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精彩3篇)
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篇一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些朝代中,音乐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从内容、特点和启示三个方面来探讨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对今天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在夏朝,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音律的学习和歌谣的传唱。夏朝的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通过学习音律和传唱歌谣,使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在商朝,音乐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除了学习音律和传唱歌谣外,还包括乐器的学习和乐舞的演练。商朝的音乐教育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实践和表演能力的培养。在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完善,除了学习音律、歌谣、乐器和乐舞外,还包括音乐礼仪的学习和音乐剧的演练。西周的音乐教育不仅注重艺术技巧的培养,更注重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的培养。
其次,我们来看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特点。夏朝的音乐教育特点是注重感性体验,通过歌谣的传唱和音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商朝的音乐教育特点是注重实践能力,通过乐器的学习和乐舞的演练,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艺术技巧。西周的音乐教育特点是注重综合素质,通过音乐礼仪的学习和音乐剧的演练,培养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特点体现了不同朝代对音乐教育的不同关注点和目标。
最后,我们来看夏、商、西周音乐教育对今天的启示。首先,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和特点都强调了音乐教育的综合性。这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体验、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夏、商、西周音乐教育注重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这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最后,夏、商、西周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这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夏、商、西周音乐教育在内容、特点和启示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特点各具特色,对今天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们应该从夏、商、西周音乐教育中汲取营养,加强对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为培养有才华、有品德的音乐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篇三
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希望对你有帮助。
内容提要
我国夏、商、西周的社会体制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教育制度产生、教育内容、教育场所、教师、教学对象、人才的选拔录用等方面对在中国教育史上起着无比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的这三个王朝的音乐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
夏代 商代 周代 音乐教育 比较
我国夏、商、西周的社会体制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夏代作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原始社会从这时解体,出现了阶级社会和世袭制度。殷商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处于青铜器时代的末端,畜牧农耕较为发达,手工业出现了分化,并形成了商业化模式。商末,统治者堕落腐化,加剧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周初奴隶的反抗与反奴隶制斗争,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转变为封建领主对于农奴的剥削制度。周武王始开始实行分封制度,先后建国七十一个,实行了天子最高,诸侯、士大夫和庶民层层递减的土地分封制度。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力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青铜器制造水平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由于夏、商、西周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这三个时期不同的音乐教育特征,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在中国教育史上起着无比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的这三个王朝的音乐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1.教育制度产生
(1)夏;夏代是中国第一个形成阶级的时代,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完全摆脱上古三代氏族部落的影响,在音乐教育方面继续延续了上古三代以礼乐教育为主的音乐教育制度。其实对于夏代的音乐教育实施情况我们可考资料很少,仅能通过文物和文献进行考证。如《礼记·郊特牲》;“诸侯之有冠礼。夏之未造也”;《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从夏代乐器上取得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推论;其一,为了满足统治者享乐的需要,音乐成为了他们享乐的一种工具。在宫廷中设立了演出的场所,并培养乐工,在此工程中培养乐工的人即担当了音乐教育者的角色。其二,从演奏的技术提高上来说,是无法完全通过自学来实现的,在演奏法的传承中音乐教育必不可少。
(2)商;商代进入青铜器时代,铜制乐器在商代产生新发展。商代出现的社会分工,使商品生产与交换取得很大发展。加上商代崇巫,使商代音乐有着鲜明的特点。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和奴隶主作为对立阶级展开了阶级斗争,在这样的过程中,音乐同样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奴隶主用音乐来歌功颂德、祭祀和享受,并用音乐加强对奴隶的统冶。奴隶则用音乐来表达他们对奴隶主的不满和愤恨,成为了一种宣泄的手段。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女性音乐奴隶,为了达到较好的演出效果,这些乐工必须经过专业化的培训,担任音乐传授工作的人员在这一时期出现。
(3)西周;西周自奴隶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中有了尊卑之分,有了宗法制度,这一制度是为了加强阶级统治,周代的教育政策也是根据这种制度来制定的。周代提出的“明人伦”就是封建制度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教育制度以“明人伦”为基础,其教育内容也应与之相适应,以礼乐诗书为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育政策的实施,不得不与政治相结合,形成了政教不清,官师合一的制度。在这种教育的背景下,西周所培养的人才无非就是培养出一批以贵族子弟为首的统治继承者和助理。还有一部分学员是从平民中选拔的优秀人才,这些人在文化下移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2.教育内窨
(1)夏;关于夏代音乐教育的具体介绍史书并未系统提及,我们从现有资料中获悉,夏代的音乐教育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夏代宫廷乐舞《大夏》歌颂禹的伟大功绩。有专门的乐官负责排练与教授。《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伐。”说明了夏代已有军事乐舞的教习。《左传·昭公十七年》《夏书》载“辰不集于房,瞽奏鼓”一句,说明夏代有乐人“瞽”奏鼓演奏,他的奏乐行为与天文现象有关。《吕氏春秋·先己》则记载了这一时期的音乐与“明人伦”有关;“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饰”。
(2)商;商代的青铜制乐器已经十分复杂,就其音列设置和制造工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传承和知识积累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商代供养了大批的女乐工和乐官,这些乐工是需要进行相应的音乐教育的,当时音乐教育为适应不同的活动进行不同的音乐教育,如祭祀礼仪活动的教习与声色娱乐活动的教习就是不同的。《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召》《六列》《六英》,以见其善。”这些都是宫廷乐舞教习,有专职乐官来担任。
