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天命性命生命文学艺术论文【经典6篇】

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天命性命生命文学艺术论文 篇一

汉语言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语言之一,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在汉语言中,有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与天命性命生命等主题相关,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展示了汉语言的独特之处,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首先,汉语言中的天命一词体现了中国人对命运的思考和研究。天命一词可以理解为人们认为自己的命运是由天定的,与个人努力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命运的力量,认为人生的得失和成败都与天命有关。这种观念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如《孟子》中的“天生德于予,桓公之世称予为孟子”,表达了一个人的天命与其品德和才能密切相关的思想。

其次,汉语言中的性命一词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和敬畏。性命一词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被视为上天赋予的宝贵礼物,人们需要珍惜和善用这份宝贵的生命。在文学作品中,性命一词的运用常常与生死相关,通过对性命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思考。

最后,汉语言中的生命一词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怀和关注。生命一词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被视为一种宝贵的存在,人们需要用关怀和爱护去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文学作品中,生命一词的运用常常与人性、情感和价值观念相关,通过对生命的表达和思考,展示了人们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综上所述,汉语言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对天命性命生命等主题的独特表达方式上。汉语言中的天命一词体现了中国人对命运的思考和研究;性命一词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和敬畏;生命一词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怀和关注。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展示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挖掘汉语言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字数:606字)

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天命性命生命文学艺术论文 篇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言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石,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展现出了其博大精深的特点。天命性命生命等主题在汉语文学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中国人对命运、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首先,天命这一概念在汉语文学艺术中常常被用来表达对命运的理解与接受。中国人相信命运的力量,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天注定的,与自身的努力和选择紧密相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天命的思考和研究。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命运被认为是由前世修来的福报决定的,这种观念在整个作品中贯穿始终,体现了对命运的思考和接受。

其次,性命一词在汉语文学艺术中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与敬畏。性命一词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生命的关心和对死亡的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被视为一份宝贵的礼物,人们需要珍视和善用这份宝贵的生命。在文学作品中,性命一词的运用常常与生死相关,通过对性命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思考。

最后,生命一词在汉语文学艺术中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生命一词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被视为一种宝贵的存在,人们需要用关怀和爱护去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文学作品中,生命一词的运用常常与人性、情感和价值观念相关,通过对生命的表达和思考,展示了人们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综上所述,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在于其对天命性命生命等主题的独特表达方式。天命一词体现了中国人对命运的理解与接受;性命一词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与敬畏;生命一词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展示了汉语言的独特之处,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深入理解和挖掘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并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字数:616字)

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天命性命生命文学艺术论文 篇三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元素也逐渐走出国门,被世界接受。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对于传承并发扬我国优秀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语言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简单分析汉语言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和重要性,然后探讨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语言风格和语言艺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教学 语言风格 语言艺术

  教师的课堂语言都是通过长期实际教学工作所形成的,具有较强的个人风格及特点,所以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也就是语言艺术。不同的教学语言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及重要性

  所谓的汉语言教学语言,就是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语言。教师根据相应的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依据特定的教学要求,运用指定教材,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运用某种教学方式,最终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运用的语言。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的重要工具,还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最为基本的职业技能。此外,汉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还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为人师表。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所以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也会更为深远一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自己的言行。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教学语言特点,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授课语言不仅要具备严谨规范的科学性、教育性、学科性;还要具备启发性、幽默性、可接受性及简明性。简约的风格,较高的艺术性,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一方面还能使学生高度尊重并敬爱教师。

  二、常见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类型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但从大的方向上看,又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教学语言的各种因素方面划分,汉语言文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可以分为这样几类:情感型、质朴型、通俗易懂型、机智幽默型等;我国文学家姚鼐则将课堂语言划分为阳刚壮美型、优美型、刚柔并济型;从教师性格方面划分,则可以分为外向型及内向型。现对外向型及内向型语言风格加以简单分析。

  (一)外向型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

  运用这种教学语言的教师,具有以下特点:语速快、语调高,具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这种课堂语言风格更能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所以课堂教学效率很高。如果学生们长期处于这种语言环境,就会形成比较活跃的思维,很容易对一些新鲜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该语言风格也存在弊端,因为教师的语速快,所以输出的信息量比较大,容易使学生在接收相应信息的时候,大脑还来不及反应就要接收另一些信息,从而不能充分消化并吸收专业知识,造成信息接收障碍。

  (二)内向型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

  运用这种教学语言的教师,具有以下特点:语速慢、语调低,缺乏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但对每个专业知识都能进行细致周密的讲解,学生在接受及消化教学内容方面比较高,很少会存在知识点的疏漏及积压。长期处于这种语言环境,学生们会形成比较周密的思维,能够周全考虑问题。该课堂语言风格的缺点:由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比较慢,所以学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神经系统不容易兴奋,会发生学生困倦现象。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措施

