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会计毕业论文【精选3篇】
专科会计毕业论文 篇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优势;挑战;应对策略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不仅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也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势和挑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势
1.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工作的数据处理和信息收集更加自动化和高效化,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错误率和时间成本,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增强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会计信息化系统实现了财务信息的实时更新和数据共享,使得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和规划。
3. 优化财务管理流程:会计信息化系统整合了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控制性。
4. 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够实时监控企业的财务活动,提供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手段,减少了财务风险和内部失控的可能性。
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挑战
1. 技术更新换代带来的成本压力: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更新换代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一定的负担和压力。
2.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旦遭受黑客攻击或内部泄露,将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严重影响。
3. 组织架构和人员培训的调整:会计信息化需要企业进行组织架构和人员培训的调整,以适应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4. 系统集成和应用的复杂性: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和应用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遇到技术难题和系统兼容性问题,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困扰。
三、应对策略
1. 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安全和稳定运行。
2.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技能和信息安全意识,防范内部风险和数据泄露。
3. 积极与信息技术供应商合作,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充分考虑其功能、性能和可扩展性。
4. 定期评估和优化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效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利用率和价值。
结论: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优势和挑战,企业应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专科会计毕业论文 篇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两者的定义、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异同,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其在企业中的应用和作用。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比较研究;应用;作用
引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两个重要分支,都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在企业中的应用和作用,以期为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定义和目标比较
1. 定义比较:财务会计主要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和外部报告,着重于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管理会计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决策支持和绩效评估,着重于为管理层提供有关决策的信息。
2. 目标比较: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准确、可靠、全面的财务信息,以便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的内部决策提供有关成本、效益和风险的信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企业绩效。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内容和方法比较
1. 内容比较:财务会计主要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等内容,重点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管理会计主要包括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等内容,重点关注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
2. 方法比较:财务会计主要采用历史成本法和公允价值法等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管理会计主要采用成本估算法和管理核算法等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
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和作用比较
1. 应用比较:财务会计主要应用于企业的外部报告和决策,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于企业的内部决策和控制,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和绩效评估的依据。
2. 作用比较:财务会计的作用是提供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依据,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管理会计的作用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企业绩效,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结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在定义、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绩效水平。企业应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合理运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工具,实现财务管理的优化和协调。
专科会计毕业论文 篇三
专科会计毕业论文
摘要:会计制度质量的
高低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财务报告的稳健型主要取决于制度环境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但有时会忽视了文化及准则差异。本文基于制度建设视角,对会计制度变迁与稳健性进行深入剖析,着重分析我国需要强化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原因。强化会计稳健性的外在原因包括监管盈余和评价制度,但究其根本,则是将稳健性作为改善企业盈余质量的机制以加强保护投资者利益。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稳健性
会计工作历来崇尚稳健性原则,要求对坏消息的报告要比好消息更为及时与充分,为充分确定商业环境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需要运用不同的可证实标准对收益和费用进行确认。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应对转轨时期与国际趋同的双重压力,会计制度必须得以变迁,而稳健性是改革中最重要的追求目标。政府“有形的手”的作为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动力,协同证券市场高速发展、国有企业大面积改革以及国际轨道的趋同效应共同对会计制度的改革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一、会计稳健性研究现状
(一)早期关于稳健性的规范研究结论不一
