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论文
数学的论文(精选6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的论文 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必须目标明确、指向集中;必须“导”在点子上,并恰到好处。这样,教师的“导”才能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轻松掌握学习方法,在愉快获得知识的同时生长智慧。
一、引导有序,循序悟理
教师的引导,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序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找一个数的约数教学中,要求学生说出24的全部约数,多数学生往往只能说出其中的一部分,即使少数学生能说出24的全部约数,也是无头无序,思维混乱。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无序的弱点,把学生随意说出的、无顺序的约数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就能很快掌握有规律地找一个数的约数的方法。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同样引导学生按1倍、2倍、3倍的顺序找。教师经常有意识地按一定顺序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必然能从中悟出按顺序思考问题的道理,从而使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二、引导适时,释疑解难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掌握基础知识的规律,抓住最佳时机,适时引导,发挥教师自身教学优势,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情感转化。
例如,寻找100以内的质数的教学时,针对这一内容数字多、难记、学起来枯燥无味的情况,上课一开始,教师问学生谁能很快说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学生听了很好奇,正当学生头脑中产生疑问,急于要知道其中的奥秘时,这正是教师引导的最佳时机,同学们怀着迫切的心情,跟着老师进入新课学习,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质数”及“数的整除”特征,用筛选法逐类去掉100以内除1和其本身外还能被其他数整除的各类数,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所有质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课后不少学生还能根据教师引导的方法自行找出200以内的所有质数。
三、引导巧妙,巧中启智
数学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积极性,更取决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智力的发挥。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状态,促进其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在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布置学生自带火柴盒,进行观察。
分下列三个层次引导。第一层次,要求学生量出火柴盒的长、宽、高,计算出表面积;第二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当一个火柴盒分成内外两个盒时,计算各个纸盒所需要纸板的表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其计算方法有何区别?各少了哪些面的面积?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计算?当要求做以上完整火柴盒所需要的纸板面积时又该求几个面(把外、内盒的大小视为一样)?通过一二层次的启发引导,学生经过动手动脑,基本上掌握了各类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计算粉刷教室四壁及天花板,粉刷长方体水池四壁及底面,抽屉等长方体物体的面积及用料就易如反掌了。这样做,真正使学生达到学会、会学、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掌握引导的艺术,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学习。
数学的论文 篇2
摘要:
随着我国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与深化,其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发生较大程度上转变。结合时代发展的形势,教育行业由此推出了趣味教学法,以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应用趣味教学法,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本文主要探究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并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应用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
趣味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
数学学科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较大程度上的不同,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征,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的难度比较大,并且极易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趣味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较大程度上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从而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教师应当充分地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符合学生性格特征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
提高,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促进学生今后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意义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学生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对具有较强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是无法进行有效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数学知识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的下降,甚至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趣味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吸引学生的课上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
1.2提高课堂教学成果
趣味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成果。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控能力比较低,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时,极易出现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因此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通过对趣味教学法进行有效的应用,善于将生活实际案例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能够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与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教学成果的提高。趣味教学法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强化与记忆,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网络的初步构建,从而促使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3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向师性特点,对于教师的一些行为举止进行无意识的模仿,但同时也对教师产生敬畏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维持教学秩序,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趣味教学法的应用,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从而使得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在之后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并且趣味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2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妙语导学