  首先,教师应高度重視课堂语言的韵律节奏、声调语速。学科不同,传授的知识内容不同,就要选择不同的语言节奏韵律及语调语速,适中的韵律节奏及语调语速作用于授课对象,可以轻松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其次,教师应积极进入到角色当中,充满感情地授课,有效运用手势、表情、肢体语言等多种非语言因素。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运用具有较高艺术性的教学语言,配以整洁的衣着、丰富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对于不同的专业知识,恰当运用词汇及语调,充满感情地讲解,就会有效感染并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启发其思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充分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这样教学语言才会更加生动。语言艺术和修辞具有紧密的联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讲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知识浅显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知识点。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具有高雅的语言风格和语言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恰当的语调语速及节奏韵律,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语言风格。

  参考文献:

  [1]韦天洋.汉语言文学教育既有问题及解决措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7).

  [2]王建魁.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7).

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天命性命生命文学艺术论文 篇四

  《 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及创新 》

  摘要: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通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历史进行回顾,指出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巧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以提高目前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教学创新

  汉语言文学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汉语言文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出语言学和文艺学方面的优秀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民族气节、家国情怀的国家栋梁。但是,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创新。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招生质量、师资力量、社会风气及学科本身的问题,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不容乐观。如今,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生源质量越来越得不到保证。一方面,不多的师资力量被名校垄断;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招不到学生,教师又面临着无课可上的窘境[1],继而无法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导致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授课水平持续下降,其表现主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强烈的文科性质,使得阅读在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对大量的文字资料照本宣科,使得教学过程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对教师存在的必要性产生质疑。许多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求学生首先阅读著作,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都在日复一日地阅读[2]。这样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地会产生问题,学生需要极大的兴趣支撑才能在本专业的学习中继续下去。文学艺术和语言学本来是非常具有魅力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这种魅力,才能保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活力。但许多教师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下太多功夫,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过于依赖,对于文学艺术普遍缺乏自己的理解,难以把握学生的兴趣点[3]。教师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创新,许多教师讲授的内容许多年都没有变化。教学时只是对书本内容逐句进行讲解,没有创新,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有的课程在开设了一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之后,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学生学习许多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有效的[4]。

  (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材多年以来始终缺乏变化,许多课程使用的教材甚至是几十年前编订的。部分教师以为文学史和文学理论都是已经确定的,不会再发生什么变化,只要照着书本研究前辈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成果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对于国际文学界的变革毫不清楚。相比于语言学教育,文艺学尤其是最应该与时俱进的文学理论更加落后。不少学校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模型,对国际文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没有涉及,不利于具有理论研究能力人才的培养。汉语言文学教育多年来倾向于研究历史,而忽视了当今文学的发展[5]。许多学校的当代文学史课程只到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的几十年。以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只能根据个人兴趣对当代国际文学界进行了解。对于新的文学形式,如网络文学,大多数人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其流行原因和形成机制缺乏思考。甚至现今活跃在文坛上的严肃文学作家在大学中文系也缺乏知名度。当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令人担忧。不少中文专业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看的仍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较为通俗的文学。言诗则是席慕容、汪国真,言小说则是《平凡的世界》,对于今天的文坛流行趋势缺乏了解。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使学生找不到接触新鲜世界的窗口。

  (三)教学过程缺乏交流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本就倡导开放性、灵活性,要让大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地方学习,但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则是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中学语文教师没有区别,甚至还不如中学教师上课生动有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上学生发言很不积极,许多教师甚至不给学生提问和发言的机会。这种情况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要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首先要先做到理念的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学生也不是靠背课文和背知识点就能被培养为人才[6]。要做到教育理念的创新,首先要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中文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是区别一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和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的主要方法。对于有家学渊源的学生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教育可通过家庭教育完成。对于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来说,不可能所有人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完成了文学启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接受教育的学生不仅包括文学爱好者,也包括文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必须要兼顾这两种类型的学生,给予他们各自合适的教学资源,推荐阅读各类经典和流行作品,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其次,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核心加以把握。授课教师必须要想明白中文系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教师希望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得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或技巧。中文系的教育理念应当是在培养具有较高读写能力的应用人才的同时,寻找有理论研究能力的人才,这二者缺一不可[7]。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手段创新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文学艺术本就是一门具有很大魅力的学科,只要能让学生初步领略其魅力,就算是达成教学目标后,接下来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继续探索。而劣势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充满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要想获得足够的阅读量,必须静下心来专心阅读,对于缺乏定力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未免太过枯燥乏味。创新教学手段可以从脱离书本开始,甚至让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课堂,要营造多面立体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手段上多想多试,总结经验和教训,力求营造一个生动有活力的课堂。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是十分抽象的,想要了解它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比如,在讲解小说时,试图让学生模仿作家的小说创作技巧进行创作,这就能使学生对这位作家的风格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比如,以余华的“零度叙事”为例,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零度叙事的写作技巧,以便对作家的水平和自己的文学素养有一个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分组探讨,提高课堂活力。

