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概述【优秀3篇】
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概述 篇一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受到了道家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道家思想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理念在太极拳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体现在太极拳的核心理念上。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追求动静结合、阴阳调和的境界。这与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理念相契合。太极拳的练习者通过调整身体的力量和呼吸,以达到身心统一,提高自身的健康和抵抗力。这种理念与道家传统文化中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在平衡的思想相一致。
其次,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还体现在太极拳的修炼方法上。太极拳注重修炼内功,强调内外兼修。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要注重调理气血,提高身体的能量水平。这与道家修炼术中的“养气”、“内观”等方法相似。太极拳的修炼者通过练习各种拳法动作和套路,以及呼吸调控和意念指导,达到身体与意识的协调统一,进而提升个人的身心境界。
此外,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还体现在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上。太极拳注重观察和体验自然界的变化,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同发展。这与道家哲学中的“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等思想相契合。太极拳的修炼者通过观察和模仿自然界的变化,学习到身体和意识的协调运动,以及阴阳变化的规律。这种观察和体验的方法,使太极拳更加贴近自然,更加符合道家传统文化的理念。
综上所述,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太极拳的核心理念、修炼方法和哲学思想上。太极拳通过与道家传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武术体系,不仅仅是一种拳法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使太极拳成为了一门更加细腻、深入的武术,也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概述 篇二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深受道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和谐、平衡和自然之道。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和精神内涵上。
首先,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通过柔和的动作和缓慢的节奏,利用身体的自然力量打击对手。这与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相契合。太极拳的练习者通过练习拳法动作和套路,以及调整呼吸和意念指导,达到身体与意识的协调统一,进而提升个人的身心境界。这种练习方法体现了道家传统文化中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在平衡的思想。
其次,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精神内涵产生了深远影响。太极拳注重“以静制动”,追求动静结合、阴阳调和的境界。这与道家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与平衡的理念相契合。太极拳的修炼者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界的变化,学习到身体和意识的协调运动,以及阴阳变化的规律。这种观察和体验的方法,使太极拳更加贴近自然,更加符合道家传统文化的理念。太极拳的练习者通过修炼,能够达到身心和谐、内外统一的境界,从而提高个人的健康和抵抗力。
此外,道家传统文化还对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太极拳注重观察和体验自然界的变化,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同发展。这与道家哲学中的“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等思想相契合。太极拳的修炼者通过观察和模仿自然界的变化,学习到身体和意识的协调运动,以及阴阳变化的规律。这种观察和体验的方法,使太极拳更加贴近自然,更加符合道家传统文化的理念。
综上所述,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体现在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和精神内涵上。太极拳通过与道家传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武术体系,不仅仅是一种拳法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使太极拳成为了一门更加细腻、深入的武术,也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概述 篇三
道家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概述
摘要: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武术项目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道家文化之中,汲取了道家“依乎天理,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坚守“虚静、守寂不争,为而不持”的精神境界,以及“贵柔守雌,柔弱胜刚强”的道家风度。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于其招法套路,更要对其背后的道家思想做到心领神会。
关键词:道家思想;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太极拳
曾经有这样一个典故:一个太极拳高手要在短时间内教自己徒弟太极拳,并且要上阵迎敌,当他把所有的招数使过一遍后,并不急于让徒弟练习,而是隔了一会儿问一下徒弟忘记多少,直到徒弟将招数忘的仅剩两三成的时候,便说徒弟可以上阵了。这个故事恰好表明了太极拳的真谛,蕴藏在太极背后的无为胜有为,道法自然等。本文针对传统道家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展开浅谈,以期揭开太极拳背后的文化秘密。
1.传统道家思想及太极拳思想阐释
道家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是我国老子根据自然、无为的思想进行整理、总结,逐渐演化发展成为最终的道家思想,并且传承至今。经过多年的发展,道家思想在每个时代都会迸发出相应的生机,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家、释家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并且逐渐成长为我国传统的宗教,对帝王治理、人们智慧等都做出了启示,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关键。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道法自然等,无为而治,以静制动,这些思想经过发展,已经成为太极运动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
太极拳作为一门武术项目,与以往武术有着很大的区别之处,就在于追求柔和、文雅、用意不用力,这样的运动项目能够最终达到刚柔并济,以柔克刚的效果,因此太极招式总是透着文雅、自然,在看似柔弱之下战胜来势凶猛的敌人。太极拳在内在精神上与道家思想有着惊人的契合,是对我国道家思想的传承与外化。就内在精神而言,太极拳追求“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这与道家思想正是相契合的。与其它武术项目不同之处,在于太极之道,如果不熟悉之中的内在精神,单纯的进行招式的学习,往往难以掌握这门武术项目的真谛;相反,即使能够记住一些思想的内容,不能转化理解为自己的感悟,不能有所突破,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传统道家文化对太极拳思想的影响
2.1“依乎天理,顺其自然”的道家哲学思想
