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论文(优质3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篇一
标题: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学生在阅读连续性文本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指能够理解和处理篇章结构、逻辑关系以及上下文信息的能力。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各种社会、历史、伦理等方面的文章,了解社会问题,培养品德素养。因此,培养学生的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品德与社会教学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对连续性文本的理解和应用。
此外,学生在课外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来提高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学生可以选择一些与品德与社会教学相关的书籍、报纸、杂志等进行阅读,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一些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阅读比赛等,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最后,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学校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辅助材料。家庭可以鼓励孩子多读书,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支持。只有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合作,都是培养学生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重要措施。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水平。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篇二
标题: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学生的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变得愈发重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问题,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
首先,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问题。通过阅读连续性文本,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社会、历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观点,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了解社会中的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通过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进而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品德修养。
此外,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通过阅读各种社会问题相关的连续性文本,学生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了解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利益。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最后,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家庭可以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支持,鼓励孩子多读书,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学生可以提高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提高自身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合作,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培养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篇三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2009年 的 国 际 学 生 评 估 项 目(PISA)测试,使“非连续性文本”一词进入了大众视野。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我们日常所见的散文、小说、诗歌等都属于连续性文本。而非连续性文本则多以图表、清单等形式出现,具有非线性、概括性、直观性等特点,在现代社会运用十分广泛,因此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实用性特征。2011年 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内容和要求。但相较于语文学科,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方面有着更明显的优势:其一,教科书中有着十分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其二,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别
根据文本内容,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常用的非连续性文本大致可以分为五类:表现时间的文本、表现空间的文本、表现关系的文本、统计数据的文本以及其他类型的文本。
(一)表现时间的文本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了许多表现时间的非连续性文本,如时间表、年表、时间轴等,将抽象的时间用形象的事物直观地表现出来。
以年表为例。年表,即历史年表的简称,是记录历史的一种工具,它按照时间顺序(时间单位不一定是年)对事件进行先后排列。年表主要有“大事年表”“阶段年表” “对照年表” “综合年表”四种,其中最基本的是大事年表,其他都是由大事年表演化而来。大事年表是按时间顺序直线排列主要 事件,以 表 示历史发展 的概略过程。通过大事年表,学生可以基本了解某个事物或某段历史的发展过程。如表1.
在小学的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会有部分历史知识。但这一阶段的学习并不是以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为主,而是初步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按时间顺序思考是历史思维的核心。如表1,学生通过这个表可以大致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明白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年又一年的经验积累。在这张表中,时间的顺序非常明显。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年表学习历史,日后再加以训练,就会逐渐学会按时间顺序思考,从而逐步形成历史思维。
(二)表现空间的文本
时间和空间是认 识世界的两 个 最 基 本 的 维度,帮助学生建立起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之一。地图,作为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反映空间现象的非连续性文本,在品德与社会课上也经常会被用到。
地图可以划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①按区域范围来分,有世界地图、国家地图、市县地图、社区地图等;②按专题来分,有自然地图、人口地图、经济地图、文化地图、政治地图等,如北京市文化场馆分布图、公厕分布图、名胜古迹地图等;③按地图维数来分,有二维地图(平面地图)和三维地图(立体地图);④按地图的瞬时状态来分,有静态地图和动态地图等。在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除了动态地图以外,其他种类的地图都有涉及。
需要指出的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不只是让学生阅读地图,还让他们自己绘制简单的地图。如图1,就是教科书展示的学生自己绘制的社区公共设施 分 布图。通过绘制公 共 设施分布图,学生将阅读地图时学到的有关位置、方向、图例、比例尺等知识加以运用,从而对这种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学生通过绘制这样的地图,可以全面了解社区内公共设施的分布,还能对其分布产生更多的思考,如公共设施的分布是否合理等。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注重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也重视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表达的能力。
(三)表现关系的文本
有些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用文字很难讲清楚。所以我们会经常采用非连续性文本来呈现那 些复杂的关 系,使 之 条 理 化、清 晰化。图2是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用以帮助一年级的小朋友理解他与亲属之间关系的家谱图。除此之外,教科书中用以表现关系的非连续性文本还有各种类型的流程图、树状图等。
(四)统计数据的文本
统计图是利用点、线、面、体等绘制成几何图形,以表示各种数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动情况的图形。这类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是:形象具体、简明生动、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运用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如条 形图、饼图(扇形图)、折线图等。
除了统计图外,教科书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统计表。统计表同样可以呈现数据,并反映数据之间的关系。
(五)其他类型的文本
除了上述四种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外,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小档案、调查报告、说明书、发票等。
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将复杂、抽象的关系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所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比较复杂或抽象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
例如,通过时间轴、时间表等表现时间的文本,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时间以及时代的更替,从而更容易理解“时间”,而时间概念是历史思维的基础,学生理解了“时间”,以后就更容易获取历史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同理,通过地图等表现空间的文本,学生能够更容易获取地理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通过流程图、树状图等表现关系的文本,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信息;通过条形图、饼图等统计数据的文本,学生可以更容易获取由数据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
(二)发展学生的多元表征能力
阅读的积累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样的,学生经常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也会促使他们用这种类型的文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想。在品德与社会课 程中,学 生 不仅可以用 地图来学习,还可以用地图来表达或呈现知识和信息。所以,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加以适当指导,学生还可以学习用时间表、流程图、统计图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从而逐渐形成多元表征的能力。
日本的社会 科 非 常 重 视 学 生 运 用 地 图、年表、表格、统计图、结构关系图等非连续性文本表达自己探究结果的能力。在日本小学生活教科书和社会科教科书中会看 到形式多 样的学生作业,例如,二年级有一个单元是让孩子通过调查访问,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然后让学生将调查访问的结果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教材展现了各种作业范本,有绘本式、海报式、小报式、手册式、剧本式、卷轴式等,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极富创意。既反映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达他们对父母及其他人的感恩之情,同时使这份“自我成长手册”成为一份富有吸引力的有阅读趣味的文本。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又学会根据时间顺序整理资料,发展了时间顺序意识,同时还发展了多元表征能力,为中高年级制作历史年表和历史小报奠定了基础。对比之下,我国学生的调查报告、探究成果等作业就显得形式单一、枯燥,多为文字堆砌,有时也会配一些图片或图画,但经常文不对图,花哨的图案与内容无关,只起装饰作用,不是为了更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探究成果。显然,而表征能力的培养在我国中小学未得到足够重视,今后需要加强更多的指导和训练。
(三)发展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数据时代,反映社会各方面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数据以多种方式被统计、归类、连接和呈现,因此阅读承载数据的图表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例如,投资理财就要查阅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报表和统计数据以及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数据,如果善于看数据图表,就能迅速理解数据所包含的意义,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再如,利用时间轴、大事记,可以快速把握某段历史或某事物的发展进程;利用地图,可以认识自身无法体验的地球其他地方的自然风貌,可以了解一个事物的空间分布情况,一地到另一地的距离等;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发现某区域的变迁规律和变化趋势等。
可见,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相对于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实用。能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所以让学生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发展其社会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而这正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所在。
三、结语
2009年和2012年,上海市区参加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测试。通过对 考试结果的分析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是上海学生阅读素养的一个短板。一时间,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在我国,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而长久以来,语文学科主要关注的是对各种文体,如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等,即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 读能力的培 养。但从课 程性质来看,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因此可以说,阅读素养的培养,不应该是由某一个学科独立承担的任务。
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生活)、中学阶段的历史与社会、社会等学科在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这样也能进一步拓展这些学科的课程价值,同时减轻语文学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