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价值【通用3篇】

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价值 篇一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儒家德治思想在这个时期被提出并逐渐发展壮大。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是建立在儒家的伦理观和治国理政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其历史价值在于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道德规范和治理模式。

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其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秩序的构建上。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儒家追求的是一种以德治国的理想状态,通过个人修身养性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治理。这种内在逻辑使儒家德治思想成为一种以人为本、注重道德修养的思想体系。

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价值在于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道德规范和治理模式。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动,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儒家崇尚的仁爱和孝道等道德观念,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和睦相处的基础。在政治层面,儒家德治思想提出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关系的道德规范,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稳定的治理模式。这种道德规范和治理模式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方向和模板。

然而,儒家德治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儒家过分强调个人修身和道德伦理,往往忽视了社会结构和制度的问题。儒家的治理模式更适合封建社会,但在现代社会中可能无法完全适用。此外,儒家德治思想也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和僵化的困境,无法适应社会变革和个体多样性的需求。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在于其以人为本、注重道德修养的特点,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道德规范和治理模式。然而,儒家德治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价值 篇三

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历史价值

 那么,什么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呢?为了使问题更加明晰和易于集中讨论,本文在此把讨论的范围确定在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特别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缺陷

  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解决现实中某种问题的需要。孔、孟、荀生当春秋战国之乱世,运用自己的学说帮助明君圣主结束各国纷争、建立有序社会,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也是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和基础。这样,便有了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内在逻辑的一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元素:建立一个符合理想的社会。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类似周朝制度的社会:“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王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仁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可以称之为“政教之极”:“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荀子·君道》)

  从上可见,孔、孟、荀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社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教化盛行,人人道德高尚。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孔、孟、荀追求的理想

社会称之为道德社会。

  那么,这种理想的道德社会如何才能成为现实呢?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由此往下推衍。对于这个问题,孔、孟、荀的共同回答是:实行德治!

  孔子率先提出了他的德治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孟子亦在其《孟子》一书的开篇中亮明自己的德治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并在《公孙丑上》中继续阐发这一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荀子把德治进一步发展为礼治:“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正错之而莫之能诬也”。(《荀子·王霸》)以礼治国是荀子的治国之道的一大特色,但在先秦儒学那里,礼是德的外在表现,所以,礼治的实质仍是德治。

  为什么要把德治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根本手段呢?从基本的'方面说,孔、孟、荀心目中西周时期特别是周公时期成功的德治实践、农耕社会的经济特点、血缘宗法的家庭关系等等,都是他们提倡德治的重要原因。而从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的角度说,孔、孟、荀之所以提倡德治,主要基于这样两条理由:一是德治是实现理想的道德社会的捷径,二是依靠其他手段无法实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关于第一条理由,孔、孟、荀的论述如出一辙,即只要最高统治者愿意实行德治,并以身作则,德治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高离上》):“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君者,孟也,孟方而水方”(《荀子·君道》)。

  关于第二条理由,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充分关注,因为在这条理由中,孔、孟、荀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理想的道德社会只能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道德手段去建立,而不能靠非道德手段如政令、刑罚去建立。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提出“道德手段”的概念,是相对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而言的,指的是用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教化和约束,并具有非强制的特点。

  首先来看看孔子对这个问题的著名论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子也接着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是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则在《议兵》中对孔、孟的上述观点作了充分的展开和发挥:“凡人之动也,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止矣。故,赏庆、刑罚、势诈,不足以尽人之力,致人之死……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子,如保赤子,政令以定,风俗以一。”上述言论充分说明,孔、孟、荀之所以推崇德治,是因为他们认为非道德手段如刑罚、赏庆、势诈等充其量只能获取民财、民力,而无法获取民心,当然也就无法靠它们去建立理想的道德社会了。

  需要说明的是,先秦儒家虽然认为不能依靠刑法等非道德手段去建立理想的道德社会,但并没有因此否定刑法等在治国时的作用。如孔子就曾说过:“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

[1][2][3]

相关文章

趣味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论文(推荐3篇)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梦想的栖息地,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情趣的环境,这是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语文教学的识字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每一个汉字的学习引导学生展开无尽的想...
论文2017-03-08
趣味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论文(推荐3篇)

全文期刊库缺收核心期刊现状论析【优质3篇】

将同方、维普、万方等全文期刊库缺收核心期刊的现状归结为缺收期刊品种、期刊卷期与文章篇目等三种基本表现形式,认为情报保密、市场竞争、版权纠纷、分工不明与沟通不够是全文期刊库缺收核心期刊的主要原因,提出了...
论文2014-07-08
全文期刊库缺收核心期刊现状论析【优质3篇】

人文科学的自然观(优选3篇)

自然观是人文科学的基石.人以何种方式对待自然,也就以相应的形态塑造人自己的性质.因而,自然观不仅是人文科学反思的起点,也是建构新型人性的落脚点.迄今的自然观经历了人对自然的迷信崇拜、人对自然的依存顺应...
论文2014-05-09
人文科学的自然观(优选3篇)

实践作文范文议论文【推荐6篇】

实践作文范文议论文 第一篇人生是一次次的实践,而实践又是一项项的工作。每一项工作都要认真,不能粗心。记得有一次,我到一个阿婆家去吃饭。我一进门就看到阿婆正在厨房里做饭。阿婆做得好香啊:有一盘香喷喷的饭...
论文2015-03-04
实践作文范文议论文【推荐6篇】

消防改革转制论文范文(精选6篇)

消防改革转制论文范文 第一篇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们正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写作业。突然听见学校大喇叭急切地喊:“同学们,注意了!现在发生了火灾,大火很快会蔓延到楼下,请大家赶紧撤离教学楼,跑到操场上去...
论文2012-06-01
消防改革转制论文范文(精选6篇)

毕业论文调研提纲【精选3篇】

毕业论文中提纲的制定对于毕业论文的编写有一定的指引作用,下面毕业论文调研提纲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2013-09-04
毕业论文调研提纲【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