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论文(精选3篇)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论文 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然而,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和竞争时,常常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过高的期望值。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有过高的期望,希望能够找到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然而,现实往往与理想有所差距,这会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失落感和挫败感。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理性对待就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求职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
其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二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许多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会给他们带来迷茫和焦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规划和探索。他们可以参加各类职业咨询和培训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此外,大学生还可以与身边的成功人士交流和学习,借鉴他们的职业经验和智慧。
最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三是缺乏自信和应对能力。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不确定的就业环境,许多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缺乏自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应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学习和进修,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同时,他们还可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和锻炼应对能力。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加强心理调适,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克服困难和挫折,增强自信心。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包括:理性对待就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规划和探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心理调适,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只有通过这些措施,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和竞争,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论文 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就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他们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将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心理问题。
首先,大学生应该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和竞争时,往往抱有“宁缺勿滥”的观念,认为只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然而,现实往往与理想有所差距,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求职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他们应该理解就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断积累经验和锻炼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
其次,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规划和探索。许多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会给他们带来迷茫和焦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参加各类职业咨询和培训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同时,他们还可以多与身边的成功人士交流和学习,借鉴他们的职业经验和智慧。通过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规划和探索,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最后,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不确定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缺乏自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应该不断学习和进修,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他们还可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和锻炼应对能力。通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和竞争。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措施包括:调整就业观念,明确自身优势和劣势;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规划和探索,了解不同职业要求;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增强竞争力。只有通过这些措施,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就业心理问题,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论文 篇三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论文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主要特征
1、盲目从众,抱团现象严重
大学生从众心理是一种缺乏主观能动性的表现。部分学生由于平时极少关注就业政策与动态,不注重收集、筛选学校引进的企业单位信息,同时学生自身独立意识不强,对自我价值的定位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还没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应聘过程中往往存在同班级、同寝室的学生扎堆签约同一家企业,或不考虑自身情况,被动地接受家人的建议而就业等现象,从而出现盲目随大流,人云亦云等不良现象,错失就业良机。
2、急功近利,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急功近利是当代大学生最普遍,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经调查发现,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发展较快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念依旧存在。就业性质方面,稳定、社会地位高的国企、研究所的比重逐步增加,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受学生青睐。同时,薪资仍是学生着重考虑的关键因素,几乎80%的学生期望毕业时的薪资能达到3500元以上。综合以上分析,高薪、体面、工作环境优越的职位始终是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首选;愿意从基层做起,与公司一起成长的毕业生则相对较少,功利现象明显。
3、优柔寡断,悲观、自傲心理并存
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由于一些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往往家境贫寒,没有背景,易自惭形秽,在就业选择上缺少与人争锋的勇气,思想负担重。同时,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学校、专业不满意,应聘过程中畏首畏尾,一旦应聘失败,需要较长时间调整。相反,有些学生则自命清高,求职应聘过程中挑三拣四,好高骛远,难以脚踏实地,当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时,更易导致压抑、不满等负面情绪的发生,就业受阻。
4、创业勇气不足,求稳心态明显
目前大多数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受父母传统观念和自身“恋家情结”等因素影响,一份安定、福利待遇优、劳动保障好的单位已成为此类学生的最佳选择,甚至其不考虑自己所学专业是否与择业岗位相关,近些年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火热现象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前,尽管国家、学校已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诸多利好政策,但大学生自主创业激情并未有明显高涨。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特征原因分析
