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论文【优选3篇】
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论文 篇一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而锣鼓则是京剧演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锣鼓的演奏不仅为京剧增添了独特的音乐韵味,还与演员的表演相互呼应,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和有力。本篇论文将探讨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的关系,以及锣鼓在京剧演出中的作用。
首先,锣鼓在京剧演出中扮演着节奏掌控的重要角色。锣鼓的鼓点和节奏能够引导演员的表演,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剧情的节奏和情绪的变化。通过锣鼓的击打声和韵律,演员能够更好地体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从而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剧情和角色。锣鼓还能够帮助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和身体语言更加协调,使整个演出更加精彩和有序。
其次,锣鼓在京剧演出中还扮演着音效的重要角色。京剧中有许多激烈的打斗场景和戏剧性的情节,锣鼓的音效能够增强这些场景的震撼力和紧张感。锣鼓的鼓点和敲击声能够模拟战斗的声音,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情的紧张和激烈。同时,锣鼓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和音色,为不同的角色和情节赋予独特的声音特点,使观众更容易辨认和理解剧情。
最后,锣鼓在京剧演出中还具有艺术审美的作用。京剧锣鼓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韵律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锣鼓演奏者的技艺和表演能力对于整个演出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通过精湛的演奏技巧和表演风格,能够为观众呈现出高度精细和富有艺术感的演出,使观众在欣赏京剧演出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音乐艺术的美妙和魅力。
综上所述,京剧锣鼓是京剧演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在京剧演出中起着节奏掌控、音效增强和艺术审美等多重作用。锣鼓的演奏不仅为京剧增添了独特的音乐韵味,还能够与演员的表演相互呼应,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和有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京剧锣鼓的培养和发展,为京剧演出提供更好的音乐伴奏和艺术表现。
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论文 篇二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而在京剧演出中,锣鼓作为一种重要的乐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篇论文将探讨锣鼓在京剧演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表演的影响。
首先,锣鼓在京剧演出中起着节奏掌控的作用。锣鼓的演奏能够为演员提供明确的节奏感,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剧情的发展和情绪的变化。锣鼓的鼓点和韵律能够引导演员的表演,使他们的动作和身体语言更加协调和有力。通过锣鼓的演奏,演员能够更好地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剧情和角色。
其次,锣鼓在京剧演出中起到音效增强的作用。京剧中有许多激烈的打斗场景和戏剧性的情节,锣鼓的音效能够增强这些场景的震撼力和紧张感。锣鼓的敲击声可以模拟战斗的声音,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情的紧张和激烈。同时,锣鼓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和音色,为不同的角色和情节赋予独特的声音特点,使观众更容易辨认和理解剧情。
最后,锣鼓在京剧演出中还具有艺术审美的作用。京剧锣鼓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韵律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锣鼓演奏者的技艺和表演能力对于整个演出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通过精湛的演奏技巧和表演风格,能够为观众呈现出高度精细和富有艺术感的演出,使观众在欣赏京剧演出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音乐艺术的美妙和魅力。