小学数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学生正在对数学知识时会产生比较大的困难,从而造成学生畏惧心理的产生。教师可以通过妙语导学的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正式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导学,对于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方式能够较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师应当充分的应用语言技能,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对导语进行有效的应用,促使学生热情度的提升,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化为主动地汲取知识,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融入到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图形的变化》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利用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美好图案进行观察,进而提问学生这些图案是由什么基础图案转变而成,能够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能够较大程度上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使得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促进教学成果的提高。
2.2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时,采用的思维方式仍旧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因此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存在比较大的困难。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的方式,能够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是学生非常喜爱点的活动形式,具有较高的乐趣,因此采用游戏教学能够充分地提高学生的课上注意力,利用游戏的方式对数学知识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寓教于乐,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小学数学知识大多具有抽象性特征,通过创设游戏情景能够有效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古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互动与交流,进而促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以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小数的加减法》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应用实际生活案例,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渗透。模拟买菜的生活情景,在买卖的过程中了解小数点的含义,认识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从而对小数的加减法进行有效的掌握,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成果的提高。
2.3渗透课堂题目趣味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并存的学科,但因学生个人成长经历、遗传因素等多方面的不同影响,从而使得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一些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各不相同,教师应当在课堂题目设计中渗透趣味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提高。
例如在学习《相向而行》这一知识内容时,甲乙两辆车相向而行,以不同车速行驶,若干小时后相遇,求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对这一应用题目进行解答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不急于公布答案,在发现学生得出解答方案后,利用小组加分等方式,激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解题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一偶,对于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有效提升,推动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
2.4巧设作业形式
通过巧设作业形式的方式,对趣味教学法进行有效的渗透,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与掌握,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有效提升。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程中,学生的作业形式比较单一,极易使得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因此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课后巩固,应当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增添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作业的形式设计,应当充分地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作业形式的方式,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比如小红在打扫卫生时不小心将家中的一块儿三角形镜子打碎,需要买一个一模一样的镜子,问镜子的尺寸是多少。在对一问题进行解决时,学生具有极强的代入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利用数学知识得出答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与应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成效的提高。
2.5激励学生学以致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学以致用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唯一方式。因此学生在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时,应当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促使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有效提升。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遍布方方面面,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以致用方式促使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围绕一个花园进行道路建设时,需要对花园的周长进行测量,但因为花园面积过大,无法直接对花园周长进行测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测量半径或直径的方式,利用数学知识求得周长,从而对花园道路进行建设。这一方式充分对数学知识进行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自信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推动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应用趣味教学法,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从以上列举的几方面入手,对趣味教学法进行有效的应用,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各环节进行充分的改进与完善,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高,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的论文 篇3
摘要:
数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点提出的问题,并且把数感放在数学核心素养的首要地位,可见数感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数感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和意识。
关键词:
数感;培养;提高;小学生;小学数学;数学思维;策略
小学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阶段,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知识体系复杂,知识内容抽象,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难点所在。小学生年龄尚小,缺乏严谨的逻辑思维,认知能力有限,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常常停留在表面,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指导。数感指的就是对数与数量以及数量关系等的认知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数学问题,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简单的数学问题,将特殊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一般的数学问题,进而降低数学问题的难度,让学生更好地对数量关系、未知条件与已知条件的关系等进行感悟和思考,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发数感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难以集中注意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中《0的认识》一课时,我就会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部分图片,例如车牌号、温度计、直尺和门牌号等,创设出轻松自由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对图片进行仔细观察。等到学生观察完之后,我设置问题:“图片上的数字你们注意到了吗?有没有相似点呢?”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就会进行积极思考,有的学生提出:“车牌号上有数字和字母,门牌号也是一连串的数字!”有的学生回答:“温度计上有数字,直尺上也有数字。”还有的学生说:“这些数字里都有‘0’!”听到这个问答之后,我就会引导学生体会“0”这个数字的各种意义,例如车牌上的数字“0”和门牌号上的数字“0”均是组成的一个号码,温度计上面的数字“0”表示的则是一个分界点,直尺上的数字“0”指的是起点,学生了解这些之后,就会对数字关系进行感知。最后我再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們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回答,有的学生提出时钟上面有“0”,有的学生幽默地说道:“老师,鸡蛋是不是可以当作一个‘0’呢?形状是一样的。”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和思考,学生能够更为生动具体地感知“0”这个数字,进而把握“0”的含义,增强学生的数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结合生活,感知数感
