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
浅议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经济学论文 篇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崛起并发展起商贸业。然而,对于省际边缘城市来说,商贸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通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市场需求的不足。由于其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人口规模较小,市场需求相对有限。这就给商贸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因此,省际边缘城市应当通过拓宽市场渠道,开发新的消费群体,提高市场需求的同时,加大对商贸业的支持力度。
其次,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还面临着交通运输不便的问题。由于交通网络的不完善,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给商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省际边缘城市应当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商贸业的竞争力。
第三,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还面临着缺乏人才的问题。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人才流动性较低,导致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因此,省际边缘城市应当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吸引更多的商贸业人才来到这些城市,推动商贸业的发展。
最后,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还需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可以共同开展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商贸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推动自身商贸业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机遇。通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找到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只有加大对商贸业的支持力度,拓宽市场渠道,优化交通运输,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才能推动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腾飞。
浅议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经济学论文 篇二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省际边缘城市的商贸业发展也备受关注。本文将通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商贸业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就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因此,加大对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的支持力度,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其次,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的发展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商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来税收收入的增加,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民众的消费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商贸业的支持力度,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第三,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商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互动与融合,还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对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省际边缘城市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通过商贸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最后,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城市的形象提升和文化传承。商贸业作为城市的门面,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到访,并推动城市形象的提升。同时,商贸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因此,省际边缘城市应当注重商贸业与文化的结合,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其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并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只有加大对商贸业的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才能推动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的蓬勃发展,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增长。
浅议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经济学论文 篇三
浅议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经济学论文
关键词:省际边缘区城市 徐州 商贸业发展
摘要:文章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分析了交通、经济、商贸业活动等因素对商贸业发展的影响,得出省际边缘区城市商贸业发展的合理途径,以期对省际边缘区城市的商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省际边缘区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省级行政区域在交接处所构成的特定的地理空间,它在地理区位、资源条件、文化背景、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同质性(仇方道,2009)。由于行政边界因素的影响,边缘区一般具有对基础设施、经济要素、产业扩张和市场等的“切变”作用,从而这些地区产生“边界效应”。从发展特征讲,省际交界地带一般具有经济的不发达共性和相对差异性等特征。关于边缘城市的发展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服务业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商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对城市的发展作用日趋明显,而关于边缘城市的商贸业发展研究却甚少。徐州地处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远离省会,是典型的省际边缘城市。徐州商贸业发展研究对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徐州商贸业发展概况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由于远离省会城市,商贸业受省会城市辐射作用较小。本文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联系较强的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域,来研究徐州的商贸业发展。
(一)淮海经济区概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是中国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脐部,由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在自然资源、发展历史、经济水平及文化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产业联系较强,分析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实现对徐州商贸业发展的较为准确的定位。
徐州是江苏省要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和徐州都市圈的特大核心城市,同时又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国家主要枢纽城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更是领先于周边县市,特别是近年来徐州发展大交通、大商贸、大物流的政策,使商贸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已成为区域商贸中心。但是,商贸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新的商贸业网点层出不穷,业态分布不合理,许多商贸业网点盲目求大、升级,形成恶性竞争,商贸业布局与城市总体发展不一致等,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商贸业自身的发展,对整个城市的资源也造成极大的浪费,影响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中的地位
徐州地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位置,经济实力较强,多年来一直发挥周边地区物资集散地的功能。和周边省际边缘城市相比,徐州商贸业网点数量、营业面积、商贸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总量指标都位居前列,其生产和消费范围辐射到周边县市。徐州市正在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服务业之都”。
淮海经济区20地级市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济宁,为2122.16亿元,其次是徐州,为2007.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莱芜,为35845元,其次是与徐州相邻的枣庄,为29800元;作为衡量商贸业主要指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是山东临沂,为728.3亿元,徐州其次,为680.23亿元,两者相差48.07亿元。综上可知,整个淮海经济区内,济宁的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商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是临沂,徐州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淮海经济区内位列第五,说明徐州的人均消费水平也不是最高的。徐州作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地位的稳固主要的主要竞争对象为济宁和临沂,三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济宁领先,与之相关的商贸业发展较强的为临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要想突起,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与周边城市商贸业集聚竞争