综上所述,锣鼓在京剧演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在节奏掌控、音效增强和艺术审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锣鼓的演奏不仅为京剧增添了独特的音乐韵味,还能够与演员的表演相互呼应,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和有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锣鼓的培养和发展,为京剧演出提供更好的音乐伴奏和艺术表现。
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论文 篇三
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论文
一段京剧可以不用说白、唱词或弦索,却不可欠缺锣鼓伴奏,尤其如是在武打场面中。锣鼓泛指所有打击乐器,它不单能控制整出戏的进度,更能透过乐师在敲打乐器时的力度和速度变化,营造出不同的喜剧气氛,并借以激发演员的情感和加强观众投入戏剧内容;故锣鼓乐在京剧演出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常见京剧打击乐器:
京剧的伴奏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泛指所有管弦乐器(或称丝竹,即旋律乐器),主要由京胡、京二胡、月琴和三弦组成,称为四大件;武场泛指所有打击乐器,主要由鼓、大锣、小锣和钹四类乐器组成,称为武场四大件。在武场四大件中,每类乐器再细分为多件不同大小的乐器,每件乐器亦有特定用途。乐器虽多,但通常不会同时应用。此外,为了节省人手,乐师通常需要兼顾演奏一件以上的乐器。就武场四大件来说,常用乐器包括下列四种。
一、大锣
大锣声音强烈宏亮,多被用于衬托武将的上场、下场、战争及配合突变情感的场面;大锣又分有不同大小的大光锣、小光锣和虎音锣等。在一般演出中,一个大锣手通常会用七至八面不同大小的锣。在用途方面,大光锣的音较低,乐师会以它作一般伴奏;小光锣音较高,乐师会以它衬托武师的打斗场面;虎音锣的音较厚,较适合用来衬托花脸的动作。
二、小锣
小锣的声音清脆文雅,且带诙谐色彩,故多被用于衬托文人、女性或丑角的上场、下场,以及用它来配合各种小动作。
三、钹
钹包括铙钹、鼎钹、齐钹和小钹四种;亦有不同大小,其中以铙钹为京剧中最常用,多与大锣及小锣配合演奏。乐手通常备用数个音高不同的铙钹,根据剧情及大锣的音域来选择运用。乐手会以不同技巧来控制乐器的音色,以渲染不同的剧情。
四、鼓
包括单皮鼓、堂鼓和大堂鼓,在京剧中以单皮鼓较常用。由于鼓和板是由同一乐师敲打,故将这两件乐器合称板鼓,而打鼓板的乐师被称司鼓。单皮鼓的声音清脆短速,善于用来表达活泼跳跃的节奏。堂鼓声音较高,通常用于战争、升堂或起更等场面;当它与其他打击乐器配合使用时,亦可用来衬托水战、行船、暴风雨等环境气氛。大堂鼓又名南堂鼓,声音较堂鼓雄壮,有时用于战争场面以加强气氛,有时亦用于青衣唱反二黄的伴奏上。
一个传统京剧乐队一般有七、八人,分别负责板鼓、大锣、小锣、钹、京胡、二胡、月琴兼吹唢呐和笛子、三弦兼打堂鼓和吹唢呐、胡琴兼吹笛子;司鼓需兼任领导的角色,带领整个乐队与演员的协调。随着伴奏音乐的日趋丰富及对演奏者的要求不断提高,乐队人数亦相应加增。
京剧锣鼓点的运用特色:
为配合不同人物动作及剧情发展,敲击乐师常以不同速度和力度敲打各种乐器来营造戏剧效果,并形成一系列基本节奏程式;这些特定节奏程式即行内所称的锣鼓点。有不少京剧锣鼓点是源于昆剧,每个锣鼓点亦有特定名称。据鲁华在《京剧打击乐浅谈》中所载,锣鼓点的命名方式主要有四种,包括1.借用传统曲牌名称,如《风入松》;2.根据舞蹈动作、舞台调度及唱腔板式而命名;3.根据锣鼓点的用途而命名;4.根据乐器所发出的音位数目而命名等。此外,锣鼓点的音响效果及使用范围亦可分成三类,包括1.以大锣为主音,与小锣、铙钹和鼓板一起运用,通常用来配合较激烈、认真或悲伤的场面;2.以小锣为主音,辅以鼓板,通常用来配合较轻松、快乐或诙谐的`场面;和3.以铙钹为主音,并加入小锣和鼓板,通常用来营造一些反常、黯淡并带有哀伤的气氛。在一般情况下,以大锣和小锣为主音的锣鼓点较为常用。故此,乐师即使演奏同一锣鼓点,但以不同乐器为主音,其音响效果亦有分别;此外,每个锣鼓点在演奏时亦可加变化,如例一所示,《急急风》便最少有三个较常见的版本。
例一:《急急风》锣鼓点的三个版本
锣鼓点的用途大致可分五类。第一类是「身段锣鼓」,它为演员提供一个鲜明的节奏,以配合演员上场、下场、走路、骑马、亮相、打斗等身段和动作,如例二,在《定军山》中所用的《四击头》锣鼓点便是用来配合黄
忠出场亮相的。例二:《四击头》锣鼓点
第二类是加强人物在语气上抑扬顿挫的锣鼓,每每在念诗、念引子或唱《点降唇》、《粉蝶儿》等曲牌之间出现,在运用时通常配合人物动作;如例三,在《问樵闹府》中所用的《小锣二三锣》锣鼓点。
例三:《小锣二三锣》锣鼓点
第三类是「开唱锣鼓」,是在乐段的开头、收尾,或在两个唱段之间出现,目的为提示演员下一个唱段的板别和速度;如例四,在《空城计》中所用的《夺头》锣鼓点。
例四:《夺头》锣鼓点
第四类是用来加强戏剧效果、烘托气氛和渲染环境的锣鼓,如叩门、水声等声音,或配合剧中人物上、下船动作时的伴奏。如例五的《水声》锣鼓点(由耿天元先生提供)。
例五:《水声》锣鼓点
第五类是表达演员在情绪上的突然变化。如例六,刘延昌在《宝莲灯》得悉孩儿被秦府官保打死时所用的《一击》锣鼓点
例六:《一击》锣鼓点
然而,大部分锣鼓点均有一种以上的用途。如《一锣》、《两锣》锣鼓点,乐师既可用它来配合人物动作,亦能加强人物念白时的语气;《住头》锣鼓点可用来结束唱段或连接唱段后的念白节奏;《四击头》锣鼓点能配合人物的亮相动作,亦能表现演员短暂的情绪变化;而《急急风》和《乱槌》等锣鼓点,由于节奏较强和较快,乐师通常会在急速、紧张或激烈的情况下,用来突出演员烦躁、焦急或束手无策的心情,亦能用来配合人物的上场、下场、走路或武打的动作。此外,为配合剧情,有些锣鼓点是由多个基本锣鼓点串合而成,用以表达一套动作程式,如例七的《起霸》锣鼓点。
例七:《起霸》锣鼓点
上例为非主要人物的起霸场面,若是主角,如薛平贵在《投军别》中所用的《起霸》,则更为复杂。
由于锣鼓点的用途和节奏均有很多变化,若大家希望作深入了解,必须多作实地观察及应用,才能对此有更具体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