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数学的初次感知和体验就是以往的生活经验,例如在买东西时需要进行数学运算,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感知和思考数学,进而让学生理解数感,形成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中《认识20以内的数》一课时,我就会先带领学生将20以内的数字读一遍,但是这样简单地读,难以让学生记忆和思考数字,学生无法感知数字的具体含义。这时我看到学生的课桌上有许许多多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于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物体可以用‘2’或者‘3’来表示呢?”有的学生提出:“我有两根棒棒糖,可以表示数字‘2’。”有的学生回答:“我有三本书,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在学生理解了较为简单的一位数之后,我再提出问题:“那么‘12’或者‘15’可以用什么表示呢?”有的学生回答:“我有十五件衣服,可以使用数字‘15’表示。”有的学生说道:“钟表上也有数字‘12’,可以表示中午还有晚上的12点。”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可以发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当中充满了数学,这样就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最后我给学生发放一定数量的小粉笔头,让学生将粉笔头摆放成自己喜欢的数字,学生在摆放的过程中能够获取更多的数感,更为深入地理解数感,感受到20以内每一个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将抽象的数字化为直观的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建立起对数的认识,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注重实践,形成数感
光靠教师的讲解或者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思考,从而了解数学知识的概念和本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进而形成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中《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会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有关于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片,让学生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形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提出问题:“你们观察一下四周,有没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呢?”学生听到问题后,积极地参与到观察中,有的学生指出:“黑板就是长方形,课桌也是长方形!”有的学生答道:“老师,我的便利贴是正方形的。”通过简单的观察,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辨别正方形与长方形。为了让学生构建起空间思维,我会将一些小棒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小棒实践,将小棒摆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以此促进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图形。学生使用4根长度相同的小棒围成图形时,不管如何摆放,都是正方形,这就会引发学生思考:正方形的四边相等且平行。
四、引入估算,提升数感
估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提升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传统的估算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较为枯燥和乏味,学生难以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时,可以引入趣味环节,引发学生理解估算,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乘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一课时,我首先会分析学生的成长和个性特点。小学生都非常喜欢跟随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那么在购物的过程当中,只有带够了钱,才能买到所有想买的东西,这就涉及估算。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买单”活动,将白色粉笔当作一袋米,单价在60元以内;将黄色粉笔当作一盒酸奶,单价在10元左右;蓝色粉笔代表一袋盐,单价在5元以内;粉色粉笔代表一盒饼干,单价在15元以内,之后我提出问题:“如果小明要买一袋米、一盒饼干、两袋盐和两盒酸奶,100元够吗?”学生通过主动思考,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和“估计”等估算术语,由此加深学生对数的认知和感觉,从而提升其数感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加强其对数感的认识体验,进而让学生形成数感并提升数感,最终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的论文 篇4
【摘要】
简单、快乐的教学是愉快教育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快乐教学的提出,帮助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主动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学生体会数学是一门最有灵性、最具活力、最具趣味的学科。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快乐教学 寓教于乐
优秀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简单、快乐的,是充满生机与乐趣的。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于是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的小故事或者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注重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在课堂上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作为自己学习过程的目的的一种情景。《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我把班级变成了一个商店。班级课桌分两排摆开。先是让男生充当买物品的客人,女生充当售货员。女生把自己课前所需要的铅笔、橡皮、直尺、文具盒、书包、地球仪、字典、布娃娃、大熊猫等等物件摆放整齐,并把单价标出来。而男生则掏出准备好的一角,五角,一元,二元,十元,二十元等人民币。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开始之前,我又强调了几点要求:
(一)如果你要买一辆汽车,应该到哪个柜台?我有10元钱,够不够买?不够怎么办?
(二)如果要买1本字典和1个书包大约要带多少钱?你是怎样估计的?估计一下任意买两样东西大约要多少钱?
(三)提问:30元钱买1只玩具熊和1个布娃娃够不够?为什么?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学生很快地学会了怎样购买物品。情景策略即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又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二、让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差,爱动、爱表现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主要特点。所以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找六个学生拿钟面,六个学生拿时刻卡,找到自己对应的好朋友,其他学生唱《找朋友》歌曲,大家高兴地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并一一介绍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学生喜欢的,把枯燥的数学课变为有趣的游戏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在玩中学,在学中体会数学课的乐趣,我想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三、多媒体课件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教学,无疑是符合孩子的生理特点的。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例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的课堂上
(一)拼平行四边形
1。你能找出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吗?
2。你能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几种图形来吗?