  总之,汉语言教育身负前承中华传统文化、后接时代文明成果的重大任务,必须要尽快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理念。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面临着教学方法枯燥、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缺乏交流的严重问题。要想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创新入手,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表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革新是必要的,这个专业在革新的过程中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身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正确地认识教育现状,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马兵.台湾与大陆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刘颖.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科技资讯,2014(32):154.

  [4]彭小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中国现代文学导读》教学设计[D].广州:暨南大学,2012.

  [5]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5):92-96.

  [6]孙小彬,高文丹,吕勇兵.从高师院校教学现状看教学新理念的价值:以吕梁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1(6):72-75.

  [7]张煦.浅议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218.

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天命性命生命文学艺术论文 篇五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陶渊明与谢灵运同为我国东晋时期伟大诗人,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陶渊明和谢灵运的研究一直是文学论题中的热点话题。本文旨在从陶谢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手法、观物模式以及诗歌艺术境界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人、其诗,进一步了解陶谢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学习他们诗歌创作上的特色和方法。目的在于揭示二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和对后世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山水诗人奉他为开派使者,这就保证了比较的对等性。陶谢并提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也是对传统的继承。文学批评史上,陶谢并提的由来已久。较早且有影响的当属杜甫,其《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曰“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成为研究者经常引用的经典材料。此外如唐白居易“篇咏陶谢辈”(《哭王质夫》),宋陆游“陶谢文章造化侔,篇成能使鬼神愁”(《读陶诗》),清曹秉钧“同游妙述作,诗手并陶谢”(《和兰雪题西湖饯春图诗韵》)等。

  当然陶谢比较研究在现当代仍方兴未艾,但比较的方向跟语言表述都有了一定的变化。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指出:“余观谢诗取材于风物天然,而不风格自然;字句矫揉,多见斧凿痕,未灭针线迹,非至巧若不雕琢、能工若不用功者。……晋宋诗家真堪当‘吐言天拔’,‘出于自然’之目者,有陶潜在……” 而后起之学者,他们的陶谢比较,既有对传统点评的继承也有现当代点评的理论诗辨,将对陶谢诗歌比较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白振奎在《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一书中对陶谢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细致的研究,全书拟上、中、下三篇,从“人生思想”、“艺术实践”、“批评接受”三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比较。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主攻方向:本文力图从陶谢二人诗歌写作手法以及诗歌艺术境界两个方面入手,分析陶渊明与谢灵运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他们各自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影响下而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所表现的不同特色。

  主要内容:

  第一章 陶谢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第一节“写意”与“写实”

  第二节 陶诗的平淡自然与谢诗的富艳精工

  第二章 陶谢诗歌的观物模式比较

  第一节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第二节 定观与游观

  第三章 陶谢诗歌艺术境界比较

  第一节 陶谢对“真”与“清”的追求

  第二节“情”与“理”的表现形态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比较分析、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联系法。结合前人对于陶谢诗歌比较提出的典型观点,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分析,更加深入的探究其人、其诗。

  技术路线:选择论题、阅读两位作者的诗歌作品、查找相关资料、阅读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指导老师评审、撰写论文初稿、指导老师评审、修改论文初稿、指导老师再次评审、论文定稿。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20XX年8月15日—11月15日阅相关书籍并作读书笔记

  20XX年11月16日—12月16日收集整理资料,理清写作思路

  20XX年12月17日—20XX年1月24开题报告第一次修改

  20XX年1月25日—3月23日开题报告第二次修改

  20XX年3月24日—3月31日开题报告第三次修改

  20XX年4月10日 开题报告四次修改

  20XX年4月10日—4月13日提交开题报告

  20XX年4月14日—4月17日论文详细提纲写作

  20XX年4月18日—5月8日写作论文初稿

  20XX年5月9日—5月18日在老师指导下修改论文,进一步完修改稿

  20XX年5月19日—5月20日论文终稿、提交

  五、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赏析集》[M].四川:巴蜀书社出版. 1988年3月版.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龚 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6、宗白华《意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叶笑雪选注《谢灵运诗选》[M],古典文学出版杜,1957年.

