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经典3篇】
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一
孔子被尊称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圣人,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是其教学方法的核心要素之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因材施教”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首先,孔子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学生的天赋和特长不同,因此需要因材施教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孔子曾说:“教学不严而杂,是谓贼也。”他强调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地对待每个学生。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实践方法。他注重根据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教学。例如,对于德行优秀的学生,他会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其道德品质,教育其为人处世的道理;对于智力较高的学生,他会注重培养其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实践,他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最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社会,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差异也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个性化的教学,注重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育。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有益的启示。
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二
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圣人,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后世推崇。其中,他提出的“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在现代教育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将从教师角度探讨“因材施教”的实践方法和效果。
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也有自己的学习困难和需求。教师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挑战和深入学习的机会;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辅导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其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例如,对于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绘画或音乐方面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
最后,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对于视觉学习型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图表、图片等视觉辅助工具;对于听觉学习型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讨论来促进学习。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育。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和应用孔子的教学思想,将“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 篇三
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 ,欢迎阅读。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儒家经典中的核心著作,虽篇幅不长,却涉及到很多的内容。在《论语》当中体现了很多儒家的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循循善诱”等。而其中“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又成为重中之重。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整个儒家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教育方法。
第一,针对于学生的学识水平进行差异教育。
孔子在《雍也》篇当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对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有的学者认为这句话是孔老夫子强调人性的差异的论断,说人与人的差别是由天性决定的。对此笔者对这句话有着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这句话当中的“中人”是有中等学识水平的人,而不是由于先天素质所决定的“中人”,它是指人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具备的中等水平的能力。那也就是说孔子说这话的实质意思是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学识能力和学识水平对其实施不同的知识传授。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关注这样的一个问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具体施教。如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就要有难易的等级层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加到这样的课堂学习之中。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孔子非常善于观察学生的性格特征,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对每一个学生采取不同的施教方式。孔子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差异,针对于此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同一个问题要有不同的回答方式。
例如在《论语?先进篇》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我被弄糊涂了,敢问为什么。”孔子说:“冉求退缩,所以鼓励他前进;仲由好胜,所以让他后退。”
由此,我们看出孔子充分的分析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同一个问题,同样的教学内容却给出了不同教学回答。这对于塑造学生的个性人格和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着重大的作用。
几年的教学生涯,使我对学生也有着一些了解,也总结了他们的一些个性特征。其中有四类学生使我的印象最深刻。开朗多动型,沉默抑郁型,胆小逃避型,偏执社会型。这四种性格特征的学生,都有其利弊。那么针对于他们的这种个性特征,我想运用《论语》中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最正确不过的了。对于第一种开朗多动型的我认为老师要正面的劝说甚至要严厉的指正,帮他们改正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去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学业。而对于第二种类型的学生,老师首先要做到非常的有耐心和谨小细微。要找到形成他们这种性格的问题根源,针对于形成原因循循善诱的去引导。并且引导这种类型的学生周围的同学(例如说前后桌,与他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多多的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帮他们从这种性格中走出来,去寻求更好的发展。而对于第三种胆小逃避型的,我认为就是要让他们更加独立,自主的去面对事情(例如把某些事情交给这类学生去处理),以改掉这一毛病。对于第四种所谓的“问题学生”老师一定要与他们多交流,多引导,用自身的魅力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拥有一个难忘的高中生活。
第三,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志趣爱好,重点施教
孔子很在意培养学生的志趣爱好,常和他们阅览名山大川,闲座与池边旷野。而且儒家本身也很重视山水诗乐对人的教化陶冶作用。《论语?仁爱篇》记载“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用水和山来形容智者和仁者,是生动而又明智的。山厚重而又敦实,水柔婉而又清灵。厚重敦实的山有一种仁者的厚重,柔婉清灵的水有一分智者的飘逸。山和水汲取天地之滋养,本身就带有自然的`灵透,这种天人划一的境界在这句《论语》中淋漓尽致的体现着。足见儒家对自然的崇尚,对在自然性情融入学生志趣爱好的重视。而且当人们面对山水自然万物时,也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和思考。据《孟子?尽心上》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都是孔子基于自然山水而发出的喟叹。同时儒家也很重视诗书礼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避之。曰:‘思无邪”。足见孔老夫子对《诗经》的赞许之情。那么孔夫子会在实际的教学中去刻意的培养学生的这种对诗书礼乐,以及自然山水的爱好情感。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於斯致思,无所不致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著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道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渊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施其辨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孔子家浯?致思第八》
我们看,在这段记载当中就表明了当孔夫子带弟子去游览山水时,就会在其中与他们切磋讨论,最后以每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点,做以不同的评价和总结。通过这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那这也就启迪着我们当代的一些老师要多多给自己的学生上课外鉴赏课,让自己的学生在祖国山河的陶冶中获得心智的陶冶。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历经千年依然换发着勃勃的生机,为我们今天教育教学提供着生生不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