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释义【实用3篇】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释义 篇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理解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概念是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
劳动价值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它是商品的内在属性,与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应。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劳动价值则是根据劳动的时间长度来衡量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一步提出了交换价值的概念。交换价值是指商品在市场上交换时所具有的价值,它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货币来实现的。通过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即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市场上通过交换得到体现。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货币来实现的,而货币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商品的交换价值并不等于其劳动价值,这导致了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的根源。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者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所需,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剥削关系。通过劳动价值论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同时,也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提供借鉴和指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解释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批评。有人认为,劳动价值论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商品价值的影响,如供求关系、技术进步等。同时,劳动价值论也被指责为理论构建上的缺陷,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些现象。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理解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以及劳动价值与剥削之间的矛盾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通过深入理解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作机制,同时也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提供借鉴和指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释义 篇二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概念是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这种劳动所耗费的时间和劳动强度决定了商品的劳动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
交换价值是指商品在市场上交换时所具有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货币来实现的。马克思认为,交换价值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即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市场上通过交换得到体现。
然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有人认为,劳动价值论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商品价值的影响,如供求关系、技术进步等。同时,也有人指责劳动价值论为理论构建上的缺陷,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些现象。
尽管存在争议和批评,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剥削关系。通过劳动价值论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同时,也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提供借鉴和指导。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通过深入理解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作机制,同时也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提供借鉴和指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释义 篇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释义
◆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回顾劳动价值论的演进过程,分析劳动决定价值的内涵,兼评供求价值论的理论失误,从而证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一元论。 关键词: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马歇尔 供求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活劳动构成商品的价值实体。许多西方学者不同意马克思的观点,在价值学说史上,生产费用价值论从供给的角度分析价值的源泉,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需求方面的主观因素才是决定价值的唯一因素。19世纪末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对生产费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进行了综合,形成了供求价值论。沿着马歇尔的传统,当代西方经济学基本放弃了对抽象的价值概念的探讨,完全用供求关系来解释商品的价值(价格)。 劳动价值论的演进过程 17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经济学家们开始把理论兴趣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导致了重商主义的解体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命题。他在寻求市场价格(配第称之为“政治价格”)涨落的中心时,认识到市场价格涨落的中心就是价值(配第称之为“自然价格”),而价值的源泉就是劳动,即在商品生产时耗费的劳动时间。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在分析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费用时,实际上已经把商品的交换价值归于劳动。弗?魁奈把关于剩余价值来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为分析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由于这三位先驱都处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初期,他们说的劳动是小私有制下农户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以个体劳动和对产品私人占有为基础的生产活动。由于他们不理解价值的社会性质,用交换价值代替价值,因而不可能从交换价值、价格中抽象出价值来,不可能科学地理解价值实体。 亚当?斯密在区分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后,从分工意味着每个人都为别人工作,引出商品交换是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系统地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劳动不仅是衡量价格中分解成劳动的那一部分的价值,而且衡量价格中分解成地租和利润那些部分的价值”。斯密不仅确认劳动决定价值,而且认为是一般社会劳动决定价值,这是他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主要功绩。但是在探讨商品价值源泉时,他认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属于劳动者所有,而要与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分配,因而“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可交换的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这样,“三种收入”构成价值的观点就使其理论陷入混乱和自相矛盾之中。 大卫?李嘉图排除了斯密价值多元论的错误,提出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条件,将不同种类商品劳动之间质的差别归结为量的差别,对价值量的确定、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都提出了新的看法。但由于他看不清资本主义劳动的特点,不了解劳动力商品转化为雇佣劳动的变化,因而他的理论无法解释等价交换原则与利润的产生、不同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差异与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矛盾。虽然他在主观上很想始终贯彻劳动价值论,但是又被迫承认价值不随工资涨落的原理因资本耐久性差异而发生次要的变更。斯密和李嘉图由于不能正确地说明价值量的转化规律,实质上在抛弃“价值量一元论”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在不同程度上将“价值实体一元论”也扔掉了。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科学的变革。他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揭示出劳动的二重性质,科学地解决了价值形成、决定和实现的难题,最终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一元论。他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的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劳动决定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论述了价值转化生产价格的所谓转化问题,并证明了保证这一过程连续性的两个著名的等式,即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剩余价值总额=利润总额。在马克思的转化模式中,生产价格的实体依然是价值实体,即抽象劳动,所不同的是生产价格量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异将偏离价值量,这种生产价格“是一个心,日常的市场价格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来波动,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围绕这个中心来拉平”。市场价格轴心的实体没有改变,只是其量值发生了调整。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的区别就在于,他在分析价值量的变化规律时,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来说明过程的前后一致性,始终坚持劳动价值实体一元论。 