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探析论文【优选3篇】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探析论文 篇一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也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改革的需求。本文将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探析,旨在探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过去,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需求。因此,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转变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二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些重点大学和一线城市,而许多地方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因此,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加大对地方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建设更多的高等教育机构,提高教育公平性,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最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三是与产业需求的脱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与实际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许多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我国高等教育需要与产业需求密切结合,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和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转变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大对地方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育公平性;与产业需求密切结合,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只有这样,我国高等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探析论文 篇二
高等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亦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将从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改革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探析,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和启示。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主要包括提高教育质量、加强人才培养和促进教育公平。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加强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加大了对地方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建设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机构,提高了教育公平性。
其次,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效果明显改善,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当前高等教育的知识结构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再次,高校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毕业生就业难。最后,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亟待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问题和挑战。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大对地方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加强高校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只有这样,我国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探析论文 篇三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探析论文
摘要:人本主义思想下主导的教育观是近代以来教育改革尤为重视的观点之一,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的是发现人的潜能,探索人的价值,与人文主义关怀也是相呼应的。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高等教育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多次的改革。从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来看,虽然我们倡导加强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高校管理等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等教育;改革;问题
人本主义的理论来源于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古希腊文化也一直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早在千年以前,崇尚教育的古希腊人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制度,并且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因此也就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近现代以来西方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从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开始,雅典开始实施全面的“文科”教育,这种“文科”教育所崇尚的就是追寻自由以及强调以人为中心。这种最初的人文主义思想成为后期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内涵,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本主义思想最重要的内涵就在于“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作用。
一、人本主义思想下的教育理论
(一)人本主义思想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思想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上世纪中后期,人本主义心理学随着马斯洛等人的推动下兴起,这也就是人本主义教育逐步形成一种教育思想的最根本原因所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把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人的自由、潜能等放在首位,而不注重具体知识的教学。在人本主义思想下的教育理论,核心是“人性为本”。在这一理论的要求下,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在于如何实现“完整”的人。“自我”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要追寻的。在教育思想中具体表现为追求人性之美,因此在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中,教育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以此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必然会产生发展差异,所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不同的学生受到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接受知识等多方面能力的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就十分显著。因此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之下,要求教育改革应当逐步发展学生的个性,展现学生的自我能力,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学习机器。在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上,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更加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教授,只会不断压制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作用
新时期以来,不仅仅是我国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纵观全球各个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着不同的高等教育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国情和国际社会的变化而进行一定的改革,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所贯彻的人本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的来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有重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尤其对我国当前发展的创新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要求学生要具有个性特征,符合人本主义中主张发展学生个性的需求。创新人才基本都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个性鲜明。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贯彻发展学生个性,是将传统教育观念转向“以人为本”的彻底转变,将发展创新与学生个性作为教育首要目标。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的创新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相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可以更加充分的展现自己的能力,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利于我国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
人本主义思想来源于西方,但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论并没有冲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一直以来也是我国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二十一世纪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们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我国高校纷纷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主要目标,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高校的扩张、合并,以及学科的增加等等。很多原有的单科性质的“学院”都在努力朝建设“综合性大学”方向而努力,当然这并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全球很多国家的高校都在面临这一困境。高等教育改革后,我国高校的发展特征可以总结为“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式发展”模式实际上已经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背离,一方面,在盲目追求效率的理念下,高等教育发展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在不断扩张,各地对于高校数量、入学率等都形成一种攀比行为。其次,在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式上,政府仍旧是直接干预为主,从高校的扩张到合并调整等,其中都体现出鲜明的行政导向趋势。同时设置各种专项经费,令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工程模式”,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的目的。在这种特征之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其方向已经偏离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之下的“以人为本”,而由此的教育质量也令人担忧。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谈到教育改革时,也会说到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并没有从教育的本质上去探究如何改革,没有真正的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培养出发。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已经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扩招,这种扩招具有很强的经济倾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产业化”的产物。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扩招仍旧是一种主流的做法。大规模的扩招后,高校的定位和培养模式出现了同一性的发展趋势,一些本来具有学科特色的高校,为了追求成为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丧失学科优越性。在这种背景之下,师生比例就会出现失调,对学生的'培养和关注也会下降。其次,对于高校科研的管理模式中,过度追求论文发表等科研指标,使很多高校中的教师将教书育人为指导转变为以科研为主导,这也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去甚远。除此之外,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逐年严重,忽视对人文学科的关注度。从整个社会的教育氛围来看,我国教育发展似乎陷入了一个困境。从很多高校的校长,到普通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不少人逐步走入了教育工具论的误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的目的被认为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不同方面的人才,而从个人来看,教育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对整个教育环境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学生在进入高校选择专业时,往往都希望去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因此人文学科往往就被忽视。而在一些高校中,人文学科的发展经费远远不如理工科。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调整,学生无法真正的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很多时候只能为了找工作而学习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成为被动学习者。高校本应该是塑造人格和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平台,如今却往往沦为了职业培训机构,这是我们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急需要注重的。
三、如何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真正落实人本主义思想
让人本主义思想重新回到校园之中,让大学成为真正的以人为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本教育内涵很难真正在各种教学评估中体现出来,但是却可以在课程设置、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课程学习是教育的最直接实施过程,在课程设置上,我国高校可以以此为突破点,促进师生互动,在这一方面,我国不少高校已经做出了转变。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中,课程可以分为学术性、情感以及体验课程。学术性课程是我国目前高校最常见的课程模式,注重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走入社会有很好的帮助。而情感课程与体验课程则是倡导学生探寻自己的人生意义,探讨如何实现自己的人格。但这一类课程在目前我国高校中基本涉及较少,少数学校虽然有相关课程,但并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到位。也许从目前来看,清晰的在我国高校中设置这三类课程有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将情感以及体验课程贯穿到学术性课程的教学之中。对于教师来说,可以转变原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情景式教学,根据课程来营造不同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的情感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因此会对学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记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在学术性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寻人生的意义,找到人生的方向,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目标。人本教育理论最基本
的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健全的人格,让人勇于追寻自由,实现自我价值。当今社会竞争激励,学生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学生人格成长的关注尤为重要。高压式的教学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高校应当倡导启发式的教学,建立师生交流与互动机制,真正的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除此之外,对于高等教育改革中,如何真正的贯彻人本主义思想,还需要注重的就是校园的行政文化问题。我国大部分高校中行政气息尤为严重,桎梏了学术思想和学生创新的发展。高等院校应当尽量弱化学校中的行政气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努力塑造一个自由而开放,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四、结语
我国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为了适应不同阶段的国情和国际背景,高等教育制度也做了相应的调整。高等教育改革的脚步仍在不断前景,从目前来看,世界形势瞬息万变,人本主义思想很好的符合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将人本主义思想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如何更好地联系起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找出问题所在,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推行高等教育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袁亚敏.“以人为本”理念渗透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J].职业教育,2014(5).
[2]张应强.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
[3]任长印.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5(12).
[4]刘冉.有关我国高等数学改革教育的几点浅论[J].亚太教育,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