风险;后者则在自愿体内共济,系统风险无法转移。
④鼓励性个人储蓄养老模式是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部分;现收现付制是现行制度的另一部分内容,具有代际共济性。
⑤但政府可能会给各种优惠措施。
⑥之所以叫“微弱的专业化”,是因为一方面只在投资增值方面有选择权;另一方面只能选择国债和银行。而且,国债和银行都是国有企业,这也弱化了分散政府风险的效应。
⑦这是因为,一是仅仅是预防性储蓄,目的不明确,存在太多的替代性用途。二是依赖于个人收入,收入低者,必然没有条件储蓄。三是不存在任何共济性,没有风险消解和风险转移机制。
⑧对于成立了个人账户者来说,鼓励性个人储蓄账户不存在联动效应,故不存在避险功能。
⑨商业养老保险和投资基金在收益权方面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收益契约”,强调结果,回报相对确定,缴费者以收益契约获得回报;后者则是一个“投资契约”,强调的是过程和行为,回报不确定,基金持有者以实际投资效果为准获得收益。
⑩婚丧嫁娶往往是一笔较大、较急的需求。对于农民来说,这些消费带有低弹性特征。同时这些消费对于自身和家庭来说都相当于是一种“人力资本”或“家庭资本”的积累。
(11)比如在60岁为开始养老年龄、养老账户积累期为15年的假设下,在基准年,60—70岁为绝对受损者;45—60岁为相对受损者。
(12)假设同上,30—45岁为相对受益期,30岁以下为绝对受益期。
优秀论文 篇四
【摘要】
一直以来,古典诗词的鉴赏都属于高中语文的教学难点,但同时它也是高考的重点,诗词这门语言艺术讲究用词炼句,更讲究意境的深挖。在教学时,教师应当避免只重视字斟句酌的词汇串讲,却忽视从诵读到意境领悟传统方法梳通的问题,而应当使学生从整体上对古诗进行把握,以便达到言韵合一的课堂艺术境界。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策略
古代诗歌是一种经典的文学形式,它具有情感充沛、意象丰富的特点,对古代诗歌进行品读与鉴赏原本应当是一种极为舒服惬意的事情,可实际上很多高中生却对古诗鉴赏活动丧失了兴趣,甚至表现出冷淡与排斥的态度,再加上古诗鉴赏会涉及到众多艺术表现手法,学生一时不易把握,很多教师出于应付考试的考虑,往往将诗词鉴赏等同于知识灌输,让学生更加苦不堪言。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该正本清源,将古诗词教学还原到初始状态,也就是从诵读着手,以意境把握收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之妙。
一、情味寡淡——高中古诗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中阶段语文诗词教学尚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以下述三个问题表现最为明显。
(一)言为心声的忽视
对于古诗词来说,朗读应该是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对于增强学生的古代文化鉴赏能力、体会创作者心态都极有帮助。但是在实践中却有相当多教师直接将这一方式忽视掉,他们片面地认为这一过程对考试没有直接价值,因此在课堂上从不肯带领学生进行诵读。这种做法所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学生也忽视掉朗读的作用,在课下同样不会去诵读,只采取死记硬背的办法应付考试,而这样做是极不可取的做法,不但无法真正领悟古诗词里面的情感与事理,而且记忆也不能持久稳固。
(二)想象空间的狭隘
古诗词教与学的双向工作,都与丰富的想象密不可分,想象诗词里面呈现出来的景色、事物,才能更进一步地感受诗词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因为时间紧凑、教师表达能力不足等原因的影响,难以将诗词里面的景色与事物全面表述给学生知道,这就让学生想象空间受到了极大限制,对于诗词的理解也就只能浮于表面,长此以往,对于想象力无疑不啻于一种扼杀,这会严重压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能力。
(三)步入意境的迟缓
诵读的缺失、想象力的不足,导致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步入意境的迟缓。高中古诗词教学强调原文与知识点的背诵,学会往往不能正确理解诗词中所包蕴的情感与内涵,这和高中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相互偏离的。特别是意境的把握是建立在景色与事物基础之上的,()而意境的领悟能力反过来又会帮助对景色与事物的理解。教师忽视了带学生进入意境的高级过程,仅从字面上讲解原文,学生的诗词理解很难说达到良好的状态。
二、言韵和谐——高中古诗教学的对策
(一)让语言从口齿间流出
