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优秀3篇】
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 篇一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实施与应用
摘要: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是指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该教学策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进行探讨,认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职业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能力培养不全面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应运而生。
二、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理论分析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是由“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演变而来。其核心思想是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的设置,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
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施产学合作项目。通过与企业合作,将实际工作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2. 设置实践环节。在课程中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技能和能力。
3. 引入实际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效果评价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实际工作需求,提前适应职业生涯。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技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五、结论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实施与应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该教学策略的效果,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不断完善该教学策略的实施机制。
参考文献:
[1]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教育科学,2019(6):45-49
[2] 张瑞芳,李晓敏.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探讨. 职业技术教育,2020,(2): 38-41
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 篇二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优势与挑战
摘要: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是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该教学策略的优势和挑战,探讨如何更好地应用和推广该策略,以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优势;挑战
一、引言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是一种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然而,该教学策略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二、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优势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2.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实际工作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3.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实际工作需求,提前适应职业生涯。
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面临的挑战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几个挑战:
1. 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不足。由于缺乏相关教学培训和教学资源,一些教师在实施该教学策略时难以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2. 产学合作项目的推广困难。由于一些企业对与学校合作存在疑虑,产学合作项目的推广和落地较为困难。
3. 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以理论为导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评价相对薄弱。
四、改进与推广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应用和推广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
2.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合作项目的落地和推广。
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实践和职业技能纳入评价的范畴,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
五、结论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是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虽然该教学策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推动产学合作,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提高该教学策略的效果,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教育科学,2019(6):45-49
[2] 张瑞芳,李晓敏.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探讨. 职业技术教育,2020,(2): 38-41
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 篇三
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
本文从教学角度,结合作者近几年从事“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研究与实践,谈了谈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教学策略。
一、“工学结合”的几个层次
“工学结合”的内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就是主张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将企业(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引入教学体系。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企业(行业)中进行入职学习或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培养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从工学结合的内涵看,工学结合的三个层次是:在宏观上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企业需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发展之路,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效应的有效途径;在中观上,是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在微观上,是以“任务导向”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
二、校企合作
1、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包括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以及学校和企业决策层或管理层的相互挂职,实现教育理念与企业理念的相互渗透,促进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职业导向”性。
2、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在学校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实现“订单”培养;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利用企业生产、技术、设备等优势,提升学
生的专业技能、生产操作能力及职业素养。3、师资共享。鼓励教师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或行业中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生产操作技能;鼓励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挂职任教,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企业人才目标的统一。
4、联合办学。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进行专业培养,学校发挥教学优势,企业发挥实践教学和就业优势,实施“高技能教育、高技能就业、高技能成才”的职业教育战略。
5、生产化合作。学校实训教学成为企业生产的一个环节,为企业生产加工标准化的定型部件或产品,使学生在生产环境中学习、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生产操作技能以及职业素养。
三、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引领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以任务为中心,按照任务需求整合理论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所形成的“一体化”课程,也就是“工学结合”中的第一内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这个“工作”,在教学中就是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
四、“一体化”教学
教学中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
1、建立适应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因此,能力训练是一种应用和迁移的养成过程。笔者所在学校,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以能力培养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塔式1234),即:一个核心——能力培养;两个关键——任务驱动,问题引导;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行为养成);四个环节——预习导学、任务处理、交流评价、检测反馈。在教学组织中,突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学习的行动性——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
方法的多样性——综合运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案例学习等各种任务性学习方法或手段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过程的合作性——合作学习、合作任务,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任务”的真实性——强调“任务”工作流程的重现,重视教学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2、“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的教学考核是指在学生的学业考核中,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技术的掌握,也要考核学生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重视从知识的考核转移到能力的考核,重视过程的考核,在任务处理过程中检查学生知识、技术及方法的运用,引导其形成职业能力。主要采取过程性(形成性)评价、终结性(总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纸介考试采取终结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试卷考试配题中,知识性命题与应用性命题的比例搭配一般为3∶7、4∶6或5∶5。
以实践操作方式考核能力,可以用项目或任务处理方式、作品制作、产品制作等方式,采取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对某任务的过程考核可从方案拟定、任务质量、工艺规范、过程与方法、职业素养几个方面进行。
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值得倡导的评价方式,一般采取过程性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终结性考核+过程考核。终结性考核与过程考核的比例4:6、5:5或6:4。
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以档案记录的方式,采取发展性评价。主要从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特别技能、发展潜能、个性特长、职业素养几个方面,以定性表述为主,每学期评价一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前后是否有变化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