淮海经济区内产业联系从空间上可以分为三个圈层: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缘圈层。其中核心全程主要由徐州、淮北、枣庄、济宁四城市组成,是产业对外辐射和联系最为显著的圈层。就商贸业而言,徐州与周边城市的商贸业也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淮海经济区内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城市,徐州商贸业不仅可以辐射范围能够达到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南地区,其发展也受到来自这些地区的影响。胡超美等对徐州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对策研究,发现在规模、结构和效益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方面,徐州具有优势,但在成长竞争力方面要落后于临沂。在商贸业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等方面,徐州的发展速度还有待提高。
(四)商贸业结构逐步优化
都市的建设,加上江苏省有关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促使徐州的商贸业设施结构逐步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逐步提升换代。二是业态结构逐渐优化。依据商贸业发展的多元化、特色化、功能化趋势,积极改造传统商贸业态,大力引进新型商贸业业态。淘汰经营品种少、消费环境差、管理及服务水平低的小门店业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进知名品牌连锁店、专卖店,吸纳现代商务服务、高档休闲消费、文化娱乐等新型商贸业态发展。另外,徐州优越的区位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使楼宇
经济迅速发展,大量的总部经济在此聚集,进一步推进了商贸业结构的优化。徐州传统服务业起步较早、基础扎实,现代服务业业态健全、层次较高,形成了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门类最全、档次最高的“商贸中心圈”。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将会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现代产业体系,商贸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好的历史机遇。二、影响徐州商贸业发展因素
(一)经济因素
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商贸业发展主要的动力。虽然徐州处于中国的两个发达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之间的谷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差甚远,但由于近年来徐州发展迅速,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淮海经济区20地级市中,2009年人均GDP徐州达27514元,位列第六,消费能力逐步提高。但同人均GDP相对较高的莱芜、日照、枣庄等城市相比,稍显逊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贸业发展水平是相互影响的,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商贸业的发展,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可以推进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因素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同样也是商贸业发展的`先行官。徐州有着优越的交通区位。从宏观区位看,徐州是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长三角与环渤海湾的结合部;从中观区位看,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沿东陇海产业带的重要城市,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从微观区位看,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江苏第二大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是江苏省北翼增长中心。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航空、铁路、公里、内河航运、管道运输五通汇流的优势。发达的交通,是徐州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商贸业集聚因素
影响一个地区商贸业活动的因素很多,从空间关联的角度讲,主要包括来自主要表现为与周边地区的市场关联,包括市场集聚和市场竞争。优越的区位条件,是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的关键。相邻的区位,为相邻城市间商贸业的发展和合作,提供了空间上的依据。严士清对利用主成分分析影响江苏商贸业发展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和商贸业集聚因素对商贸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人口对商贸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徐州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是淮河经济区内最大城市,是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和淮河经济区的中心,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战略优势,能够辐射到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南等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商贸业空间集聚因素越强,中心城市商贸业的吸引范围越广,商贸业规模越大。
(四)城市规划制约与限制
商贸业最初多自发形成,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则受到政府部门规划的引导和制约。徐州商贸业的发展与徐州城市规划中徐州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关系。规划中城市的职能定位、交通状况、人文环境等影响了商贸业发展的规模,特别对商贸业的分布产生很大影响。徐州市区正在逐步打造完善双核联动、“一主四副”的商圈布局和加大物流等商贸业的发展,这种商贸业布局布局和重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通过规划来限制或鼓励,是影响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边缘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政策是影响区域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位于省际边缘区的城市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由于处于淮海经济区城市所属各省对边界地区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不同,导致其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江苏省提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扶持徐州发展服务业,努力将徐州打造成为区域商贸中心;鲁南、豫东、皖北也都相应提出了倾斜扶持政策,加快边界地区的发展,缩小省内差异。
三、徐州商贸业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塌陷区”制约商贸业的发展速度
徐州位于江苏的边缘地带,空间上远离省会,受到省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使徐州的经济发展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引起徐州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外流。又由于淮海经济区地处东部沿海地带,受区域极化效应的影响,大量的经济要素及发展机遇流向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同时,在两大经济区域片区的挤压下,淮海经济区始终未能成长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陷入了一个“经济峡谷”的尴尬境地。经济上处于“塌陷区”,限制了徐州商贸业的发展规模。
(二)行政边界的阻隔和其他边缘地区的竞争
行政边界的阻隔作用是省际边缘区经济差异产生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淮海经济区内商贸自由流通的重要因子。由于各个行政区利益主体不一致,便造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周边的行政区都实施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导致行政边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刚性约束,致使淮海经济区内“诸侯经济”的蔓延。较为明显的是山东对临沂发展商贸业的扶持,积极打造其为商贸之都;安徽也在进一步提升蚌埠的商贸中心地位,人为的地域阻隔和各边缘区激烈的竞争,使徐州商贸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商贸业集聚度和信誉度低
虽然徐州商贸业在20xx年里发展比较快,但和临沂相比,零售也集聚度和品誉度有待提高,大型连锁企业、大型商贸业设施和全国等级的批发市场偏少,布局也有待优化,要想打造成为真正的区域中心城市,徐州还应加强对商贸业空间集聚因子的作用。
四、徐州商贸业合理发展途径
通过对徐州商贸业分布形态及影响因素分析评价,得出了徐州及其他省际边缘城市有关商贸业合理发展途径:
第一,所处省际边缘区城市特殊位置,应借助其交通区位优势和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业和物流业,形成区域性的物资集散地。
第二,相邻省际边缘城市应建立“自由贸易区”,加强与周边地区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区内商品实现自由流通,既能发挥各地优势,又可实现流通互补。
第三,提高商贸业空间集聚因子的强度,这对区域中心城市商贸业发展作用重大、如积极提升商贸业及与其有关的软环境,加强完善通向周边城市的交通建设。
参考文献:
1、朱传耿,王振波,仇方道.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5(1).
2、梁双陆.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思考[J].改革与战略,1998(2).
3、周婷,仇方道,朱传耿等.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空间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0(6).
4、胡超美等.徐州市服务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淮海工程院学报,2009(18).
5、张海森,李宗植.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中南京与杭州的竞争与合作[J].统计与决策,2005(3).
6、严士清.江苏商贸业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贸业研究,2010(4).
7、杨扬.都市圈点轴开放系统研究-以徐州都市圈为例[J].江苏商论,2006(10).
8、李国君.资源型城市零售业态布局影响因素及基本框架[J].商贸业经济,2010(3).
9、王晓明.浅谈省际边缘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J].职业圈,2007(20).
10、仇方道等.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