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论文(推荐3篇)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一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挑战
摘要:古生物地史学是地质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对于了解地球演化过程和生物进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古生物地史学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过时、教学方法单一等。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探讨了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必要性,挑战
1. 引言
古生物地史学是地质学科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演化过程中生物的起源、演化和灭绝等问题。它对于了解地球的历史变迁、生物进化以及环境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古生物地史学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过时、教学方法单一等,亟需进行改革。
2. 问题分析
2.1 内容过时
当前古生物地史学课程的内容主要以经典理论和研究为基础,忽视了近年来的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例如,对于生物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达尔文的演化论阶段,忽视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新兴学科对于生物进化的贡献。另外,对于古生物地史学中的一些争议性问题,如大灭绝事件的原因等,课程内容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2.2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古生物地史学课程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化石鉴定等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改革建议
3.1 内容更新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应该及时更新内容,关注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理论观点。可以引入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分子生物学、地球化学等,来丰富课程内容。另外,应该加强对于争议性问题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方法改进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座、实验、实地考察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实地考察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实境、模拟实验等,来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4. 挑战与展望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面临一些挑战,如教师素质、教材更新等。首先,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才能有效地开展古生物地史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其次,教材的更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编写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教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未来,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应该与时俱进,关注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理论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以适应地质学科发展的需要。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二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与效果评估
摘要: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是地质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科学的实施策略和进行有效的效果评估。本文提出了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并探讨了如何评估改革效果。
关键词: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实施策略,效果评估
1. 引言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是地质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制定科学的实施策略和进行有效的效果评估。
2. 实施策略
2.1 课程设计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设计应该符合学科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两部分,基础知识主要是对古生物地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介绍和讲解,拓展知识则是对一些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另外,可以引入实践性教学活动,如实地考察、化石鉴定等,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2 教师培训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需要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保障。因此,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古生物地史学的前沿研究成果、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效果评估
3.1 目标制定
在进行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之前,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预期效果。目标可以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估。
3.2 评估方法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的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课程评估、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评估等。课程评估可以通过观察课堂教学情况、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等方式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满意度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评估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教学观摩等方式进行。
4. 效果评估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进行周期性的评估和调整。通过评估结果,可以了解改革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5. 结论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是保证改革成功的关键步骤。通过科学的实施策略和有效的评估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地质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三
关于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改革论文
一、紧扣教育教学根本理念
