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
积极心理学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篇一
标题: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方法,我们发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学注重培养中职生的积极情感、积极思维和积极行为,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以及积极社交关系的建立。本文还提出了一些推荐的教育策略和实施方法,以帮助中职生更好地发展积极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策略、实施方法
引言: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学业压力、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因此,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分支,强调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素质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本文将从积极情感、积极思维、积极行为以及自我意识和社交关系等方面探讨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正文:
一、积极情感的培养
积极情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中职生通常面临着各种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因此培养中职生的积极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中职生的积极情感,如通过鼓励和赞美来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分享正面的故事和案例来激发中职生的积极情感。
二、积极思维的培养
积极思维是指个体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积极评价和看法。中职生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因此培养中职生的积极思维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中职生学会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培养中职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促进中职生的积极思维的培养。
三、积极行为的培养
积极行为是指个体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和积极行动的行为。中职生通常面临着社交障碍和自我封闭的问题,因此培养中职生的积极行为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来鼓励中职生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自我意识和社交关系的培养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社交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自我认知和交流技巧的培训,帮助中职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交关系。
结论: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中职生的积极情感、积极思维和积极行为,以及提高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交关系,可以促进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者应该采用相应的教育策略和实施方法,以帮助中职生更好地发展积极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XX,(X):X-XX.
2. 王五,赵六.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科学研究,20XX,(X):X-XX.
积极心理学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篇二
标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策略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方法,我们发现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积极情感培养、积极思维培养、积极行为培养和自我意识与社交关系培养等策略来帮助中职生积极应对压力和解决心理问题。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教学策略、实施建议
引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策略强调培养中职生的积极心理素质和积极行为,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将从积极情感培养、积极思维培养、积极行为培养和自我意识与社交关系培养等方面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策略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正文:
一、积极情感培养策略
1. 鼓励和赞美: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赞美来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
2. 分享正面故事和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分享正面的故事和案例来激发中职生的积极情感,让他们看到积极的一面。
二、积极思维培养策略
1. 引导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中职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来培养他们的积极思维。
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教育中职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思维方式。
三、积极行为培养策略
1. 组织社交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来鼓励中职生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 提供机会进行自我实现:教师可以为中职生提供机会进行自我实现,让他们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和积极行动。
四、自我意识与社交关系培养策略
1. 开展自我认知和交流技巧培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自我认知和交流技巧的培训,帮助中职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交关系。
2. 提供社交支持和辅导:教师可以为中职生提供社交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社交问题和提高社交能力。
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应该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如积极情感培养、积极思维培养、积极行为培养和自我意识与社交关系培养等策略,来帮助中职生积极应对压力和解决心理问题。教育者还应该关注教学策略的实施和发展,以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策略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XX,(X):X-XX.
2. 王五,赵六.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J]. 教育科学研究,20XX,(X):X-XX.
积极心理学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篇三
积极心理学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发起者格曼提出每个人自身都固有或潜在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通过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人们积极的心态,并获得幸福感[1]。心理健康教育课一直以来都是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为目标的,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对心理疾患的主动预防,积极发展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快乐的心理品质,如乐观、积极、乐群、希望、忠诚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将积极心理学引入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摒弃以往人们对中职生“问题学生”的防治,转而对其积极面给予更多关注,引导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认识更好的自己,找到更好的自己,更加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二、中职生心理特点及开展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职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初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2]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期,人生第二个“断乳期”。与同龄的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职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
1.学习浮躁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在中考中成绩处于劣势才分流来到职业学校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未能打好知识基础,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缺乏较强的自学能力,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高考升学压力,因此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扎实的知识基础,厌恶学习,害怕考试,学习上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2.内心空虚
中职生中来自贫困家庭和单亲家庭的比例不在少数,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渴望关爱、崇尚独立。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失情感依托和精神依托,往往在网络中寻找寄托,靠网络游戏和聊天打发时光,缺少高雅情趣的培养和交流。
3.自控力不足
中职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的时期,特别是离开家庭开始寄宿生活之后,成人感迅速增强,但由于年龄小,自控力不足。一些学生容易在自我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由于好奇心等原因,容易被不良现象和事物吸引,形成坏习惯,甚至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4.就业功利化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中职生的择业观缺乏理性、择业理由简单而直接,以自我为中心。频繁更换工作、怕苦怕累的畏难情绪、不注重工作连续性的事情屡有发生,不考虑长远的职业发展,仅看眼前利益,这种行为对中职生成长的影响是很不利的。不难看出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与同龄学生有共性,他们自我意识强而不稳、人际交往意识强烈、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等,然而,处在这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中职生是个很尴尬的群体,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意识强,思想意识活跃但缺乏学习动机,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更明显,因此,开展面向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三、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的措施
1.开展三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从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着手,树立中职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体验是感官和心理两个维度感受到幸福,并积极憧憬未来的一种状态。积极体验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主要是指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中职生的主观积极体验可以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其认知发展水平,免疫消极事件的负面影响,进而增强中职生的个人能量,以达到强健体魄,社会适应性的目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快乐与否会影响其认知判断、动机水平和策略选择等,快乐的人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更敏感、有效,能够树立清晰的目标,并为之付出自己的个人目标努力,相反,不快乐的人没有那么容易做到这些。要着重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职生树立个人目标,并学会朝着个人目标去努力。二是从人格特质着手,加强中职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类具有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防御、智慧、善良等。[3]健全人格既是身心健康的基础,也是身心健康的外显行为表现,其中尤其关键的心理品质是自我决定性和乐观。自我决定性是个体积极选择自己的成长与发展途径,并持之以恒。乐观是指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是一种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这两种心理特质能够帮助个体在处理问题时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更好地排解各种压力。因此,培养中职生的健康人格,要注重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意识的培养。通过激发和强化其潜在的'积极人格特质,使积极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方式,相信中职生能够学会积极地自我态度,去塑造其积极的人格特质。三是从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着手,营造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环境,中职生面临的组织环境可以分为社会大环境和小环境。[4]营造具有公民责任感和完善道德体制的社会环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工作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打造阳光校园和快乐课堂则成为教师的专属责任。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多数中职学校是寄宿制,适应独立的生活方式和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状态与水平,自卑、焦虑、紧张的不良心理状态在中职生中并不罕见。因此,教师们积极的预防与妥善的消除其不良心理现象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单凭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整体发力,各司其职,各用其善,以全方位立体的教育体系,干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幸福、快乐、希望、乐观等积极品质,激发青春活力,使其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积极的改变环境,做一个快乐的学生和快乐的工作者。
2.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首先,学校要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以学生为中心,杜绝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和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了解自己、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如心理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等。引导发展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乐观、自尊、自信、宽容、同情、慷慨、责任、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5]。其次,课程设计要科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为出发点科学的设计课程,树
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再次,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和指导者,不断启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自主活动中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3.过好两个心理健康教育节
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节,有序开展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前较为普遍的心理健康节日有“5.25”(“我爱我”的谐音)和“12.5”(“要爱我”的谐音)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周。从时间节点上来看,两个活动可以每学期搞一次,可安排为心理活动月或心理活动周;从活动形式上来看,可组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测量、咨询与约谈、心理电影赏析、团体辅导、校园心理剧、户外拓展训练、心理知识竞赛等心理健康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锤炼中职生心理品质、塑造中职生健全人格、开发中职生心理潜能、优化中职生心理素质、实现中职生自我价值。总之,积极的心理品质原本就是人类先天的一种特性,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用积极的思想去引领学生,同时将这种教育理念推广渗透至其他学科,尤其是德育课程,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