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龙开口水电工程基坑废水处理建筑工程论文【优选3篇】
浅谈龙开口水电工程基坑废水处理建筑工程论文 篇一
龙开口水电工程基坑废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建筑工程,对于保护环境、提高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基坑废水处理的意义、处理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基坑废水处理在水电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废水处理是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施工过程中,废水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其次,废水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工程质量。通过对废水进行处理,可以将其中的有害物质去除或减少,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水质安全,从而提高工程质量。
针对龙开口水电工程基坑废水处理,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首先,可以通过物理处理来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物理处理主要包括沉淀、过滤等方法,通过去除废水中的固体颗粒,使水质得到改善。其次,可以采用化学处理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化学处理主要包括调节pH值、氧化还原反应等方法,通过添加药剂使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发生反应,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用生物处理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生物处理主要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物降解为无害物质,从而净化废水。
然而,在实际的废水处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处理设备的选择和运行维护不当可能导致处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进行废水处理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处理设备,并进行定期的维护与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其次,处理工艺的选择可能不合理,导致处理效果不佳。不同的废水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因此,在进行废水处理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处理工艺。最后,废水处理可能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废水处理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工程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压力。
综上所述,龙开口水电工程基坑废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建筑工程。通过合理的处理方法和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工程质量。然而,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需要加强对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改进和完善处理方法,以适应不同工程的需求。
浅谈龙开口水电工程基坑废水处理建筑工程论文 篇二
龙开口水电工程基坑废水处理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程,对于保护环境、提高工程质量具有巨大的意义。本文将从处理工艺、优化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处理工艺是基坑废水处理的核心。在废水处理中,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的处理工艺。物理处理主要通过沉淀、过滤等方法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化学处理主要通过调节pH值、氧化还原反应等方法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生物处理主要通过微生物的作用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根据不同的废水特性和处理目标,可以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进行废水处理。
为了进一步提高废水处理的效果,可以采取优化方法。首先,可以通过改进处理工艺来提高处理效率。例如,可以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沉淀、过滤等工艺的效果,从而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其次,可以加强对废水中有害物质的监测和控制。通过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以防止有害物质对环境的进一步污染。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处理过程的控制和调节,提高处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未来,龙开口水电工程基坑废水处理建筑工程还有许多发展方向。首先,可以进一步提高处理工艺的自动化程度。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对处理过程的自动监测和控制,可以提高处理效率和减少人为误操作的可能性。其次,可以加强对新型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例如,可以探索利用先进的膜分离技术、吸附材料等来改进废水处理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废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废水中含有一定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可以通过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其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综上所述,龙开口水电工程基坑废水处理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程。通过合理选择处理工艺、采取优化方法,可以提高废水处理的效果。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处理工艺的改进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工程需求。