3。根据学生回答电脑演示拼图的情况。并板书:平行四边形
4。其他小朋友能用你刚才的两个三角形也来拼一拼这种图形吗?让学生都拼出平行四边形。
出示楼梯图,提问:楼梯上有我们刚才认识的平行四边形吗?谁来指一指?(电脑演示有单个的,有几个拼成的。)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
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探究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交流,既可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又可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时,我把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杂乱无章的放在一起。在教学例题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并且提出问题: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别人一眼就能开出有几种图形并且知道每种图形的个数,最后让一组学生汇报。
表演形式:一人汇报,一人贴图形,一人统计。
经过四大组的比赛,学生很快了解到,统计在生活当中的作用与价值以及怎样进行统计。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不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动手操作学习 学生玩在其中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把孩子好动这一特点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
例如,在教学《认识整十数2》时,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整十数。
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捆一捆的小棒,愿意和老师来做一个摆小捧的比赛吗?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3捆小捧,说一说是几个十,共多少要根?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年级的数学课堂是色彩斑斓的童话书,每一页都有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童话世界中,都能体会“数学好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享受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美丽的数学童年。
数学的论文 篇5
摘要:
数学作为一门必修的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引入到生活中,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内涵,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将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更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本文从生活化这一角度出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渐渗透,为小学教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熟记数学知识概念。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的利用在一起,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疑难问题,让数学更好的融入到生活里。
一、生活化教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
数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所以,学习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还在最初的阶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将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方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利用数学思维有条不紊的解决问题,将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开拓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于小学生来讲,有难度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有问题,所以,教师就需要一个具体的教学实例来解释这类知识,方便学生的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生活中的小例子,将知识引入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乐于学习,对学习没有负担。
二、在实际教学中,将生活案例融入到其中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急于求成,往往会遇到障碍,这样不利于提高数学成绩。其实,在这种理论性强的学科上,是需要具有长期的经验和对于生活的理解才能克服学习困难。所以说,在现阶段,为了解决学生这种困难,提出了要进行生活化的教学。例如,在讲解1+2+…+50的加法求和的时候,可以教授学生简单的算法,但是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要循循善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其中的规律,1+49,2+48,3+47…相加在一起都等于50,这样这列数字的和就好算了,找到简便的算法,最后查一下一共有几个50,加在一起就等于最终的总数。这类相关的问题,都可以运用这种的算法,找到同类的“取整法”,构建一个跟生活相融入的学习氛围,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渗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培养生活化的学习能力。
三、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学生跟教学材料之间一直都有距离感,学校应该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活与教材结合在一起,适应情景教学,增强学生的知识体系。比如说,在进行序列和奇偶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操场上站好,按照提前报的序号,排成队列,自己观察每一列的人数,根据队列,引导学生对于教师先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有利的区别奇偶数,奇数在哪站着,偶数在哪站着,分开之后谁是奇数,谁是偶数。然后合并在一起的时候,观察队列的横向和纵向的人数,根据此,也可以学会如何算整个队伍的人数,以及相应的乘法问题。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将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模型,从而进行反复的练习,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将其融会贯通。
四、教材知识与生活相融入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学习生活中具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相继探索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此同时,就要求教师在提前教学备案中,可以将生活中与教学知识相对应案例,作为导入知识的突破口,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根据这类知识解决问题,做到举一反三。在课后可以给小学生留课后作业,例如,跟家长去菜市场,妈妈给你10元钱,你买蔬菜花了5元钱,买豆制品花了3元钱,这个时候你应该剩余多少钱?也就是说10-5-3=2元,兜里应该剩余2元钱。这就是在生活中的习题,如果让学生一味地做着书本上的习题,那么到现实生活中,还是不会解决这类问题,所以说拒绝题海战术,将生活化数学引入到教学的过程中,防止出现反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数学成绩。反复的进行同种类别的练习,让数学知识为生活所服务,自我去发掘寻找同类知识的模型,了解学习的乐趣。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教学在逐渐的被广泛应用到其中,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了解知识的内涵,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生活中发现乐趣,积极地培养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推广生活化教学,理解其中的学习的奥妙,了解数学知识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在生活中可以触手可及的。将数学教材与生活内容相结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学习中获得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瑞清.基于生活化应用的小学数学教学思维例析[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5(2):105.