吟咏与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最为直接有效的审美鉴赏方式,中国的诗词和音乐是同源共生的两种事物,所以它们都极讲求韵律节奏,音乐美感十分突出。也正因为如此,对古典诗歌进行教学时,首先就应当使学生把握住诗词的节奏韵律,而把握节奏韵律的方法应当自诵读始。古人曾经说过:若用此身替古人说话,吞吐之间,概由彼不由我,直到吟哦烂熟后,我之神气方能与古人之神气相匹,舌吻之间便都是与古人神气相似处(见清·王应奎《柳南随笔续》)。其意思同样强调了学习古典文学的处理办法首先在于用诵读把握住作品真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当给学生提供有感情朗读的机会,比如接触苏轼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即应使学生感受到该词的音韵变化,像开篇时的"大江东去"气势极为恢宏,然而到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句时,情感则倏忽如潮水后缩,变得含蓄多情。整首词的奔放不羁在句句吟哦间变得酣畅淋漓、音韵铿锵。也就是说,在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指点学生读到诗歌中的节奏缓急、诗到诗歌中的音调高低,那么学生则有可能更理想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态度,这就为接下来的细致分析省了不少力。
(二)让语文从想象中悟出
语文不同于物理、化学一类的实践科学,它更具有一种艺术化的味道,尤其对于古典诗歌而言,这种艺术性体现得更为明显,正因如此,我们才强调想象力对于古诗学习的重要性,让语文从想象中悟出的作用,远比从灌输与背诵中挤出的作用更大。而培养想象力的方法,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种,第一就是前面提到的时时诵读。第二,直接针对学生想象思维进行锻炼,应该说古诗词教学可以被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具体词句出发的浅层理解,第二个层次是从景色、事物出发的中层研讨,第三个层次是从意境出发的深层探究。我们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就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在第二与第三个层次之间,给其更多的机会想象诗中之景,体验诗中之情,在头脑中幻化出一幅幅生动的诗境画面。这种训练方式表面上看来并不会对学习成绩提升带来明显影响,然而若想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这种能力的培养又是必不可少的。第三,增强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是其虚,理解能力是其实,所有古诗都以词汇为基础来展现,学生对具体的词汇与句子能够透彻理解,想象力才能真正发挥其引领作用。对此,教师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让所有的词句都能更准确地融入到学生思维体系中去,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两句诗,就是鲜活的例子,教师可以举这两句诗给学生,让大家了解到一个"闹"字和一个"弄"字,本身平平无奇,但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理解,才能想象到全诗的情趣盎然。
(三)让古典从意象中升华
中国古代诗词里面的意象是独特的,而且已经凝练成为隽永的典故,它们是诗词作品里面客观物象加入了创作者情感活动后的艺术形象。意象区别于普通形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有情的,而后者是无情的。学生学古诗、教师教古诗,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要让这个"情"字展现出来,使古典作品能够在意象中升华。比如柳永的《雨霖铃》一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这首词里,寒蝉说明了时间,长亭说明了地点,骤雨说明了天气,这几个词本身只是简单的事物,但它们却同时也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比如寒蝉用来表示冷落的心情,长亭用来表示离别的场景,骤雨用来表示心情的忧郁等。下文的洒、杨柳等景物、事物同样和离别有关。本词的景色中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但同时也包含了绵绵的情思,情景相融、虚实相合,把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结合得恰到好处,不能不说依赖于古典意象的纯熟应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要让学生明白意象的作用,特别是把握住常见意象的味道。若想做好这一点,教师需要先行对作者所描述的景致进行讲解,接下来分析作者当时的情致,并从篇章整体分析景对情的结合作用,最后再引申出其他文章中相似的意象用法,以此增强学生的诗词修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古典诗词鉴赏与领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避免陷入到枯燥的翻译及背记浅层意识,而是应使其掌握由表及里的领悟方法,要在课堂上以韵动人,以言促教,在不分割诗歌意蕴之美的前提下,使学生可以从诵读着手,从想象升华,走向诗词意境的美好境界,以便最大限度地享受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
【参考文献】
白丽娜,浅谈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校外教育,20xx(07)