  8、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1996年。

  9、白振奎.《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年版

  10、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1、郭预

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天命性命生命文学艺术论文 篇六

  题目:论汪国真诗歌的特点

  系(部):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科:中国现代文学

  学生:XXX

  指导教师:XX

  一、论文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汪国真来说,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学生,可谓耳熟能详,汪诗因此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汪诗不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而且汪诗更有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来自于诗人汪国真对中国宋元以来传统诗歌的那种豁达、飘逸和洒脱的人生哲学的二次创造。诗人汪国真的这种人生态度被现今社会称为"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够让广大的青年人在复杂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坚实理想信心。

  本篇论文通过对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旨在为广大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肤浅的价值理论,让更多的人广泛地认识并认同这位上世纪盛名卓越的抒情诗人及其诗歌特点,明确汪诗在诗坛上的地位,从而期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汪国真及其诗歌添加关注的眼神。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汪国真作为当代一位抒情诗人,他完全不同于闻一多、徐志摩、顾城、舒婷等这些早期中国诗坛上的领军人物,汪国真的诗歌创作阶段比较晚,将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诗歌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语言抒发着平凡的人、事、物,朴实无华却隽永深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诗风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其诗歌在广大的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现今中国文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屈指可数,缺少广泛而有力的学术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国外这块广褒的文学土地上,依然没有他光辉的影子。当然,这种现状的产生,尤其多面原因,一是汪诗的影响力几乎只局限于青年人这一层面上,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不需深入体味,因此在创作上不必进行权威的学术解析;二是现今文学界里,诗歌这以文学形式的地位每况愈下,已经处于文学的低潮阶段,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对于汪国真诗歌的研究,我觉得应该着力加强。

  三、论文研究目标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探究,凸现汪诗的艺术魅力,进而弘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使广大社会认同"诗歌来源于生活,却更深层次地反映生活"的观点。

  四、论文研究内容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蜚声文坛的著名中年诗人兼书画大家。汪诗能从平凡的事理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题昂扬,寓意深刻隽永,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功力。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汪国真的时代背景;

  2、关于汪国真创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及研究;

  汪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材上较有针对性、篇幅短小、明白晓畅、精炼而富有哲理、充满了音乐美、诗中小我与大我并存,等等;

  4、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五、论文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对比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六、论文进度安排

  收集材料,建立论文大致的框架模型

  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批

  写作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审阅

  根据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二次修改完善

  在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七、论文参考文献

  0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4、《谢冕论诗歌》,谢冕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5、《中国古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06、《汪国真诗文集》,汪国真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07、《从席慕容、汪国真到洛湃》,杨光治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0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09、《汪国真抒情诗精选赏析》,王昆编著,中国妇女出版社

  10、《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姜红伟著,黄河出版社出版

  11、《新作家文丛》,若冰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2、《现代诗歌创作论》,薛世昌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13、《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当代诗歌》,王卓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14、《中国新时期诗歌研究资料》,郭旭辉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15、《海子作品精选》,海子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6、《郭沫若经典作品选》,郭沫若著,当代世界出版社

  17、《徐志摩作品精选》,徐志摩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8、《语言学大意》,乐嗣炳著,中华书局1923年出版

  19、《中国诗学专著选读》,张寅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泰戈尔诗选》,(印度)泰戈尔著,冰心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相关文章

解析女性成长小说《他们的眼望上苍》论文(优质3篇)

《他们的眼望上苍》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堪称女性小说之经典。它表现了美国妇女反抗性别歧视,追求自我的主题,也被视为一部成长教育小说,但小说并非一出版...
论文2016-06-06
解析女性成长小说《他们的眼望上苍》论文(优质3篇)

和田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经典5篇】

利用和田河流域和田市气象站1961-2000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和田河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的年代际以及线性趋势变化.分析表明和田河流域气候演变存在非常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近40年和田市年平均气...
论文2011-09-05
和田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经典5篇】

环境污染的绿色化论文(实用3篇)

【摘要】 环境污染是目前全球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绿色化学的产生,改变了人们旧有的改善环境的思想。文章从绿色化学的最原始污染的预防上对消除污染更有效的观点展开讨论,认为绿色化学才是消除污染的最有效的方...
论文2012-04-01
环境污染的绿色化论文(实用3篇)

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运用(优选3篇)

口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学习、模拟加实战的综合过程.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性的实例,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形成良好的口语交流氛围,准确、流利、地道地进行英汉同声或者交替传译.作 者: 耿娟...
论文2017-09-02
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运用(优选3篇)

浅谈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十八相送的解释力论文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十八相送 解释力 论文摘要:论述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在参考其言语行为分类的基础上,时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中的“十八相送”,对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的时话进行了分析解释。...
论文2011-01-01
浅谈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十八相送的解释力论文

书声朗朗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论文(优秀3篇)

【摘要】 朗读是小学生语文入门学习以及强化积累的主要途径,对于后续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基石作用。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对语文课文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进而反过来促进学习。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
论文2013-05-04
书声朗朗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论文(优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