(3)西周;西周官学中,乐教的主要内容有乐德、乐语、乐舞等几个方面的教习。据《周礼-春官》中提出“中、和、诋、庸、孝、友。”统称为“六德”。这“六德”便是乐德的教育内容。乐语的教育内容《周礼·春官》中记载为“兴、道、讽、诵、言、语”。这些主要是围绕诗乐教学来进行,其中包括了诗乐的写作、背诵、阅读、吟咏以及实际运用中如何提问与作答。乐舞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六乐”,即自黄帝到西周各朝代的代表性乐舞,《周礼·春官》曰“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馨》《大夏》《大蕖》《大武》”。除了六代乐舞以外,还有小型乐舞如《跋舞》《羽舞》《皇舞》《干舞》《人舞》等,这些都是由乐师所教国子接受音乐教育的必修内容。并对各年龄阶段作舞乐舞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划。周代的音乐教育中还包括乐器制造工艺方面的教学。
3.教胄场所
(1)夏;夏代的音乐教育机构分为东序和西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贵族学习在东序,平民学习在西序。奴隶没有受教育的资格。
(2)商;由于商代崇巫,其教学内容与占卜有关,在甲骨文中对教学场所和教学内容有所记录,“瞽宗,殷学也”。(《礼记·明堂记》)郑玄注解;“瞽宗,乐师瞽蒙之所宗也。”将瞽宗视为教学场所。
(3)西周;西周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较前两个时期办学的规模更大,体系也更为完备,当时的类型可以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专门为统治阶级贵族的子弟而开设的,“乡学”则是为统治阶级下层的子弟而开设的。
4.教学对象
(1)夏;根据上面所提到的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的说法,可以看出夏代对教育对象也进行了贵族和平民之区分。按照各自的不同等级接受不同的教育,奴隶因为没有人身自由,所以也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2)商;商代与夏代一样也分为国学和庶学,即“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但商代与其他朝代在教育对象方面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商代女子入学学习的机会比较多,享受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据记载,当时类似于整理卜辞这类的文字工作都是由很多女性来完成,显然这种文字整理工作,如果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话是无法完成的,商代的另一个特点是外族学生入学,很多,在卜辞中提到“丁酉卜其乎吕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这里多方即是多国的意思,说明当时邻国曾派遣学子到商朝学习。
(3)西周;西周的教育对象多为13至25岁的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世子是王和诸侯的嫡子,国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弟。周代进入封建社会,对于阶级的划分比夏、商两代更为严格,在国学,只有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子俊选才能进入。至于女孩子即使是贵族也不可以入学,“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炱,治丝茧,织纫组《,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礼相助奠。”(《礼记·内则》)
5.教师
(1)夏;夏代的教育场所分为“东序”和“西序”,相对应的贵族学校“东序”的老师叫做国老。平民学校“西序”的老师则成为庶老。
(2)商;商代教学分“右学”和“左学”,所以他的老师也有国老和庶老之分。但是由于商代崇巫的特点,在国老与庶老之上还有一个被视为太上教师的教师“巫”,他被视为教师的教师,地位更高,比如商代名相伊尹就是一个巫。他说“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意思是他以先知先觉者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作最高教义用来教育人民。除了伊尹外,还有巫贤、巫咸都属于这类具有最高师权的人物。
(3)西周;西周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就教师职位的划分也更加细化,组织结构也更加的复杂。大司乐是教育机构中的最高长官,下设各种师,分别掌管不同的教学内容,周官大司乐即大乐正掌管大学;乐师即小乐正掌管小学。据《周礼》记载,当时音乐教育机构除表演民间乐舞的“旄人”外,工作人员多达1463人。这些人员除了少数低级贵族(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外,其余1277人都是胥、徒、上瞽、中瞽、下瞽,舞者一类的奴隶阶级。
6.人才的选拔录用
夏商两代并没有系统的人才选拨与录用的制度
,我国关于教育系统人才选拔这方面记载最早见于周代。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一篇是周公所作的《尚书》立政篇关于人才任用方面的文章,另外关于人才录用制度方面的记载的《周礼》和《礼记》中指出。举行人才选拔的时间是每三年举行一次,“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周礼·地官·司徒》)。主持选拔的官吏叫做大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周礼·地官·司徒》)。选拔人才要经过“命乡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日俊士。”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兴贤者能者”(《周礼·地官·司徒》)。也就是说选拔上来的人才要求德才兼备,具有“六德”“六行”“六艺”,即知、仁、圣、义、中、和;孝、友、睦、训、任、恤;礼、乐、射、御、书、数。结语
通过以上几方面对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音乐教育经历着由非系统的到系统的甚至专业化的音乐教育,由简单的用于宗教、图腾的崇拜以及对统治者的歌颂而产生的音乐教育的需求转变为由于统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等级划分明确、制度完善、系统的音乐教育,在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师等方面充分地体现出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的轨迹。经历了虞、夏、商三代,西周的音乐教育比前代都有所发展,各项制度也比较完备,对封建社会的教育影响较深,基本上奠定我国封建制度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拓展相关: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
1、起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2、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①确立的标志(禹死启继)。 ②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③方式。④评价。
思考探究:如何评价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
(2)行政管理制度: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特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承前启后,特别是对西周的宗、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4、影响:承前启后,特别是对西周的宗、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
(1)实行:武王时期实行—周公东征后继续推行—西周后遭破坏—春秋战国周失去分封大权
(2)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在封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影响:一分为二
(前期)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后期)诸侯拥有一定独立性,诸侯力量逐渐增强,相互争权夺利,造成周朝分裂割据局面。
(5)瓦解(春秋战国时期)::
①原因:A.西周后期,王权衰弱;B.制度本身局限(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诸侯权利大);C.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②表现: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公开挑战、诸侯争霸
2、宗法制
(1)来源: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2)性质: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3)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4)内容: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卿大夫、士依此类推。
(5)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6)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①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②从根本上说,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举措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