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建模小论文(最新3篇)
初中生数学建模小论文 篇一
标题:初中生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摘要:数学建模是一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本文将探讨初中生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展示其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建模,实际生活,应用
引言:数学建模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现代社会中,数学建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科学研究到工程设计,从经济决策到环境保护,都离不开数学建模。而初中生作为数学学科的学习者,通过学习数学建模,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正文:初中生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多样的。以交通问题为例,初中生可以通过数学建模来分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案。他们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计算车流量、车速、道路宽度等参数,通过建模模拟交通流动情况,进而找出拥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初中生数学建模还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建模研究某个地区的水质情况,并分析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他们可以利用数学模型计算水质指标、污染源的产生量等,通过建模模拟水流运动情况,找出污染源的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这样的实践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还培养了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结论:初中生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数学建模,学生不仅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建模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并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策略研究[J]. 科学探索, 2017, 36(7): 84-86.
2. 张丽华. 浅谈初中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J]. 数学教育, 2018, 37(3): 99-101.
初中生数学建模小论文 篇二
标题:初中生数学建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
摘要:数学建模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本文将探讨初中生数学建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并从数学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建模,综合能力,提升作用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学建模作为一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数学建模不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途径,更是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正文:初中生数学建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建模要求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需要运用各种数学工具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其次,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建模要求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构建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问题解决。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数学建模还能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数学建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沟通,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结论:初中生数学建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可忽视。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水平,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建模的培养,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明. 初中数学建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 数学教育, 2019, 38(4): 102-104.
2. 张晓梅. 初中数学建模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 数学教育, 2020, 39(2): 98-100.
初中生数学建模小论文 篇三
数学,源于人们对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抽象出的数量关系与空间结构发展而成的.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应用数学的发展,使数学日益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中考实际应用题目更贴近日常生活,具有时代性、灵活性,涉及的模型有方程、函数、不等式、统计、几何等模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实际背景中理清数学关系、把握变化规律,能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用数学的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提问、自主解决,体验做数学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影响数学建模教学的成因探析
一是教师未能实现角色转换.建模教学离不开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让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方法.然而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由“引导者”变为“灌输者”,将解题过程直接教给学生,影响了学生建模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开展建模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能驾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诱发学生进行探索,但是部分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或认为建模就是解应用题,或重生活味轻数学味,或使讨论活动流于形式.三是学生的抽象能力较差.在建模教学中,教师须呈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题目长、信息量大、数据多,需要学生经历阅读提取有用的信息,但是部分学生感悟能力差,不能明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学生成功建模.
二、数学建模教学的有效原则
1.自主探索原则.
学生长期处于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难有创造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探究氛围,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探索、交流、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从旧知的角度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3.可接受性原则.
数学建模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能让学生理解所探究的内容.若设计的问题不切实际,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密切联系教学内容、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
三、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几种模式
1.自学讨论式.
“先学后教”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讲生听”、“师说生练”的模式,在教师的导学、导疑、导思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让他们在交流中思想不断碰撞,形成新观点,从而自身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学,引发学生的探究.例如,如图,在河岸L的同侧有M、N两个村庄,现拟在河岸边修一座水泵站P,要求使管道PM、PN所用的水管最短,另修一码头Q,要求码头到M、N两村的距离相等,试画出P、Q的位置.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生通过选点、测量,开展交流讨论.学生1认为,是不是和异侧相同?学生2认为,如果M、N在直线L的异侧,连接MN即为最短.学生3认为,在同侧的话,可以根据轴对性的性质,将之转移为异侧.学生4认为,这有点像照镜子.这样,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在交流中彼此分享、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引导探究式.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提出自己的猜想,在推理、论证的基础上获得结论、掌握规律.例如,某景区团体购买公园门票价为1~50人的13元/张,50~100人的11元/张,100人以上9元/张.甲团少于50人,乙团人数不超过100人,两团共计应付票费1392元.若组成一个团体购票,应付1080元.(1)乙团人数是否也少于50人,为什么?(2)求甲乙两团各有多少人?学生猜想乙团人数少于50人,进而推算两团人数会少于100人,团购价应少于1300元,与1392元矛盾,因而乙团人数应不少于50人,不超过100人.
3.活动参与模式.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小组活动探究,进行捜集数据、整理分析,然后解决问题.例如,某件商品的售价从原来的每件400元经两次调价后调至每件324元.经调查,该商品每降价2元,即可多销售10件,若该商场原来每月可销售500件,那么经过两次调价后,每月可销售该商品多少件?学生先计算每次的降价率为10%,然后根据“件数×单价=销售额”列出方程.
总之,数学建模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来解,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