贾彦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析,学术研究。20xx(01)
徐庆龙。让文言文教学奏出和谐的音符,语文教学之友,20xx(03)
优秀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知识 经济 知识 管理 企业核心 竞争力
论文摘要: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及知识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关键因素,以知识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知识及知识管理的一个综合体。
保罗·罗默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经济增长 4要素理论中认为知识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他认为:第一,知识能提高收益;第二,知识需要 投资 ;第三,知识与投资存在良性循环关系,投资促进知识,知识促进投资。在今天由高科技主导的信息时代,企业的价值除了拥有的固定资产和产品之外,更大地体现在知识资源上,这些资源包括企业的商誉、品牌、知识产权、客户关系、合作伙伴关系、企业的IT系统,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拥有的 人力 资本等,因此企业中最大的资产应该是继资本、劳动力之后脱颖而出的“第三资源”——知识资源。
一、知识领先
1.信息过载。通常企业已拥有它所需的知识,但却迷失在信息过载之中。财富1000家企业的员工每天平均要接发178条信息和文件,有84%的员工每小时会被信息打扰3~4次。71%的员工认为信息多得难以承受。
2.合作与协调。企业的工作和任务越多,它让所有部分一起工作的难度就越大,工作也就越不容易协调。经济全球化要求不同地域,不同团队,不同项目的员工、部门和企业进行合作与协调。
3.产品和流程创新。要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产品和流程创新。技术革新的速度,微观顾客的划分和大规模定制的服务使企业只有跑的更快,不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
二、知识管理
企业要做到以知识领先带动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必须对知识加以管理。信息不等同于知识,但信息中蕴涵着知识。知识是企业中的各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经验 总结 ,是这些人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这些人探索,挖掘和认知企业和企业 环境 的框架总和。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有两大类工作要做,其一是日常管理工作中隐含着的知识管理,这类工作的具体体现就是科学管理和管理规范化。其二是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自身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再认识,再评价,并据此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开发。
墨西哥的Cemex公司是一家水泥企业,水泥行业的特点是资金占用大,技术含量低,受政策、经济、天气和 交通 影响大。墨西哥又是发展中国家,各种通讯设施和交通设施都存在很多问题。从直观上看Cemex公司发展前景不大。但该公司在1985年由Zambrano接手任总裁后(斯坦福MBA毕业),首先聘请了Iniguez任CEO(沃顿MBA毕业)。Zambrano和Iniguez对Cemex公司的知识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采用卫星通讯、客户定货管理系统和网络供应商管理系统对其旗下的工厂,卡车车队和供应商进行动态实时管理,结果Cemex公司成了世界级的水泥企业,营业额全球第三,而利润则世界第一。
三、依靠知识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1.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应该是企业 发展战略 所选择的重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论是否易于被别人所模仿,首先必须是企业本身所特别擅长的,企业可以据此获得市场准人证,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用此来换取生存的资本。一个企业会有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唯有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的发展战略所选的重点。 3.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发展相一致。20xx年1月22日,拥有上百年的经营 历史 的美国大零售商凯马特公司向法院 申请 破产保护,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寻求破产保护的最大零售商。凯马特在 60年代率先进入折扣销售网,成为当时美国的第二大零售商,凯马特在传统 营销 的方法和策略上有很多独到的地方,甚至至今仍是营销教学的典范。但是在进入80年代后,凯马特没有能够继续把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因而丧失了竞争优势。
