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行为矫正(通用3篇)
问题学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行为矫正 篇一
问题学生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各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这些问题行为会给他们自身、教师和同学带来不良影响。问题学生的特点包括学习成绩下降、缺乏自律性、不遵守纪律、对权威不敬、缺乏合作精神等。那么,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行为矫正呢?
首先,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环境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学校环境的不良影响,都可能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另外,个体因素也是造成问题学生的原因之一。学生个体的性格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认同感以及自尊心等都会影响其行为表现。教育方式和方法的不当也是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之一。一些学校和教师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针对问题学生的行为矫正需要多方合力。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行为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开设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学生。其次,家庭也需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机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和改正错误行为。社会也应该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关注和帮助,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最后,问题学生本身也需要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他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行为对自身和他人的影响,积极寻求帮助和改正错误。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心理辅导、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入学校的志愿者队伍等方式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总之,问题学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行为矫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问题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同时,问题学生本身也需要积极参与行为矫正,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问题学生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问题学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行为矫正 篇三
问题学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行为矫正
“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传统称谓是“差生”的缺点或“后进生”的不是,具体说法就是指学生在品行有越轨行为在心理上有障碍,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要求相悖,经常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在学校直接影响班风、校风和学风,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它,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以学校、家庭、社会有必要对教育、转化和矫正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重视。
一、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成因
研究结果表明,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引起的,概括起来,主要影响因素是集中在学生、学校、社会、教师等四个方面。
1、学生自身因素 大量的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是:自控力、好奇心、学生学业不良、挫折、自卑、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家长要求不适应,自以为是,逆反心理等。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自卑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偏激、自暴自弃,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情绪反应就会演变为学生的问题行为。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它对孩子的影响突出特点是不受时间、形式的限制,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父母的不良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长没有负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问题孩子的思想和学生情况,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不严,引导督促不力。有的家长教育方式不对,如粗暴、唠叨或父亲严母亲贯,或母亲严父亲贯,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孩子成为家长的对立面。有的家庭关系破裂,孩子得不到温暖和教育,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
3、学校教师因素 学校教师思想教育不力
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的影响。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问题学生冷眼相待,不尊重学生,教育中常采用命令式、强制、惩罚、动辄训斥的方法,在这种冷漠奚落的态度下生活久了,问题学生便滋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对优秀学生呵护有加,对问题学生置之不理,还有的教师不根据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实际心理情况,横加指责批评等粗暴、简单的方法,从而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抗拒式行为、惧怕退缩行为等。4、社会环境因素 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在我国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潮流不断变革,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更新,同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读书无用及文化生活中各种消极的不健康的错误思潮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二、矫正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的思考与对策
学校教师在矫正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教师是个教育者,不但要教好书,更主要的是育好人。每个教师都应怀着一颗使学生终身受益,甚至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思想的想法去教育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那么就不会对正在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学生所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而视为一种不正常,因此,教师不要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老帐新帐成总算,不宜持消极态度,更不能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未来作出草率的结论和悲观的预言,教师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热爱、尊重、信任、宽容、体谅和帮助,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永远是希望。
2、培养问题学生的自信心,坚持正确教育积极引导的原则。
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破罐子破摔“自卑又自尊相交织”的心理,为此,每当做了错事或成绩长期跟不上时,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爱与帮助,自暴自弃,对教师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自信心是问题学生转化的基石,只有树立问题学生的自信心,再辅以下面教育积极引导的工作才找到了起点。
3、对问题学生应坚持宽、严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做错了事,老师在批评或处理时要三思而后行,不能粗暴简单了事,更不能用冷漠的情感,消极的态度,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待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这样既损害教师的崇高的形象,又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再说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由于不同原因造成的,其各自的知识水平、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也不是一样的。因此,必须坚持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因材施教的原则,要针对不同类型、程度的问题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符合生情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4、坚持教育一致性原则
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许多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的转化及矫正工作失效,往往是因为教育者之间对问题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而造成的。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且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矫正就不能仅仅只考虑学校因素,还应同家庭、社会联系起来,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作用,教师要有满腔的热情,要有恒心,有耐心,坚持不懈的帮助问题学生矫正问题行为,还需要教师协调有关人员按统一目标行动,保持一致性,以避免各自为战,互相抵消矫正效果的不利倾向。
5、在集体中进行行为矫正,开展心理辅导
人具有自然属性,但更具有社会属性。任何人均无法离开他人而孤立地存在,且任何人的言行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们。问题学生存在于集体之中,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在影响着班集体,而班集体师生的言行举止也无不对问题学生产生作用。为此,把问题学生放在集体中进行行为矫正,在集体中加以引导和教育,培养问题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观念、增强他们在集体中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问题学生的内驱动力。要充分利用和体现集体的正确舆论,对问题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利用集体成员认可,赞许、鼓励激发他们上进,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温暖,以增强信心不断前进。
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自我潜能发生的障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价,心理辅导是疏导那些目睹在心中的郁闷,使问题行为从其心底能畅通解决。心理辅导是由内而外地做工作,对问题学生的心理调整及问题行为的矫正,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总之,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的转化及矫正工作需要讲究教育的艺术,需要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需要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不断探索。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坚定信心,科学教育,把转化、矫正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迟开的花朵将开得更加绚丽,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