Basu系统回顾了早期使用规范研究方法对会计稳健性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认为应立足于稳健性的代表——存货成本与市值孰低来进行分析,然后在逐步拓展到稳健性的一般原则。但是,对于规范研究,学术界的结论并非一致。批判者认为,由稳健性引起的确认损失与利润的不一致,将会导致当期损益的高估,最终使得未来利润会被高估。但支持者又持相反观念,如蒙哥马利认为应当把一项支出予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其决定因素应是稳健性而非使其更为精确。中立者则认为,会计稳健性由于会计的谨慎性与其流行方式而存在,但是,会计从业人员须使用每一时点适当的分配收益与费用来解析稳健性,不能因为曾经恰当的稳健性而对目前的报表进行错报,最终误导了报表使用者。
(二)近期稳健性研究的发展:视角与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发展进步,近年来对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也不断充实。早期关于稳健性的实证研究有Ball在1972年做出的会计方法的激进与否是否将误导投资者决策的研究。Basu在2009年提出,自美国著名学术专家Lev在1993年倡导对稳健性的研究后,致使了90年代以来对其更为深入和广泛性的研究。Watts(1993)针对会计稳健性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指导,归纳了影响会计稳健性的3个因素:法律、契约、以及政府管制。随后,1995年和1997年Basu又提出了关于稳健性的计量模型,认为会计稳健性的衡量标准可以运用盈余不对称及时性,自此以后,大批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开始涌现出来。
二、会计制度改革中稳健性原则的强化
(一)基于制度安排视角
在我国,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往往会对财务进行过度包装,国有企业在改制后也存在着大股东“掏空”行为,这些现象会致使企业的业绩在上市后会明显下滑。可以看出,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着浓厚的高估盈余的要求。审计独立性的欠缺以及与上市公司的串通促使这一现象更为严重,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地方政府参与企业盈余管理的现象。作为对这一现象的回应,我国的会计准则加深了对对盈余稳健性的重视程度。比如,对本属于资本化对支出直接进行费用化,缩短资产折旧与摊销的年限,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应当全面计提,同时对于一些应记入利润表的项目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与此相对应的,监管机构也完善了对盈余信息使用时的监管。比如,对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原则,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钱净利润孰低为标准。尽管这些原则的加强与改善降低了对盈余高估的可能性,优化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尽可能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但同时,以上原则的运用必然会因交易和事项不能如实地通过会计信息反映而歪曲了财务报告,最终会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目前,证券发行与监管制度已经逐步削弱对盈余信息的依赖程度,这将使通过加强会计稳健性来服务资本市场的做法也被削弱。
(二)基于财务报告质量视角
纵使稳健性原则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原则对会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确认会计信息质量时,最重要的指标依然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信息要为报表使用者所使用,必须满足相关与可靠的标准,往往这很难周全,可靠性的提高可能会降低相关性,反之亦然。而财务报告质量取决于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制衡,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其改变,并且最终也受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控制。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确认与摊销程序在应计会计制度下会导致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的内在不确定性存在严重的'可能性,并且,在管理者的估计与判断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许会受到影响。同时,以往的财务报告只披露成本信息,但现在开始转变为在提供成本信息的基础上同时提供价值信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加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提高会计相关性要求,必须要对会计准则加速确认不完全交易。然而,当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无法可靠取得时,应当在管理层遵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根据其判断与估计,对经济业务要求报告的数字进行确认。但是,在这种做法中如果控制不好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管理层对数据存在可以的高估和低谷,计量存在误差,会引起未来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假设。这种误差若大批量发生,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势必也会削弱其相关性。
一方面,会计计量无法避免的内在局限性以及目前财务报告的发展,使得管理层的判断成为企业财务报告与其它交易事项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另一方面,这种判断权若使用不好,引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加之与投资者与身俱来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会使得管理层对报表进行操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基于目前的各种制度安排,如激励契约、债务契约、业绩考核、薪酬体系、以及监管体系等,都是以业绩指标为导向,这就对激励效应实现了更高的反馈,为管理层盈余操纵提供了借口。尽管对会计信息的正式契约还处于缺乏阶段,不对称的损失函数也使得管理者存在动机利用个人信息操纵财务业绩预股票价格,目的就是将股东的利益转移给自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在年会上做出演讲报告,明确主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符合全球投资者利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承诺”。
他提出,准则是否能为投资者的利益而拟定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安然事件的东窗事发,一系列财务欺诈案件浮上水面,究其本质,发现财务报告质量的损害是由于对信息可靠性的忽视而引起,这一现象打破了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最终使得投资者蒙受了巨额损失。而外部投资者的关注点,开始逐步发展为自身利益的保护,而非以往的财报信息的相关性。目前,财务报告和投资者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对激进会计造成显著错报的识别能力。针对报表使用者需求的不同,制定准则的相关机构需要对会计准则审时度势,定期重新审视准则,唯有如此才能全面迎战会计内在局限性与财务报告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总之,会计稳健性原则对改善财务报告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我国需要不断强化稳健性原则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国际会计准则长期以来要求全面贯彻会计稳健性的内在原因。
三、总结
我国会计准则在适应国际轨道的进程中,不能忘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目前,对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还是通过借鉴国外学者的实证模型,收集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稳健性与企业治理、盈余管理等变量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会计稳健性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一直缺乏深入的剖析。如此,稳健性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充分理解其属性,在稳健性制度从非正式化向正式化演变的过程中完善其运行机制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制度属性与运行机制完美契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志伟.会计稳健性——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J].企业研究,2008,03:71-73.
[2]刘珊珊.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3]王磊.会计稳健性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