[2]于月霞.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4(1):58.
[3]王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性探讨[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4):112.
[4]李丽华.找寻生活中的数字———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8):38.
数学的论文 篇6
摘 要: 如今的新课程教育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试点并发扬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辅助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来说,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现象力和思维能力,是为了适应与时俱进的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如今的中国正在大力提倡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而作为全国众多一线初中教师的一员,我们更应该充分的体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充分了解到学生们的主观学习方式,并适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培养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意志,进而加强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曾强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分支,也是在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
关键词: 中学; 数学教学 ; 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条件下,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就要去必须加强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主动、自控性的提升。自主学习的理解不应该只是强调学习自己主动去学习,这是最浅显的看法,最重要的应该是让学生在过程中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和实现。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发展创新自主学习。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现目前教育背景下,新课标与传统教学观念不同的点是它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新课标更加强调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这便要求教师也要对自己和学生在新课标课改过程中重新定位,充分地贯彻新课标的课改精神,教学方式也要做相应的转变,课堂教学重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虽然看似只是作为新课改的直接实施者,其实更深入的理解应该是教师应该制定与新课改想符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满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学海泛舟,那教师应该充当领航者和灯塔。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自身教学经验,并积极探究所谓“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意图,才能更好地观测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通过分析不同学习水平和层次的学生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才是贯彻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即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因为数学可以来源于生活又是服务于我们生活的,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经验开始,创设案例情景,提出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将数学思维运用到生活的数学问题中,使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用数学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和解释,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话对于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这样来设计一个问题: 怎样测量一棵树的高度? 在刚刚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函数知识后,让学生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还可能想到老师可能都没有想到的问题,例如: 树高的话可以考虑勾股定理; 树不高可以采用竹竿; 天气好可以用影子和树高的关系; 没有太阳没有影子; 或者影子被房顶挡了。当然过程中也可能会跑题,需要教师来协调氛围和引导思维。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想尽方法也就达到了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勾股定理及三角函数的计算等等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实践,在其中体验、经历、感受,逐渐形成并喜爱上积极的、自主的、生动的实践性学习方式,有效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动性,客服实际困难,按照自己的办法来设计方案,过程中不仅对所学知识更加熟练,还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数学的能力便得到提高了。
三、充分运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
不管是哪种教学方式,包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是从实际经验总结的。因此,在教学工程中,我们一定要去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想尽办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学习,感悟学习,发现学习。不管“1 +3 =3 +1”这种简单的问题,还是测量树高这种生活上的问题,只有让学生自主自发地有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的思维才能冲出禁锢,各种创新思维和奇思妙想才能突破牢笼。在我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每人做一张半透明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把纸片对折,于是两腰就重合在一起了,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 尽可能多地写出自己的结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写出了如下结论:
1.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 BD = CD ,即 AD 为底边上的中线。
3. ∠B = ∠C。
4. ∠BAD = ∠CAD ,即 AD 为顶角平分线。
5. ∠AD B = ∠AD C = 90°,即 AD 为底边上的高。
四、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要使学生生成自主学习的理念和自主探索的动力,主要源于对新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提出发现的问题是基础,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问题都有各自的见解,一旦学生提出的问题值得深究,教师对学神的鼓励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是学生有勇气去提出问题,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学生; 当然如果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与教学主线大径相庭,更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引回正题,使学生有更加深刻映像。鼓励式教学对于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起着极大的辅助作用,只要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我们就不能轻易地否定。在这基础上教师还应多多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后的作业研究以及多生活的观察,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结语
陶行知先生说过: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可以通过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发现寻找来反向论证课堂中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同时在整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前后呼应,在课堂中解决问题之后课下再进行反思总结,使学生在反复的总结和回顾当中加深印象,以便以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发散,进而提升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桂芳.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 [D]. 西南大学,2013.
[2] 颜章业. 提升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数学学案导学策略研究 [D]. 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