马克思与马歇尔关于价值内涵的不同定义 价值理论分歧的直接原因在于“价值”定义上的差异,马克思给“价值”范畴下了一个非常本质化的定义,而价值多元论则往往把“价值”定位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层面上。马克思首先分析了交换价值,进而从更深层次上引出价值范畴。他说:“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共同的东西”。“如1夸特小麦=A担铁,这个等式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转化为这第三种东西”。这里所说的“第三种东西”或“共同的东西”是指什么?通过分析,马克思首先排除了使用价值,因而“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他还说:“如果真正把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就得到……它们的价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根据马克思这一系列论述,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对价值范畴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所谓价值,就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见,马克思的价值范畴是从本质上加以概括的,价值作为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时体现出来的“共同东西”,是商品经济社会特有的历史范畴,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马歇尔的供求价值论不承认商品有反映其本质的东西――价值的存在。马歇尔认为,所谓价值就是指物品交换价值或价格。他说:“一个东西的价值,也就是它的交换价值,在任何地点和时间用另一物来表现的,就是在那时那地能够得到的、并能与第一样东西交换的第二样东西的数量。因此,价值这个名词是相对的表示在某一地点和时间的两样东西之间的关系”。正是在将价值定义为价格的基础上,马歇尔认为生产费用决定供给,边际效用决定需求,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价值。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价值的实体是劳动,计量劳动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取决于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生产的客观条件;所谓“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生产的主观条件。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论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它决定微观生产过程中商品的价值量。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又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种含义。从整体社会生产来看,它包括有生产众多商品的许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对某一种商品的需要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社会需要量,超过的部分就不具有社会承认的使用价值。因为,对个别商品来说,它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在于它能否满足社会需要,而对某一种类商品来说,它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就不仅要看它能否满足社会需要,而且要看它的数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这类商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超过了社会需要量的产品就卖不出去,这些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生产这些商品所花费的劳动也就不能成为社会必要劳动。马克思说:“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是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这不过是已经在单个商品上表现出来的同一规律,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交换价值的前提,从而也是它的价值的前提”。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各部门相互联系的角度,说明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种含义在宏观层面上决定着商品的价值量。这一点在我国近几年出现买方市场的条件下,表现得尤为突出,只有有效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价值;而无效劳动,即使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也不能形成价值。 按照马歇尔的供求价值论,是市场的供求均衡决定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商品在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对于供给来说,商品的价格越高,所刺激起的供给量也就越大,因为价格高就意味着利润大。但价格高并不必然利润就大,还要看高价格里所凝结的成本耗费有多大。对于需求来说,商品的价格越低,所刺激起的市场需求也就越大。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在决定商品的价格呢?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必然是商品生产经营时所耗费的社会成本。显而易见,在市场供求关系和供求均衡的背后,一直存在着价值通过其成本形态所起的决定作用,不是供求均衡决定价值,恰恰相反是价值决定供求均衡。 供求价值论折衷了生产费用论和边际效用论,这种调和注定走不出这两种理论的困境。从供给价格来看,陷入了生产费用决定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决定生产费用的循环论证;从需求价格决定来看,至少面临价值度量尺度不统一的问题。与劳动价值论相比,供求价值论以价格来代替价值,是只论现象不论本质。其实,价值早在商品进入交换以前就已经存在,而交换价值则是不同商品内在价值的比例关系,价格是这种比例关系的货币表现。供求关系根本不能说明价值和价值量,因为供求变化只能说明价格背离价值的程度,而根本不能说明价值本身,当供求平衡时,供求双方都对价格失去影响力。所以,应该反过来说,是商品价值的变化,引起价格变化,进而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一元论 从古典经济学的遗产出发,为什么马克思要对价值概念进行抽象,能坚持劳动决定价值的正确观点,而自马歇尔之后的西方经济学却沿着庸俗的路线,放弃对价值概念的理论抽象?关键在于经济学是一门具有强烈的伦理评判指向的社会科学,经济学的阶级性使这个领域的自由的科学研究成为不可能。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的那样,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他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劳动价值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同情劳动者的倾向,而马克思则完全站在没有任何财产的劳动者的立场上,用他的理论体系表达了由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提供了一种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分析的方法论。马克思把劳动看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以劳动标准来衡量个人对社会的真正贡献,把不劳而获的人看成剥削者。他认为,在生产过程中,单个的生产者、个人能够作出的贡献,只能是他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因为土地是自然界恩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释义 赐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资本是人类生产出来的又用于再生产的物品,他们都只是人们利用的对象而不是任何人对社会生产真正的贡献。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土地和资本的所有者所以能决定生产过程,是因为不公正的社会所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用暴力和强制手段占有土地和资本,并将工人的生产物再转化为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条件,来占有应该归劳动者全体所有的财富和价值,因而无产阶级应该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建立一个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没有剥削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曾把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称之为“资产阶级制度的生理学――对这个制度的内在有机联系和生活过程的理解――的基础、出发点”。他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以铁一般的逻辑推导,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发展规律,为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和劳动大众指出了解放自己光辉道路。这一点资产阶级学者也看得到很清楚,法国经济学家毛里斯?布洛赫指责马克思把劳动价值论变成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 然而对西方经济学家来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永恒性和合理性的判断与认识,使得他们自然要坚决抵制并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否则他们将无法抵制马克思的铁一般的逻辑结论。根据生产费用价值论必然得不出私有制灭亡的结论,因为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天经地义,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无从谈起,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永恒不变的理想社会。生产费用价值论被均衡价值论取代后,西方学者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永恒的假定前提下,自然不再像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样继续关注价值理论,而将研究的重点投放在价格理论上,在马歇尔看来,讨论价格问题的意义已经超过了价值问题的讨论。 正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认识上的原则分歧,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科学成分,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一元论,而西方经济学则抛弃了其科学的成分。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其意义就在于这是一种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理论,是劳动人民的经济学。在当代,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不论是劳动领域的拓展,劳动形态的变化,还是脑力劳动比重的增加,活劳动都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实质始终没有改变。 参考文献: 1.许成安.经济学中价值理论分歧的实质与原因[J].理论经济学,2002(5) 2.秦华.与时俱进的劳动价值论[J].理论经济学,2002(9) 3.左大培.重新理解劳动价值论[J].理论经济学,2003(3) 4.余恩荣.论我国经济学革新的方向[J].理论探讨,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