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
低年级小学语文论文 篇一
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低年级小学生中,由于他们对文字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帮助老师和家长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选择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很重要。这些材料应该简单,内容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可以选择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如《小熊维尼》、《安徒生童话》等,这些作品不仅语言简单易懂,而且故事情节吸引人,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其次,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给学生提供安静、温馨的阅读氛围。学校可以建立图书角,配备丰富的图书和杂志,供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家长可以在家中设置一个小书架,放置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鼓励孩子每天阅读一段时间。
另外,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机会。学校可以安排每天一定时间的阅读课,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阅读,给予他们阅读的指导和鼓励。同时,老师和家长也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书法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儿童故事,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表情给学生讲述,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讲故事,让他们通过口语表达的方式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
总之,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通过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机会,以及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低年级小学语文论文 篇二
如何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然而,在低年级小学生中,由于他们对文字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和自信心。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帮助老师和家长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观察实践活动,如郊游、参观博物馆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与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如种花种菜、做手工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主题写作活动,如写一篇自己喜欢的动物、写一次难忘的经历等,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获取素材。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同时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有趣的写作题目,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另外,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写作指导和反馈。学校可以安排写作课,教授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并给予学生具体的写作要求和评价标准。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写作,提供写作指导和建议,并在完成作文后给予具体的反馈和鼓励。
最后,鼓励学生多读好书,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校可以组织阅读活动,推荐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给学生阅读。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图书和杂志,鼓励他们多读好书,积累词汇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给予学生丰富的写作素材、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以及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低年级小学语文论文 篇三
低年级小学语文论文
导读: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低年级小学语文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题目:浅谈小学低年级群文阅读教学
低年级学生有强烈的阅读兴趣,但识字不多,又处于启蒙阶段,光阅读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更不要说群文阅读了。因此,我认为低年级学生群文阅读的指导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使孩子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童话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夸张的想象、丰富的语言以及拟人的手法,让学生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面对极富情趣的童话故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还原童话故事的童真、意趣,教出儿童情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童话,喜欢上阅读。以童话故事特有的儿童情趣引领低年级学生走进群文阅读。
1.反复品读,寻找情趣
阅读一篇童话故事,我认为老师先不要急着去分析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怎样组织教学等等,而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用学生的眼光,用学生的心理,反复朗读和体会:故事中最吸引学生的是什么?他又是如何体现童话所具有的独特味道?
有些童话在成人看来是不符合生活逻辑或是不屑一顾的,但他是儿童所独有的,是儿童心理、性格特点的体现,是他们真情的自然流露,并通过语言、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阅读能力也有限,所以对作品中的情趣,很多时候都要靠老师去指点、发掘。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应细心体会和品味,发现童话故事的情趣点。
如:《风娃娃》(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导入,我们可以这样做——
师:"风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风)
师揭题: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来自风家族的一位小成员--"风娃娃"。(师板书:风娃娃)"风娃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小脸蛋,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真可爱。"(师边叙述,边板画"风娃娃"图像)
请学生读题后,老师接着问:想和风娃娃交朋友吗?那就和风娃娃打个招呼吧。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体现童话教学的游戏精神,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读懂童话,陪伴孩子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低年级学生实现心灵的'成长。
不同的童话故事有着不同的内涵,即使同一个童话,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冲突。如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能把同类型的童话整合在一起,组成群文阅读,引起不同的感悟,让"快乐"和"童真"成为童话教学的主旋律。
2.转换角色,体验情趣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唯有努力为学生搭建体验平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同化和人格的升华。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童话的情趣是能在童话中发现自己,这就是体验。正是基于这种体验,让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充满情趣。因为有了生活的体验,所以教学只需要轻轻地唤醒。
2.1 角色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指导学生讲述自己学习的童话故事,通过角色转换进行对话,让学生站在故事主人公的角度去感受,无需教师任何讲解,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已蕴含在充满情趣的角色对话中。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这样组织"讲故事"活动:
(教师播放课文动画,但是没有声音。学生欣赏。)
师: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不过这个故事里的小动物都没有声音。动物王国电视台台长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读书、表演特别棒,想聘请小朋友做动物王国的配音演员,瞧,还特意寄来了招聘启事!(出示招聘启事。生读启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给这个童话故事配音吗?那可要仔细看哟!
指导朗读字词句,粗浅的理解课文。
学生根据插图试着给画面配音,互相评价。
学生根据动画课件的画面,给动画配音,创造性地加上动作表演讲述。
每一个环节,学生都既紧张又兴奋。教师正是利用"给动画配音"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角色对话,一到学生讲述童话故事,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同时也培养了听说读等多方面的语言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酸的和甜的》介入这里,组成群文阅读,加强情感体验。
2.2 角色模拟
儿童之所以喜欢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的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有时候让学生走进故事,使他们成为故事的主人公,让他们走进角色从而较为理想地完成对故事的解读。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伊始,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玉米、桃、西瓜等模型教具和小猴子、小白兔的头饰,告诉大家今天要演一个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读课文、分角色、教表演,接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练习表演,再找两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白兔的头饰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小猴子"按照书上的五幅图画的情景,表演扛玉米——扔玉米摘桃——扔桃摘西瓜——扔西瓜追小白兔"。
这样的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玩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勇气,还锻炼了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既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又适宜童话的特点。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适用于后一篇阅读课文《象鼻桥》,让学生俩人一组弯下身子,伸直手臂,模拟大象搭桥,学生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象鼻桥"开始摇晃,逐渐支持不住了。通过搭桥模拟体验,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大象在河边静静地站了好几天,是多么不易、多么伟大。这样的组成群文,可以加深对童话的理解。
冰心奶奶曾说:"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谈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总是活泼地、笑嘻嘻地。"儿童情趣应该是一切童话的生命。它所具有的能引起儿童的各种不同情感,使儿童愉快,使儿童感到有意思、有吸引的特征,都源自"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我们应该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努力让学生走进童话,推开低年级学生群文阅读之门,让每个学生心中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