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与控制论文【优质3篇】
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与控制论文 篇一
标题: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形成机理及预防措施
摘要: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是在混凝土结构中常见的问题,由于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导致内部温度不均匀,从而引发裂缝。本论文通过分析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几种预防措施,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控制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发生。
关键词:混凝土、温度裂缝、形成机理、预防措施
引言:混凝土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结构中。然而,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温度裂缝的产生常常给工程师带来困扰。温度裂缝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美观度,还可能对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了解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形成机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正文: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形成机理主要与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的热量释放有关。在混凝土的硬化过程中,水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水化热会导致混凝土的温度升高。由于混凝土的热导率较低,热量不能迅速散发,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当温度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混凝土就会发生温度裂缝。
为了预防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 控制混凝土的施工温度: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混凝土的温度来减少温度裂缝的发生。可以采用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增加施工时间等方式来降低混凝土的温度。
2. 使用温度控制剂:温度控制剂可以改变混凝土的温度分布,减少温度差异,从而减少温度裂缝的发生。常用的温度控制剂包括钢筋、纤维等。
3. 控制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进一步增加温度差异,导致温度裂缝的产生。因此,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收缩是预防温度裂缝的重要措施。
结论: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才能有效预防。通过了解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形成机理,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发生概率,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耐久性。
参考文献:
1. 李某某. 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形成机理及预防措施[J]. 建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0(6): 32-35.
2. 张某某. 混凝土温度裂缝的预防与控制[J]. 建筑科学, 2012(10): 78-81.
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与控制论文 篇二
标题:混凝土温度裂缝的监测与修复技术研究
摘要:混凝土温度裂缝的监测与修复是保证混凝土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重要环节。本论文通过研究现有的混凝土温度裂缝监测技术和修复技术,探讨了不同监测方法和修复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一套综合应用的监测与修复技术。
关键词:混凝土、温度裂缝、监测、修复、技术
引言:混凝土温度裂缝的监测与修复是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重要问题。温度裂缝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美观度,还可能导致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下降。因此,及时监测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正文:目前,混凝土温度裂缝的监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人工巡视法:这是一种简单直观的监测方法,通过人工巡视混凝土表面,观察是否存在裂缝。然而,由于裂缝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较为复杂,人工巡视往往无法及时发现裂缝,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2. 应变测量法:应变测量法通过在混凝土结构中安装应变计,测量混凝土的应变变化,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温度裂缝。这种方法可以实时监测温度裂缝的形成过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3. 微观变形监测法:微观变形监测法通过在混凝土表面安装微小传感器,监测混凝土的微观变形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温度裂缝。这种方法可以实时监测混凝土的变形情况,对温度裂缝的控制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修复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技术:
1. 注浆修复法:注浆修复法通过在温度裂缝中注入修复材料,填补裂缝,增加混凝土结构的密实性和强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但需要选择合适的注浆材料和注浆工艺。
2. 补强修复法:补强修复法通过在温度裂缝周围加固混凝土结构,增加其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这种方法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补强材料和补强工艺。
3. 粘结修复法:粘结修复法通过使用粘结材料,将裂缝两侧的混凝土粘合在一起,使温度裂缝不再扩展。这种方法对于较小的裂缝效果较好,但对于较大的裂缝可能需要辅助措施。
结论:混凝土温度裂缝的监测与修复是保证混凝土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选择监测方法和修复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和修复温度裂缝,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张某某. 混凝土温度裂缝的监测与修复技术[J]. 建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2(8): 45-49.
2. 李某某. 混凝土温度裂缝的监测与修复方法研究[J]. 建筑科学, 2014(5): 56-60.
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与控制论文 篇三
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与控制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与控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摘要:全世界公认我国正在进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混凝土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之中。有关混凝土的裂缝控制问题是一项国际性的技术难题,而研究该问题主要是关于温度裂缝的问题。只有充分掌握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形成机理及其力学性能,才能更好的防治裂缝的产生,由于混凝土的离散性和其自身特点,使得目前对裂缝的