1、内在因素
(1)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存在一定异步性。大学是特殊的成长阶段,学生心理问题开始逐渐替代生理问题,其完善、健康与否成为这个时期的重点。大学生往往充满激情,怀揣理想,渴望尽快摆脱家庭与学校的约束而步人社会,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然而求职过程中,内心的不成熟与不稳定使得他们很难客观、全面地认识复杂多变的社会,易导致产生现实与理想不一致。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社会实践以及足够的经验积累,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经常伴随着理性和感性,自立和依赖的交错,情绪波动明显,久而久之易形成心理障碍。
(2)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大学生就业主动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综合能力的高低。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综合能力相较于企业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学习自觉性不足;其次,理论知识薄弱,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再次,不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差;最后,缺乏应有的钻研、开拓精神,难以担任较高层次的职务。
(3)大学生就业观念保守陈旧,求职准备不足。绝大数应届大学毕业生均是首次就业,从心理到思想上普遍准备不充分,不易准确把握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顺境与逆境,不善于及时调整择业过程中产生的自满与失落情绪,并且由于毕业生就业观念缺乏系统、正确引导,一味追求高薪、体面的'职业,盲目追求“铁饭碗”“金饭碗”,一次就业则定终身等不正确思想依旧存在。同时,仍有很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脱离了目前社会就业现状,两者间的心理落差往往将导致诸多不健康心理问题。
2、外在因素
(1)市场经济的弊端与不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对毕业生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滋生出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一系列不健康思想极易误导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如就业地选择具有倾向性,片面要求薪资待遇,一味追求社会认可度高、轻松的职位等,并且目前就业市场发展仍不成熟,相适应的政策和配套措施还不到位,应聘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对毕业生二次就业、择业必然产生不良影响,就业困难加剧。
(2)高校教学质量下降和企业的人才高消费对毕业生的影响。目前,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诸多新兴职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也对其综合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近些年受高校扩招影响,学生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校无论是在硬件设备还是师资储备上都存在滞后与不足,专业结构设置同企业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直接影响毕业生质量。然而大多数企业还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一方面,盲目以学历、证书作为硬性门槛,不合理的提高聘用标准,最终导致人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承认在校所学的知识同企业要求的标准存在差距,但其仍希望所聘用的毕业生能立马到岗、上岗,尽快实现企业价值,必要的人才培养机制明显缺失,即使部分企业存在一套实习,培训体系,但毕业生此期间的工资待遇、劳动保障方面普遍不规范、随意性较强,导致企业留不住学生,人才缺失现象严重。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弱化以及过重的家庭负担对毕业生的影响。目前各高校普遍都设有就业辅导、心理咨询机构,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学生答疑解惑,走出误区,然而相较于瞬息万变的就业形势,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存在滞后现象,未能达到提前引导、转变、预防的目的。并且对于处于初次就业阶段的毕业生而言,都希望尽早找到满意的工作,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同时,由于社会要求和教育成本的提高,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两方面因素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的心理负担,导致产生就业心态失衡。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思路
1、充分发挥社会调节功能,克服结构性就业问题。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机制已初步成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为辅助,充分发挥当地人才市场的基础性指引功能,强调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推荐作用。然而,为了保证规范化运转,营造良好就业环境,最大限度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政府首先应坚定不移健全就业市场,冲破如社会保险、劳动保障等诸多方面壁垒,清除人事制度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提高相关职能部门的实效性,确保毕业生就业顺利、畅通。其次,尽管近些年就业趋势依旧严峻,但在人才相对匮乏的偏远地区、山村以及相对冷门行业上,依然少人问津。因而仍需持续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提高此地区、岗位从业人员的待遇和保障,促使人才资源的平衡流动,避免两极趋势进一步增大。政府应当继续对高校教育改革发挥牵引作用,明确大学生培养、发展方向,在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前提下,对高校专业设立、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宏观指导。同时,健全毕业生创业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创业。
2、大力深化高校内部教育改革,加强校企沟通与合作。为顺应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的需求,高校内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继续发挥高校在学生与就业单位间的桥梁作用,加强“就业高速公路”建设,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基础专业学科,进一步强调“理实”一体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应始终坚持“巩固老用户,拓展新用户”的就业市场建设原则,继续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制定合理的就业工作方案,使得大学生培养更有针对性,适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缓解就业压力。高校就业指导与心理咨询服务也是减轻毕业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环节。首先,就业指导课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的每个学年,不能仅仅局限在毕业季。其次,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追求多元化、灵活性,如举办就业专题讲座、模拟招聘会等,提前培养大学生求职所需基本能力,掌握应试、面试技巧,克服就业中的不安,恐惧情绪。在心理咨询方面应强调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处理方式的结合,注重培养专业心理咨询队伍,畅通心理咨询热线,最大程度保证学生拥有良好、健康心态。
3、客观认识自我,及时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准确的自我定位是克服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一步。一方面,大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优势与不足的前提下,有目的收集招聘信息,可以更明确就业选择,更清晰认识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避免在起步阶段出现方向性错误。另一方面,在就业、择业中大学生能做到及时修正不符合自身情况的就业想法,促进心理调节能力的形成,将迷茫、犹豫、压抑等不良情绪扼杀在萌芽中。同时,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因而大学生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极为必要的,不仅要牢牢掌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培养举一反三能力,而且应珍惜在校中的每次课程实训及社会实践机会,平时多阅读有关就业应试技巧方面的书籍,主动锻炼同他人沟通能力,多听听家长的意见与建议,保证就业信息与观念一致、畅通,进而实现摆正家长过高就业心态的同时也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的效果。总而言之,在当前巨大就业压力面前,帮助高校毕业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