4.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主要表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核心竞争能力存在于人、组织机构、资产和设备等多种载体中,其对外的具体的表征就是企业文化。GE的宣传口号是“让我们为生活带来美好的东西”,在这个朴实无华的口号背后是GE人对企业的自豪和对技术创新的热爱。GE的数一数二 哲学 奠定了GE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GE通过出售和并购策略,具体实施了数一数二哲学,把这个哲学观念转化成了可操作的GE发展战略。这个观念的具体化,就是内部激励机制创造的GE人的高效率,组织结构的无边界化,低 成本 和全球化的协作。这些运做实际上就是GE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具体表现。
5.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和企业知本的大小。在 工业 社会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的运做,尤其在金 融资 本完全介入市场之后,谁拥有资本,谁就可以控制市场,掌握未来。在今天的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IT和其他高科技居于领导地位之后,企业的未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全依赖于企业的知本大小,谁拥有知识谁就拥有未来。我们又重新回到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或者说企业的知本厚度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2.战丽梅,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J)现代情报 20xx年02期
3.刘谷金、高波,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关系三者关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xx年07期
4.盛小平、巩丽娟、刘宇,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 20xx年02期
5.李东才,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J) 特区经济20xx年04期
6.张宏远,新经济下的企业知识价值链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 20xx年
7.王瑞枝,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选择研究 (D)吉林大学 20xx年
优秀论文 篇六
1、“药邪致病”理论的提出
其一,医家妄以补法治病。张氏分析了当时医界盛传的六种补法,认为:“平补、峻补、温补、寒补、筋力之补、房室之补”等六法,“若施之治病,非徒功效疏阔,至其害不可胜言者。”如“疟本夏,伤于暑,议者以为脾寒而补之,温补之则危,峻补之则死;伤寒热病下之后,若以温辛之药补之,热当复作,甚则不救,泻血,血止之后,若温补之,必发肿痛焮痛……老人喘嗽,火乘肺也,若温补之则甚,峻补之则危。”此外,饮证,“补则痞闷转增”;风温,“若以温药补之”,则“发黄发斑,温毒热增剧矣”,以致“直视、潮热、谵语、寻衣撮空、惊惕而死者,温补之罪也。”其二,张氏明确指出:中药久服,必有偏胜。综观张氏汗、吐、下三法之论,虽皆攻字当头,夺邪为先,但每论之中均强调用攻之药,宜“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如其所述:“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且为常用之品,但也不可常用,“言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张氏所谓“毒”,无非指药物久服必致偏胜,偏胜则出现副反应,甚或成为药邪而加重旧疾,抑或另致新病。《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张氏承《内经》之旨,阐发更为明晰。
综上所述,自服热药,妄投温补等,都是引起药邪致病的重要方面。基于这种认识,张氏尤注重药邪致病的剖析,倡言“药邪”说,丰富了中医病因学的内容。
2、祛其药邪治案举隅
