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创造教育论文【实用3篇】
课堂教学与创造教育论文 篇一
标题: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与挑战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探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挑战、解决方法
引言: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然而,课堂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因此,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1. 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新的知识和观点,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3. 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能力,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1. 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各不相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更新教学资源。
3. 评价和反馈机制:评价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解决方法
1.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2. 创造性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师可以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 科学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教师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结论:课堂教学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个性化教学、创造性教学、优化教学资源和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反馈机制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课堂教学与创造教育论文 篇二
标题: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本文将探讨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并分析创造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创造教育、创造力、创新能力、教育理念、实践方法
引言: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创造教育,学生可以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本文将探讨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并分析创造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
1. 创造力理论:创造力是创造教育的核心概念,它可以分为个体创造力和社会创造力两个层面。个体创造力是指个人在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事物时的能力,社会创造力是指社会集体在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事物时的能力。
2. 学习理论:学习是创造教育的基础,学习理论提供了创造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
3. 教育理论:创造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它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二、创造教育的实践方法
1. 开放性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2. 创意活动和项目学习:创造教育可以通过创意活动和项目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意活动和项目,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活动。
3. 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创造教育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分享,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创造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 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创造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结论: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创造教育,学生可以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为教师提供了指导和参考,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课堂教学与创造教育论文 篇三
课堂教学与创造教育论文
摘要: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阵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创造的空间、创造的机会;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关键词:创造性 创造性人才 创造环境 创造意识
在世纪交替之际,知识经济的曙光已经凸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知识创新能力反映着一国国民科学文化的整体水平,也反映着它的知识创新水平。对我国来说,这既预示着我们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又预示着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即将到来。因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教育的改革、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因此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的基础在于实现教育的创新。
一、创造性与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智慧最美丽的花朵。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
创造性人才在智力上有如下5个方面特点及其表现:
1. 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特点;
2. 思维加想象是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分;
3.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被称为灵感;
4. 在思维意识的清晰性上,创造性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5. 在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上,它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
创造性人才在人格上(或个性上)有如下8个方面的特点:
1. 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
2. 有旺盛的求知欲;
3. 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
4. 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 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
6. 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
7. 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
8. 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作为创造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即创造个性。
二、课堂教学实施创造教育的尝试
(一)创设一个创造性环境
学习总起来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或称适应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新知识、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创新性学习就是要善于系统地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起来。着重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精神的教育,就是创造教育。
1.“讨论”教学,给学生创造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CaC2与H2O反应制备乙炔的实验,课本中为了减缓气体产生的速度,采用了饱和NaCl溶液代替水,从而降低了水的浓度。此时可以适时的提出,除了书本介绍的方法,是否有其它的方法呢?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得出了可以采用乙醇溶液、CuSO4.5H2O晶体与CaC2 共热、用铝箔包裹CaC2固体等方法。由此可以看出,讨论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2.“问题”教学,给学生创造的机会
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升华。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例如:Cu与浓HNO3的反应中,其反应速度是慢—快—慢。有学生提出了此问题,说明他观察实验仔细,并且遇到疑问能及时提出。原来,开始是温度低,反应速度慢,随着温度的升高,速度加快,反应一段时间后,浓硝酸的浓度逐渐降低,反应速度又减慢了。这一点往往是老师自己也不一定能观察得到,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教育学生去仔细观察、发现新问题。
3.“反例”教学,给学生创造的欲望
例如:在讲原电池的时候,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有:1.两极的活泼性不同,相对活泼的一极是负极,相对不活泼的一极是正极;2.两极中至少有一极能与电解质反应;3.有一个闭合回路。根据这一规律很容易判断简单的原电池反应。但是将Al和Cu用导线连接,插入浓硝酸中构成一个原电池。何为正极,何为负极?大部分同学会依据上述的规律得出Al较活泼,为
负极,而Cu不活泼,为正极。实验证明,Al和Cu插入浓硝酸构成的原电池,电流计指针却偏向Al极,说明Al是正极,而Cu是负极。为什么呢?因为Al在浓硝酸中钝化,Cu在常温下与浓硝酸反应。相对于浓硝酸,Al是不活泼的,而Cu是活泼的。又如将Zn 和C插入ZnSO4 溶液中,有电流产生。而我们知道,Zn和C都不与ZnSO4溶液反应,这与规律不相符合。这就应该联想到铁在弱酸性或中性溶液中的吸氧腐蚀,电解质溶液不参加反应,只起导电的作用。本例中ZnSO4溶液只起导电的作用,正极:Zn-2e=Zn2+ 负极:O2+2H2O+4e=4OH-教师在课堂上给出规律、结论的同时,也应有意识地给出一些反例,让学生“上当受骗”,“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在上当受骗的过程中就能得到培养,使得他们不轻易相信权威,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碰到任何问题时都能好好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培养创造意识
中国的教育存在着突出的缺点。主要表现在: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玻璃,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和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书,干点老百姓有益的事,还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1. 巧设比喻,促进理解
原电池反应中正极接受负极的电子,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接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而正极自身不参加反应,得到了保护。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应用在金属的防护上,叫“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法”。学生对此不理解,教师可以将此比喻成“正极披着电子的外衣”,将正极失去电子的行为比喻成“借花献佛”。又如,弱酸的电离是一个可逆反应,存在电离平衡。弱酸稀释时,PH值的变化比强酸要小,可以比喻成人都有一定的“心理自我调控能力”,所以能承受外界的打击,对外界的刺激表现不是很敏感。
2. 加强学科间的知识联系,拓展学生思维广度
著名数学家钱学森指出: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不同学科之间和思维凡是的交叉渗透中产生的。高考模式的改革,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用多种学科的方法来分析同一道题。例如:化学平衡的移动符合列沙特勒原理,化学平衡向减弱外界的影响的方向移动。在物理学中,感应电流的产生是使得减弱磁通量的变化方向。也就是说,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能抵消原磁通量的变化。
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3molH2和1molN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3H2+N2=2NH3,下列对V正、V逆随时间而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解析:从化学角度分析,对于起始时只加入反应物而达到某一平衡状态的整个过程中,无论用哪个种反应物或生成物来表示的V正或V逆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要么都增大,要么都减小。这样就可排除A、D。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理论,不论哪一时刻,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V正或V逆,其数值之比应该等于反应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应选C。
从数学角度分析,由速度曲线与时间围成的图形面积S= ∫(dC/dt)dt =ΔC(物质浓度的变化)。同样在物理学中速度与时间围成的图形面积S=∫(ds/dt)dt= Δs(物体的位移)。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创造个性),关键在于教师应该转变教育传统观念,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统天下”为教师与学生的“齐头并进”。 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注意吸收各方面的信息,注意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其次,教师应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和空间,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作到以上两点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 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版
3. 吴锡改《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