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我们通过改革想要达到怎么样的效果?这是在实施建设之前就应该考虑好的,也就是确定改革的目标。所有改革都应该和我们的目标挂钩。这样先定下指导思想,有了基调,具体工作便有了着手的基点。“工学结合”顾名思义是通过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以德国不莱梅大学劳耐尔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们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运用这样的理念去开发建设课程的最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学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适应生产的速率。从这个角度出发就是要学生在学习中无形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在课程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如何让他们投入其中。除了理念的运用还要考虑参与式教学具体开展的细节。另外我们的教育需要有前瞻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具有长期发展的可能,而不能只在一个岗位奋斗终生。所以不可只重视了职业性,而忽略了“高等性”。在课程建设中应注重体现能力本位的根本思想。在课程的开发和改革中,北美的CBE课程,德国的双元制BAG方法,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课程,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等等都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但是要依据专业的类型定位来考量课程的开发所参照的理论模式。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来确定其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具体的课程开发是应用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方法来完成的。具体过程是:首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DACUM委员会,由该委员会通过对职业进行分析,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然后,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对排列的各项能力进行归纳,将相同和相近者集中在一起,构成教学模块;最后,根据各项专业能力,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组织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双元制的课程开发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课程分析法BAG(BeruflicheArbeitSaufgaben)来实现。BAG方法是把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劳动过程的基本顺序进行编排,每个基本顺序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具体知识与能力。我们现在提倡的以能力为本、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便是由CBE和BAG的理念提炼出来的,所以在课程建设时追本溯源,方能更好地指导课程的开发。课程开发之中应充分理解上述指导思想,剖析至本质,运用于无形。
二、从行业发展需要入手
行业与教育的交叉产生专业,专业与学科交叉产生课程。对于高职教育,这样的思路已经被革新,专业的设置是要参照行业发展需求,课程的设置要考虑专业培养人才的行业岗位,行业中各个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便是课程的主体。那么这样专业和课程的设置都要基于对行业的调查,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真正做到就业导向。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指更为贴合社会行业的需要。地勘业为适应当下发展,急切需要一支精干的队伍,一切为找矿、开矿服务。这样的实践性事务,并不需要过多的学科性理论和概念,因此我们将“古生物地史学”更名为“古生物鉴定与地层划分”,由原来114学时缩减到76学时。
三、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
首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所属学习领域,围绕学生所需专业技能展开课程建设。对于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专业而言,“古生物鉴定与地层划分”主要是为了完成区域地质调查这样一个工作任务所需的古生物鉴定和地层划分的专业技能而开设的课程,属于专业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其次,明确专业所属类型。一般的,我们可以把高职专业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型、操作型以及两者兼有的类型。这一点相当重要,如果不明确专业类型,而一味照搬照套地来开发课程,就会有所欠缺。因为专业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培养什么样的高级技术人才。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专业是较为典型的认知型专业,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识别不同地层、岩石、矿物、矿床并能加工利用。对于认知型专业,其理论知识体系是先决条件,实践动手操作是后续过程。但是我们也可以选择在实践中传授理论知识,在实践后总结提炼理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投入进来,参与思考过程。
四、与实训条件相挂钩
高职教育是实施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教学是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所以应该把实训条件的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将两者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方能使课程建设成果有用武之地。将课程的培养目标渗透到教学实践条件中去,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课程建设完成后,在教学中需要怎样的实训条件?“古生物鉴定与地层划分”中地层划分如何让学生实践,一味延续“地史学”的“纸上谈兵”—阅读柱状图,是难以达到高层次的教学效果的,这与我们的改革理念有所出入。对于地质类课程教学,野外实际露头自然是绝佳的教学场地,但是在室内我们可以模拟教学路线,利用模型进行实践教学。不仅对于地层的划分可以走模拟的路线,在地质矿产类课程中,“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等等都可以参照这种方式。比如“构造地质学”,可以把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地层抬升、下降、剥蚀、水平挤压—变形过程、断裂、解理形成等等一系列的过程通过模型的展示来实现。
(2)现有的实训能够满足哪些教学任务?需要根据实际条件来设计学习情境或者具体的任务。比如“古生物鉴定与地层划分”课程,就是要考虑实训室标本的情况,来设计实训任务工单。三叶虫有多少块标本?能够观察哪些结构特征?只有在考虑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实训任务,才能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投入进去,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现,需要结合本校实践教学条件的现状,不然开发出来的课程就会和实践条件相脱节,在教学开展中就无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接,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下滑。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理念上的更新、知识传授顺序的更新,更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改革。我们在改革中,对职业教育重置了实践与理论的地位,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五、重视教育对象的特质
课程的改革建设,不能忽略学情。忽略学情的教育只会成为对牛弹琴。教与学紧密结合方能实现因材施教。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逐年攀升,源自于扩大招生。这样在现今的录取政策下,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成下滑趋势。学生整体水平呈现下降状态,给常规教学管理带来很大弊端。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普遍不高,而动手能力较强。理性认识较弱,而感性认识较强。所以如何把握他们的感性认识和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对于“古生物地史学”而言,直观形象的教学尤其重要。
六、充分考虑学校条件和教育教学资源
学校师资队伍情况和校园的位置优势与课程开发有着关系。师资队伍,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中尤其重要,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如果校园周边有较丰富的地质现象,那么课程的教学便有了实际的教学场地。地质类课程在建设中或教学开展中也应考虑这个方面资源的利用。比如在我校周边出露较好的下寒武统地层,且含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这就为“古生物鉴定与地层划分”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场地。
七、以社会时代为背景
时代的主流是什么,当下的形势又如何,都要我们注意专业知识领域内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课程的改革思路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找。
(1)根据工作过程包含的六个要素: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形式以及劳动要求来设计学习情境、项目、任务。
(2)注重事件的内在联系。很多方面在学科体系下是相互独立的,但以工作场景为基础,事务完成出发,从事件发生发展出发便是相互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由此建立起来的联系,便可成为课程开发的主线条。
(3)作为一个事件来考虑。依照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体来设计学习情境、项目和任务。“古生物鉴定与地层划分”按照时间链条进行设计,例如寒武纪标准化石的鉴定和地层划分。总之,以上内容便是课程依照“工学结合”理念,“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改革的建设整体思路所应该涵盖或明确的主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