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探讨论文【优质4篇】
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探讨论文 篇一
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的演变及其影响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分析了不同分配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分配方式、演变、影响、政策建议
一、引言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基于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的经济组织形式,它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具有资源配置效率高、经济增长快等优点。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的变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将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方式演变入手,探讨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的演变
1.传统分配方式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期,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的按劳分配方式在分配效率和公平性上面临挑战。按劳分配方式往往无法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方式开始向以收入分配为主的方向转变。
2.收入分配方式的出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收入分配方式成为了主要的分配方式。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个体的收入与其贡献程度和市场价值相关联,从而激发了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然而,收入分配方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等。
3.调节分配方式的引入
为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和贫富分化等问题,调节分配方式被引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中。调节分配方式主要包括税收调节、社会保障和福利分配等。通过调节分配方式,可以实现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的影响
1.经济发展的推动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方式转变,激发了个体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个体的努力和创新得到了充分的回报,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创新。
2.社会变革的挑战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方式转变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等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给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带来了挑战。因此,需要通过政策调节和社会保障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政策建议
1.加强收入分配调节
通过税收调节和社会保障措施,实现对收入差距的调节。适度提高高收入者的税负,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从而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2.加强社会保障和福利分配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分配机制,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社会公平和稳定。
3.促进教育和技能培训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五、结论
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的演变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分配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们需要通过政策调节和社会保障措施来解决分配不公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探讨论文 篇二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不平等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收入分配、不平等、应对策略
一、引言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不平等的收入分配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公平,还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原因
1.市场机制的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体的收入与其市场价值相关联。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一些人的市场价值比其他人更高,从而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
2.教育和技能差异
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和技能的差异也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之一。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高技能的人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而教育水平和技能较低的人则往往只能获得较低的收入。
3.制度和政策因素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制度和政策因素也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例如,税收制度的不合理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都可能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
三、应对策略
1.改革税收制度
通过改革税收制度,适度提高高收入者的税负,减轻中低收入者的负担。同时,建立合理的税收调节机制,实现对收入差距的调节。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提供基本的医疗、教育和住房等福利,从而减少收入分配不平等。
3.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减少教育和技能差异,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4.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障市场资源的公平分配,从而减少收入分配不平等。
5.加强政府的监管和引导作用
加强政府的监管和引导作用,防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不正当收入分配行为,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合理。
四、结论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通过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原因和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改革税收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加强政府的监管和引导作用。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探讨论文 篇三
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探讨论文 篇四
一、按劳分配包含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讨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先要讨论劳动力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劳动力是否是一种生产要素。我们今天所说的“生产要素”亦即马克思所研究的“生产条件”,是获得生产成果的必备因素、必有条件。马克思将生产条件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即土地、资本等物质生产资料,主观条件则为劳动力。显然,马克思将劳动力划为了生产要素之一。我们跳出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考虑。以租赁土地种植玉米为例,若我在农村租赁某几家农户的土地来规模化种植玉米,首先要找农户签订承包租赁合同,支付承包费,之后到种子公司买种子、化肥
,进行一系列的种植作业,到秋收时节去农机公司雇来收割机收割玉米,由物流公司运输到指定收购点售卖后获得收益。从我的收益中扣除土地承包费用、买种子和化肥等费用、农机使用费及物流运输费后的剩余部分即为我的劳动所得。很明显,在整个过程中,农户提供的土地、种子公司提供的种子和化肥、农机公司提供的收割机、物流公司的交通工具以及我个人的劳动力一起构成了本次生产活动的生产条件,也共同参与了收益分配。其中,我的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之一,我的收益是按劳分配,更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包含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的定义,确认了按劳分配是在以全社会共同占有全部物质生产资料为前提条件的“未来社会”中存在的,引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所述: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也就是说,在生产要素所有权方面,所有人仅剩下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了。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社会分配,土地、资本等物质生产资料的分配部分归全社会共同所有(在我国称为国有),只有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所参与的分配归个人。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当属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在这种社会基础上产生的分配方式当然是更进步的分配方式,是分配方式的发展方向。我国现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未来会发展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那我们的分配方式也必然会从现在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升华到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本质的按劳分配。
三、现代社会劳动力是商品
翻阅一些关于劳动力与生产要素、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关系的论文、书籍,发现大家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是否是一种商品。认为只有在劳动力是商品、能够量化的情况下,才能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把劳动力是否商品化作为研究的前提。那么,我们也在此讨论一下这个问题。2015年10月8日,一家新闻媒体推送了一条消息:澳洲砖瓦工奇缺,月薪21万!再回顾一下每年春节过后南方多省用工荒,高薪招聘的状况,如此明显的'市场交换,难道还不能说明劳动力已然成为一种商品了吗?在现代社会,劳动力不论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都是一种商品,其所有者提供自己的劳动力,以获得以工资为主要形式的报酬为交换条件。
四、正视收入差距问题
收入差距问题无疑是现在社会的热门话题,少数富人一些“炫富”行为使得一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了“仇富”心理,甚至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已经偏离了轨道,“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变成了一句空话。首先,必须明确我国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未曾改变,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未曾改变,宏观方面,改革开放后先富裕起来的人确实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着贡献,经济发展先进地区也在努力带动后进地区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部大开发”;其次,要认清社会主体氛围是共同进步的,炫富行为仅为少数现象,仇富也不是全社会共同认知,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差距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市场竞争并不因社会“姓社”还是“姓资”而厚此薄彼。越是开放性的市场,竞争越激烈,在劳动力市场上,因各人竞争力不同,个人收入差距也越大。社会成员想缩小收入差距,首先要从内因出发,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创造价值的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在按劳分配的背景下,基本的计薪方式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稍复杂些的,无法简单的以工作时长和产出数量为计算薪酬的,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制定适宜的量化考核标准,通过绩效管理实现按劳分配。可见,无论是怎样的工作性质,都会以贡献量或者贡献率来进行初次社会分配,而个人贡献率的提高核心在于个人知识、技能的提升。以往我国调节社会分配的手段无外乎税收、社保、政府投资等宏观手段。近年来,政府工作进入精细化状态,着力于社会分配矛盾点,如针对住房资源分配问题,推出房产税征收制度。同时,我国政府对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较高重视,大力推进教育改革,重点扶持基础教育,以“三支一扶”等项目为依托,推动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提升,笔者认为这正是抓住了收入差距的根源,是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治本之举。当下社会的矛盾点归根到底是由初次分配引起的收入差距单纯依靠宏观调控这种二次分配无法有效缩小,而要在初次分配就缩小收入差距,需要劳动者贡献率的均衡,这一均衡源自于劳动者个人知识、技能水平的均衡,在社会大发展的状况下,拉低部分人的水平以求均衡是荒谬的,要求均衡必须提升落后者的素质,这就需要发展基础教育,虽然会经历一个漫长历程,但唯有此法可治收入差距之本。综上,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的进步,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当前的核心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高级阶段后我们必然进入“未来社会”中的按劳分配社会。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收入差距问题日益明显,国家当然应当采取调控措施予以适当干预,但劳动力作为广大劳动者持有的重要商品是群众自行调节收入水平的主要工具,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在劳动力市场上缩小差距,必然是调节收入差距的一种有力手段,也是迎接未来按劳分配制度的必要准备。
参考文献:
[1]杨欢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专题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2]周为民,陆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看[J].中国社会科学,2002.4.
[3]何炼成.关于劳动力商品论与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兼评何李、关之争.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