浅谈龙开口水电工程基坑废水处理建筑工程论文 篇三
浅谈龙开口水电工程基坑废水处理建筑工程论文
摘要:以龙开口水电工程基坑废水处理工程为实例,介绍了以混凝沉淀-中和组合工艺处理基坑废水的工程设计过程和运行情况,详细阐述了龙开口水电工程基坑废水处理的工艺方法、施工布置及后期效果,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基坑废水;混凝沉淀;中和;龙开口水电工程
基坑施工是水电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施工过程将会产生大量的废水,且悬浮物含量较
1、龙开口水电站基坑废水处理方案
1.1混凝沉淀/中和组合工艺
1.1.1混凝沉淀/中和的主要做法及工艺
1.1.1.1处理工艺。
(1)进水水质及处理目标。基坑施工废水以混凝土浇筑和养护废水为主,其主要污染因子为酸碱度(pH值)和悬浮物浓度(SS值),根据实测数据分析,施工废水约占基坑总水量的36%左右,考虑雨污混合后的因素,进水水质pH取9~10,SS值根据现场检测情况取4000~8000mg/L。处理目标按施工用水和最终可回用于绿化用水分别进行设计,根据《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要求,水质处理目标为pH值6~9,SS≤1000mg/L。
(2)工艺原理。根据基坑施工废水水质特点及处理目标,水处理工艺需考虑SS和pH值两项指标,考虑到基坑内可利用场地条件十分有限,本工程选用混凝沉淀法对基坑施工废水中的SS进行处理。而针对基坑施工废水pH值偏高的特点,采用中和法对施工废水进行中和处理。考虑到混凝土的耐腐蚀性和硫酸易造成水体污染,本工程实际使用草酸。
(3)工艺流程。废水进入混凝沉淀池后,通过投加混凝剂使其中的SS迅速沉淀,上清液进入集水调节池,待水质水量均匀后再进入中和池,加酸中和,至pH值降为7左右后进入清水池,出水回用于基坑内施工用水或附近绿化用水。各水池内沉渣人工清理,运至弃渣场处置。上述工艺流程中,集水调节池和中和池可视进水pH值情况,具有双重功能,在进水pH值超过9的情况下,其功能为降低pH至绿化用水要求,在进水pH值小于9的情况下,则可兼作清水池。
1.1.1.2工程布置及施工。
(1)主要构筑物。大坝下游基坑施工废水处理构筑物主要包括沉淀池、调节池、中和池及清水池。
①混凝沉淀池。本工程未专门新建混凝沉淀池,而是利用现场已有水坑/集水点(包括集水坑、排水沟、集水井等),根据利用要求进行局部适当改造。针对基坑施工废水中的SS主要为砂粒、水泥浆等比重较大颗粒物的特点,往废水中投加硫酸亚铁和聚丙烯酰胺(即PAM)混凝剂促使悬浮物快速沉淀,沉淀时间2h,处理后的上清液利用水泵抽至位于右冲泄流槽的调节池或清水池。
②集水调节池。集水调节池功能:一是由于施工生产废水水量大,水质水量不稳定,需将峰值的水量保持以供连续处理,同时调节均匀水质,避免对后续中和池造成剧烈的浓度负荷冲击,二是在进水pH值小于9的情况下,兼作清水池。布置于大坝下游冲砂底孔泄流槽段,面积为135m2,有效水深4.5m。进水管设置在池子的顶部,出水口布设在池体与中和池之间隔墙中,出水口顶部距离池底4.5m。废水在调节池中停留1h,待水质水量均匀后通过出水口自流进入中和池。
③中和池。当施工废水pH值>9时,废水中加草酸进行中和处理,使其pH值达到景观绿化水质要求;pH值<9时,可兼作清水池。中和池进水流量550m3/h,水力停留时间为0.5h,有效体积为275m3。在池子进水端设置有投药区,共分4小格,配备两台搅拌机。中和池进水口即为调节池出水口,设置在与调节池之间的隔墙中,位于右端投药区的'第一个小格;出水口布置在与清水池之间的隔墙中,距离池底4.2m。经中和处理后的废水通过出水口自流进入清水池。
④清水池。清水池用于储存处理后的出水,回用于生产或绿化用水,为满足绿化用水需求,利用承包商建设的1330m高程高位水池(容积1000m3)配备两台清水泵,一用一备,将清水池水抽至高位水池;再由承包商自行设置水泵取水。
(2)药剂投加系统。
①混凝剂加药罐。在下游基坑内1号集水坑、排水沟、渗漏集水井旁各设置2个加药罐,用于硫酸亚铁、PAM的溶解和投加,单个加药罐尺寸1m×1m×1.5m,有效水深1.2m,地面式布置。在加药罐距罐底约20cm处布设一龙头,用于加药。药剂用量:硫酸亚铁为0.05kg/吨水;PAM为0.005kg/吨水。先投加硫酸亚铁后投加PAM。
②草酸罐。草酸罐设置在中和池投药区顶部,为不锈钢材质,净尺寸为1m×1m×1.2m,有效水深1m,配有不锈钢浮球以控制液位,顶部加盖密封。出水管管径为DN20,出水流速由不锈钢闸阀控制。草酸用量为0.05kg/t水。
2、成果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自本工程投入运行以来,出水水质控制性指标经第三方监测机构检测,悬浮物含量均小于70mg/L,完全能够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的要求。出水就近回用于施工现场附近绿化浇灌和施工场地冲洗,各水池沉渣人工清理,然后运至弃渣场处置。可见,采用混凝沉淀/中和组合工艺对水电站施工期基坑废水进行处理,工艺成熟稳定,操作管理方便,出水水质可满足回用要求。
同时,本工程废水处理设施利用电站主体构筑物中的右冲泄流槽改建而成,大大减少了新增占地面积,同时也降低了工程投资,为我国水电站建设施工期基坑废水的处理提供一定研究依据。
3、结语
龙开口水电工程首创了以混凝沉淀-中和组合的工艺来处理基坑废水,最终实现了满足规范要求,并回收再利用的目标。同时做到了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绿色电站的企业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金沙江龙开口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R].2009,06.
[2]高延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张浩.水电站施工环境保护导则,2007.6
[4]邹家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吴林高.基坑工程废水处理案例分析[].2009.
[6]GB50434-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S].水利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