“依乎天理,顺其自然”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道家学说认为,宇宙万物莫不有道也莫不遵道“,道”即“天理”,即自然规律,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道德经》十四章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其中含义是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依乎世界的物质变化规律、自然规律来驾驭现实存在的事物。《道德经》十七章说:“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其中的意思是事情办成功了,这是天理、自然规律。人类要真正体会到“依乎天理,顺其自然”就必须做到“自然无为,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摆脱人世烦恼,求得精神上的完全解放和生命空间的自由发展,达到“自我无为,修生养性”的目的。
这也是太极拳修炼的内心世界。这些话也说明了凡事要遵循自然规律,静观以待变,然后再采取行动,方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也正是陈鑫在《太极拳论》中“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经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的哲学思想。在陈鑫《太极拳论》中还有“纯乎天则打拳皆随天机动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泼泼亦,太极原象”“,用功各因自己力量运动,其遍数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数;有力尽管运动,无力即止,不必强为运动,以致出乎规矩,惟顺其自然则得矣。”“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还有太极呼吸要求顺其自然,调息绵绵,都体现了老子遵循的“依乎天理,顺其自然”的客观规律。
2.2“守寂不争,维而不持”的精神境界
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形成“以静制动,动静自如”的战略理论。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安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家宣扬清净无为,静观玄贤,含德,包一,坐忘,虚心,追求内心的安宁,体现了道家虚静的精神境界。《太极拳论》指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则之合。”是太极的基础。“动为阳,静为阴,一动无有动,一静无有不静。”显示了世界万物均是在动静之中变化发展的。许禹生在《太极拳经》云“:虚静————乃太极拳最精微处。”练太极拳要注重实中求虚,动中求静,也就是虚静也。《拳经》中说:“一处有一处之虚实,处
处总带一虚实。”《拳论》说:“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陈鑫的《太极拳论》中说:“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惟静以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可见太极拳中的虚实动静体现了其中的精神实质[1]。2.3“贵柔守雌,柔弱胜刚强”的道家风度
练太极拳,动作徐、缓、柔、顺,圆活轻灵,“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处处强调松柔。所谓松柔而不松懈,是指肌肉关节和情绪的放松。柔是在松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感觉,肌肉的松柔能增加肌肤的感觉灵敏度,在动作上发挥出高度的顺遂和圆活性及其支撑力。因此练习时,首先应心平气和、不急不躁,肌体在意识的引导下做到松、柔、圆、缓、匀、轻,动作处处呈圆弧形,首尾相连,如环而无端点。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阴阳松柔曲屈者能领悟太极之奥妙。庄子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曲与柔相通相联,曲中有直,柔中有坚,极其突出地表现道家的“贵柔法水”“无为而不为”的思想。太极拳的松柔是非常关键的,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松腰落胯,身正安舒”都要求做到松柔。其中沉肩坠肘可使气向下沉,两肩可灵活,坠肘是更好的松肩,还可做到护肋。“虚领顶劲”意思是顶劲中呼吸自然,心中意念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畅通“,非有物以提之”。不依靠外界的力量,自动于本身,这是道家“无为不争,自生自灭”的思想体现。太极拳动作要求全身肌肉放松,骨骼“节节松开”、不顶不抗、顺其自然,这无疑是道家“贵柔守雌守辱,为谷为溪”、“柔弱胜刚强”思想的体现[2]。
3.道家文化对太极拳养生理论的影响
3.1求虚静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太极拳论》中开宗明义之笔,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不欲以静”;庄子说:“抱神以静,必静必清”以及后来道教内丹学说主张:“守静去燥,忘形静寂”从而达到“神静则心和,心和则神全”,这些思想在内在的一致性,影响着太极拳的发展,这些道家的观点无论是从思维方式上还是从养生思想上都注重以静养德,以静养身心。“虚静”的哲学内涵是“无”,有无相生之“无”;就人生论来说,“虚静”指主体摆脱外在的异己力量的羁绊,回归自然的本真,达到心明如镜的.安适心境的心理过程。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能够实现内心的虚静,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稳定,才能真正体味到其中的真味。形成了以养为特色的运动形式。练拳时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使人的身心处于极宁静,极松脱的状态。太极拳要“心静用意”,在运动中把精神和意念关注于一招一式之中,通过这种求静的方法达到虚静的境界。虚静,从人生修为的角度讲则是安静闲适,虚融澹泊,要有虚怀若谷,恬静无欲的平和心境[3]。
3.2重养气
气,是中国哲学范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精气而生”。道家认定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是“气”。另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庄子知壮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道家提出“阴阳学说”,即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的“气”不仅具有物质性,而且还具有阴阳两个对立统一的属性。阴阳二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相互转化。综上所述,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是基本的物质。气具有阴阳两个属性,气永处于不人这的运动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太极拳从实践到理论,从观念到方法都十分注重于气,注重运气,练气,养气。练太极拳要气沉丹田,呼吸要匀,细,深,长,自然平和,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太极拳更为注重的是“中气”。太极拳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其心,以心行气。即蕴含着生命本源论,又涉及道德精神论。将气与心结合,在不断的运动中求静,气遍全身,顺势扬气。至此把人的生理,心理,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合在一起[4]。
3.3贵自然
太极拳是受道家哲学影响较深的一个拳种,它依附于太极阴阳学说,以此为拳理的理论基础,以此为行拳的本根,谓之“凡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从宏观的太极拳论中,更为强调拳理与“天道”的一致性太极拳先哲陈鑫说:“打拳皆随天机动宕,太极原象皆自吾身流露”,“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太极拳中的虚实、闭合、刚柔等变化,处处包含了阴阳对转,故“习太极拳须悟阴阳要义,使人与天有浑然相通之妙[5]。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于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产生的内在影响,是太极拳运动得以延续发展,能够得到大众认可的关键。人们认可太极拳,正是由于对其中内在的文化的认可,想要对太极拳运动有更为深刻的体味,更要对其内在的道家思想有所体味。
参考文献:
[1]刘欣然,任程芳,卢卫强等.道家文化中体育思想的形成及发展[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9(9):64—65.
[2]论太极拳[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47—49.
[3]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2009,185.
[4]王春华.道家思想对太极的影响[J].少林与太极,2014,18(4):74—75.
[5]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作者:蔡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