产生机理认识还不成熟。文章对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与控制进行探讨分析。关键词:混凝土;温度应力;裂缝;控制
这些混凝土结构,由外荷载引起裂缝的可能性较小,而由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的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产生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温度收缩裂缝的基本特点
1.1收缩变形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一般混凝土最终收缩应变约为(3~5)×10-4,其特点是早期收缩快,半年内可完成第1年收缩量的80%~90%,一年后仍发展但已不明显。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混凝土强度等级、水泥品种、水灰比、坍落度、掺和料、外加剂品种、养护(保温、保湿)和体表比及环境等因素。
1.2温度变形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混凝土温度线胀系数一般为1.0×10-5/℃,其变形随温差升降而变化,一般发生在混凝土浇筑终凝到建筑物使用1~3年内。其影响因素有季节温差、内外温差和日照昼夜温差。
1.3温度收缩裂缝的基本特点
(1)温度裂缝由收缩和温度变形共同产生,其分布一般为收缩和温度两种裂缝的组合,随环境湿度和温度而变化,随时间的延长而发展,裂缝的开裂和危害程度往往较单一的收缩或温度裂缝严重。
(2)根据不同工程裂缝出现的时间、发展与变化,以及分布、形状、尺寸等特征,一般可分为以收缩变形为主或以温度变形为主,实际工程中较常见的是以收缩变形为主的温度收缩裂缝,一般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半月至数月之内,在一年以后趋于稳定,变形极小。
(3)主要影响的部位及构件是底层和顶层,房间的梁板构件以及基础梁、挑檐、栏板等外露构件。
2、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的控制措施
2.1设置后浇带及控制温度收缩应力的措施
2.1.1设置后浇带。后浇带是列入《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3-2002)中,目前设计人员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混凝土早期收缩量大的特征,其设计思路是“以放为主”。主要作用是释放早期混凝土收缩应力,减小以收缩为主的变形。规程虽然对后浇带的间距、宽度、钢筋处理、浇筑时间有较明确的要求,不少资料对此也有介绍,但是结合多年来对南方地区一些较大型超长工程的设计施工看,深感对后浇带的做法必须予以重视。如设计施工处理不好,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留下结构隐患。因此就后浇带的具体做法提出几点看法:
(1)间距:规程规定为30~40m。应根据具体工程结合建筑物长度、气候环境特点综合考虑,一般以控制在30m左右为宜。
(2)位置:宜安置在小跨梁开间或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可在梁跨1/3处;平面布置时,要注意梁的布置宜平行于后浇带以免梁截断太多;视具体情况可沿平面非直线宜曲折通过。
(3)宽度:规程规定800~1000mm。建议预留的宽度要考虑满足钢筋错开搭接的要求。可允许在1000~2000mm之间。
(4)钢筋:目前对后浇带内梁纵向钢筋处理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梁、板钢筋均断开后搭接(规程要求),但由于梁钢筋搭、焊接处理筋多截面小操作困难,质量不易保证,易给结构造成隐患;第二种:板钢筋断开,梁钢筋直通不断。目前工程采用较多,但由于梁主筋不断开处理较多时,钢筋全部不断开会约束混凝土收缩,达不到预期效果。处理措施:梁上部钢筋、腰筋及板墙钢筋应断开后错开搭接或必要时先搭接后补焊。梁下部钢筋不断开,可适当加大配筋率。这样既可大大减小梁钢筋全部不断开对混凝土收缩形成的约束,又可避免梁钢筋全部断开后造成的钢筋搭、焊接困难,这种处理方法多年来已在一些工程中得到较好地使用。
(5)浇筑时间:JGJ3-2002规程要求,宜在两个月后且补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时的温度宜低于主体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由于混凝土早期收缩量最大,相对1年的收缩量,半月约占30%~40%;1个月约占45%~55%;2个月约占65%~75%;半年约占80%~90%,故应按规范执行,一般应保证两个月后浇筑;当两个月后主体施工未完,可延后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6)后浇混凝土:采用无收缩或微膨胀混凝土,强度较主体混凝土提高一级,施工图设计要特别注明施工单位应注意的问题:后浇带两侧宜设钢筋网片,防止主体混凝土流入后浇带;在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应清理凿毛两侧,浇筑时要振捣密实,并精心养护;后浇带两侧支撑应保证稳定可靠,后浇带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时方可拆除竖向及底模。
2.1.2有针对性地控制温度收缩应力的措施。
(1)加强屋面保温隔热措施,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严格满足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
(2)屋面板、外廊板、阳台板等外露现浇板(含施工期间主体暴露时间较长的室内现浇板)以及板跨大于4m且采用泵送混凝土的双向连续板等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板,均应在板面(即板的受压区)配置不小于[emailprotected]的'双向钢筋网片,或支座钢筋隔一全跨贯通,但间距不宜大于200mm,配筋率不宜小于0.2%。以上板在有受力钢筋处,实配钢筋应考虑温度收缩应力影响予以适当增大。
(3)框架梁及所有现浇梁凡高度≥600mm(外露梁高度≥500mm)者均设置不小于214腰筋。腰筋宜细而密,间距不应大于200mm,每侧腰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1%。
(4)檐口板、外露栏板应双面双向配筋,上下端头各配≥212温度抵抗筋,并每隔15~20m设置一道20mm温度伸缩缝。要控制现浇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35。后浇带列入现行规程中已在许多工程中广泛得到使用。其主要作用是减小混凝土早期以收缩为主的变形。因此,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裂缝的预防不能仅靠设置后浇带来解决,必须采取上述“放”、“防”、“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在南方地区一些较大型的超长建筑中,根据具体工程各自的特点多次采用了上述综合措施,实践证明比较有效。防止和减轻南方地区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裂缝,目前应首先采用设置后浇带以及控制和抵抗温度收缩应力的综合预控措施。考虑目前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温度收缩裂缝趋于增多以及超长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偏低的现实,建议采用上述综合措施,房屋总长宜控制在120m以内。
2.2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可加强梁板刚度,梁板中所产生的预压应力可抵消由于混凝土温度变化和收缩产生的轴向拉应力,从而达到扩大温度伸缩缝间距不设后浇带的目的。经对某工程介绍了解到:梁板在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后,平面尺寸为84m×48m,未设后浇带,建筑物各功能使用良好。在满足建筑层高要求而采用该技术时,可考虑在采用必要的控制和抵抗温度应力的具体措施后,增大温度伸缩缝的间距,应结合工程状况具体分析应用。
3、结语
以上对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虽然同行业专家对于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于具体的预防和改善措施意见还是比较统一,同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具体施工中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混凝土的裂缝是可以避免的。
目前我们正在与一些专家探讨,用一种环保材料代替塑料薄膜,这种材料能溶于前后浇筑的混凝土之中,不影响前后浇筑混凝土结合强度。
参考文献
[1]安雪鹏.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方法[J].珠江水运,2004(10).
[2]张净.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分析和控制[J].住宅科技,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