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最新3篇)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本文将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探讨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首先,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包括信息搜索和筛选、信息评估和利用、信息创新和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除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外,还应包括信息管理、信息检索、信息安全、信息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信息管理是指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信息资源;信息检索是指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快速准确地搜索和筛选信息;信息安全是指学生学会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防范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创新是指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和交流。通过综合性的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最后,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要灵活多样。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制学习、课程整合、资源共享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施方法。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普及,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从学科性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探讨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首先,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自身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等方面的素养。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培养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科性的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应采用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科竞赛、作品展示、实践报告等。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施方法。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三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新课程改革全面有序地进行,教师转变了教学方法,运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体现着新课标的思想。教学方法在转变,学生学习方法也在改变,更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学;教学目标;教法;学法
中学普及信息技术课已有十几年,由于信息技术超速发展,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不断变化和变革,内容涵盖多而广,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尝试改变教学方法,但大部分教师以不变应万变,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入繁,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其实,这样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使得一些原本有兴趣的学生渐渐疏远了信息技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作的探索和尝试的心得进行总结,建立了新的教学方法,即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来制订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师生教与学都要围绕这个目标。目标模糊容易使课堂无的放矢,使学生无所适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经验和习惯,信息教师一般都按照教材来制定教学目标,这样做看上去没有问题,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现代学科,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经常令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脱节。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可按以下三种方法来制定:
1.由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订教学目标
教材的使用具有广泛性,有全国通用,也有省内通用的,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仅存在地区差别,就同一学校同一班也存有差异。我们制订的教学目标,对部分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可对有的学生来说却是望而止步,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当然这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2.由社会的需要来制订教学目标
教材一旦编成,必然具有稳定性,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年内难有变化,这显然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是一个矛盾,因而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对学生高度负责, 根据社会需要来制订教学目标,这一类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体现为任务驱动法和归纳总结法。
3.由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来制订教学目标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是以学科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例如,讲到“信息获取”课程时,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讲述网络的便利和网络带来的影响等,使学生认识到在未来社会,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人的手臂和大脑的延伸。如果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实践能力,那么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路来制订教师的教学思路
1.教师备课遵循学生学法思路优先
设计教学思路是习惯性备课模式,教师应根据自身学科知识并用参考资料充实自己,达到与教材统一,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思路优先,以教定学,把教师推上先知先觉的位置。其实,教师应先考虑学生
的学法思路,精心研究学生的学法思路,只要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做到学法思路优先就容易。学法思路优先原则是教师的“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是根据学生学法思路来备课,有时难以继续,原因是在于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不着边际,有的是异想天开,甚至有的是教师还没掌握的,这种情况应当因势利导,教师如何导决定着学生如何学。2.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材思路和学法思路之间的“度”
被动的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被动地跟着教材走,而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由于教师很容易被教材思路同化,使教学思路与教材思路同一,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这样就摒弃了学生的学法思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沉迷于教材思路,被教材思路取代教学思路,教学就会变成教材知识的演绎,教学得不到实质性进展。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思路,把其中的精神转化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法思路。
三、根据学生能自行自主的自学方法来制定教师的教法
教师研究教学方法多于研究学习方法,实践中重视教法忽视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角度考虑,很少为学生学习学法考虑,这些都是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要努力改变这种被动教学的局面,提倡学法优先。
1.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学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乃至教学过程的综合,其中蕴含学习方法,把这些学习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学法思路形成的过程,学法渗透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也不是仅仅打些汉字会聊天,更不是对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操作有个了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会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方法比较不成熟,但在教学中教师可把这不成熟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方法的起点,通过不断加强指导,锤炼出科学并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掌握课堂学习的动态,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其主导还是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因班制宜,因材施教,加强渗透,加强引导,加强归纳和总结,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开创个性化全方位的终身学习局面。
参考文献
李艺,殷雅竹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教育研究,2001.
桑赫尔兹。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宋融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