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精选3篇)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 篇一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人对于人的思考、关怀和尊重,是一种人性的追求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学生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获取,忽视了对知识的思考和分析。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批判思维,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在教育中,学生应该学会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困境,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存在。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最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尊重能力。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的尊严和平等,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的不同和多样性。在教育中,学生应该学会接受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观点。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尊重能力,才能建立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密切相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关怀能力和尊重能力。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目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性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进步的社会。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 篇二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人对于人的思考、关怀和尊重,是一种人性的追求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学生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获取,忽视了对知识的思考和分析。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批判思维,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在教育中,学生应该学会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困境,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存在。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最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尊重能力。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的尊严和平等,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的不同和多样性。在教育中,学生应该学会接受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观点。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尊重能力,才能建立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密切相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关怀能力和尊重能力。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目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性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进步的社会。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 篇三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
《师道》是一本我出来工作后喜爱阅读的杂志,因为与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先行者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使我获益良多,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然而,我在2008年第7、8期合刊上读到曹中原先生的《教育杂感两则》中“关于‘教育本质’的狂思乱想”一文,有一些想法和曹先生颇有出入。想法一旦产生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我想就自己的想法向曹先生请教。
创世伊始,人问上帝:“人跑不过马、兔子,力气不如大象、牛,上树摘果不如猴子,捕食不如老虎、狮子,我该如何办?”上帝回答:“人有大脑,可以思考,可以弥补不足。”曹中原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得出“人的特长是智慧,而人的智慧要通过教育得来,易言之,教育的本质是启迪人的智慧,增长人的智慧”的结论,我是同意的。
正如鲁迅所言:“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要反抗他,扑灭他。”生存、温饱、发展的技能不会生而有之,都必须依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须承担起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作者从中国两千年的教育史是“伦理道德”教育史、“诗词歌赋”教育史,而西方从16、17世纪起就抓住了科学和技术,特别是抓住了“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的对比中,看到西方人畅游在“声、光、电、色”中时,中国仍然抱住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不放,这才导致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直落后和挨打的屈辱史。有鉴于此,作者开出了药方:要使教育真正成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凭据”,最根本的途径是把最新的“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作为我们教育的内容。这是增长人的智慧的一条有效途径。
其实,曹先生所提出的问题,在上个世纪的初期中国的有识之士就已经意识到,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才不遗余力地猛烈抨击封建传统文化,要求打到“孔家店”,甚至提出少读或者不读中国书。他们一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无情揭露,一面向西方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希望由此开启民智,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胡适阐扬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与赫胥黎的进化论思想,陈独秀推崇的欧洲19世纪的实证主义及功利主义都反映了这种倾向。
我们稍加注意,便发现五四一代人开出的药方不单是科学还有民主。曹先生仅仅把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作为有效的根本途径不免有失偏颇了。可能曹先生有鉴于我们的学生应试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巨大落差,也有感于我国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困难情况,但这样未免矫枉过正。我们知道,教育有帮助个体谋生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着眼于主体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人身心和谐完善的发展,是成“人”的教育。成“才”是成“人”的必要环节,同时,成“人”必须通过成“才”表现出来,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人”,使受教育主体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完善的人格魅力的大写的“人”,不是我们之前的草民、顺民、流民、市民,而是民主和法制社会里的公民。
因此,教育应有适应和超越两个层次之分。适应,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社会的当前需要的支持和需要;但是,教育必须超越现阶段的现实需要,即超越。超越是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如果象曹先生一样一味推崇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要求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忽视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那么教育就只有适应没有超越,容易导致教育的短视,降低对未来发展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必然缺乏对未来发展挑战的充分准备,也难以赋予现实向未来发展的有力导向和巨大的'内在发展潜能。
纵观中国当代的教育,在高呼素质教育的口号下大行应试教育之实,学校的教学也是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乱转。但是这也是学校的无奈之举,在升学率的压力之下大势所趋,开展课外活动有时反而引来家长的怨言。所以学生单纯从课本习得的显性知识和应试能力与外国学生相比优势明显,一旦涉及到创新、独立思考和判断、沟通合作、自控能力等隐性知识时却有天渊之别。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这是很难改变
的事实。可是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却可以戴着脚镣跳舞,着手培养学生的隐性方面的知识,新课程的推行目的也是在此,虽然我们的新课程的实行也还是不能令人满意,但至少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一方面,我们要重视谋生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重视功利性教育的同时不能断裂人文精神的教育,不能忽视和冷落人文精神,而要引导人们在追求功利的同时,赋予功利追求以重要的人文价值导向,提升人和社会的精神境界。
当然,我们不能把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望文生义地同今天提倡的“人文精神”混淆。当代的人文精神不是伦理道德诗词歌赋,而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心,包括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开放、民主、自由等准则的不懈追求,并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否则,就会象同期刊登的肖川的“对教师的期待”一文里引用的校长的信说的那样:毒气室是由有学识的工程师建造,孩子被受过教育的医生毒死,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谋杀,妇女和孩童被受过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毕业生射杀(见P98)。对此,校长的请求是:永远不要用你们的辛勤劳动,去栽培孕育出学识渊博的怪兽,身怀绝技的疯子,或者是受过教育的纳粹,而是帮助学生做一个有人性的人。
我觉得着才应该是教育的本质。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认为“过于空洞,过于理论,过于深奥的东西,对于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究竟有大多的用处?(曹先生语)”而将其取消,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神,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特点和作用,我们面对教育时,不能用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去衡量教育效果,否则离教育的本质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