披阅《儒门事亲》所载医案,因药致病或误病者不胜枚举,可见当时药邪致病确为普遍。张氏治病,虽力主汗、吐、下,以祛邪为急务。但面对临床药邪致病的实际,更竭力主张,治病当先祛其药邪,然后及病邪,对因药而误的患者,首先祛其药邪之危害。《儒门事亲卷六》载案云:宛丘营军校三人,皆病痿,积年不瘥。腰下肿痛不举,遍身疮赤,两目昏暗,唇干舌燥。求治于张子和。张欲投泻剂,二人不从,后为他医温补之药所殒命。其同病有宋子玉者突然醒悟,敬邀子和为之诊疗。张诊而曰:“公之疾,服热药久之矣。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子玉曰:“敬从教。”子和乃以舟车丸、浚川散下之,次日病减三分,累至三百行始安。本案原属燥热,又误用温热,以致药邪、病邪并踞,张氏以泻下之法攻其药邪,而后病邪亦去,病始向愈。子和曾治一憎徒,“因阴雨卧湿地,一半手足皆不随,如遇阴雨,其病转加。诸医者作中风偏枯治之,用当归、芍药、乳香、没药、自然铜之类,久反大便涩,风燥生,经岁不已。”显然,因久服乳、没等药,已成药邪为病,张氏诊为“湿痹”,断“以舟车丸下三十余行,去青黄沫水五升;次以淡利渗泻之,数日手足皆举。”可谓先以下法袪其药邪,继以渗泄之剂袪病邪,双管齐下,乃奏其效。张氏不仅善用下法祛药邪,且常以涌吐取胜。《儒门事亲卷六》载案云:“棠溪立十八郎,病腰脚大不伸,伛偻而行,以数年矣。服药无效,止药却愈。因秋暮涉水,病复作。医氏使服四斤丸。其父仲安,乃乞药于戴人。戴人曰:近日服何药?仲安曰:四斤丸。曰:目昏赤未?其父惊曰:目正爆发。戴人曰:宜速来,不来则丧明。既来则策杖而行,目肿无所见。戴人先令涌之,药忽下走,去二十行,两目顿明,策已弃矣。比再涌泄,能读官历日。调至一月,令服当归丸,健步而归家矣。”此案亦属“湿痹”证,前医误以四斤丸(按:《和剂局方卷二》方,由炮附子、虎骨、木瓜、牛膝、天麻、肉苁蓉组成),痹证不愈,反致“目肿无所见”,张氏视其乃药邪所为,乃以涌吐之法祛之,以收胜局。同书卷六还载张子和治常仲明一案,常氏“病寒热往来,时咳一二声,面黄无力,懒思饮食,夜多寝汗,日渐瘦削,诸医作虚损治之。用二十四味烧肝散、鹿茸、牛膝、补养二年,口中痰出,下部转虚”,张氏断其证属“上实”,“以涌剂吐痰二三升,次以柴胡饮子降水益水,不月余复旧。”古一讲僧,病泄泻数年,“丁香、豆蔻、干姜、附子、官桂、乌梅等燥药,燔针烧脐芮腕,无有阙者。一日发昏不省……”张氏以瓜蒂散涌之,出寒痰数升,又继以他法调理数日而病除。
3、“药邪致病”论在儿科临床的应用意义
近贤岳美中说过:“中医治病,用药偏胜之性以疗疾之偏胜,因此峻烈之药,常在必用之例。不过医者当时时注意药物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否则为害不浅。”岳老此言,可谓是承子和“药邪”说而有得者。张氏“药邪致病”论即今所谓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的疾病,简称“药物病”,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理生理功能过程中,出现的与用药相关的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据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资料证实,药物可引起100多种药源性疾病和(或)综合征,有的可以给患者造成不可逆损害,甚至死亡。在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有250多万人,不合理用药占用药总数的11%~26%,因药物死亡者近20万人,药源性疾病呈明显提高趋势。儿科临床也不例外,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每年全球约有上千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2/3死于用药不当。
在我国,据20xx年参加国家药品不良监测的儿童医院报告数据显示,儿童因服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达12.9%,其中新生儿占24.4%,越是年幼儿童,用药不良反应越严重。据调查,因药源性入院小儿占全部住院儿童1.46%,高于国内外成人比例。针对此现状,要杜绝小儿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儿科医生首先要熟谙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和用药的基本知识,如小儿药物分布、药物吸收、药物代谢、药物排泄等特点,次之要在预防措施上下功夫:
①明确用药指证,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每次处方合并用药尽可能减少,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用药目的明确,制定好给药方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病原学诊断后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选用窄谱、低毒的药物治疗。如需联合应用,应该以疗效好,副反应小为原则,严禁联用对同一器官有毒性的抗生素。
②熟悉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的相互作用。在联合用药时,既要扩大抗菌谱,又要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③对特定药物ADR要随时跟踪监控,根据血药浓度和临床表现及时调整给药方案。使用中草药也应如此,要熟悉本草的性味功用和主治范围,熟悉中药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处方用药,以充分减少“药邪为患”,既利于小儿疾病的正常恢复,又不至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