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论文范文参考【精选6篇】
初一论文范文参考 篇一
如何有效提高初一学生的学习成绩
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阶段,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适应新环境、适应新学科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然而,许多初一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各种问题,例如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方法不当等。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初一学生的学习成绩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生成绩的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初一学生可以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按时完成作业和复习。此外,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其次,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不同的学科和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初一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语文时,可以多读好书,提高阅读能力;在学习数学时,可以多做习题,提高解题能力。此外,还可以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共同探讨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再次,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是学生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初一学生应该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同时,要培养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参加各种学科竞赛、阅读优秀的学科读物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最后,要合理利用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括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辅导书籍等。初一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扩大学习的范围和广度,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可以利用图书馆借阅适合自己的学科书籍,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及使用辅导书籍进行巩固和复习。
总之,提高初一学生的学习成绩需要学生本人的努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以及合理利用学习资源,初一学生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一论文范文参考 篇二
如何培养初一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当今社会所重视的一种能力,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培养创新意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然而,许多初一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对于新事物和新思维的接受能力较低。那么,如何培养初一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害怕犯错误,害怕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创新需要学生敢于尝试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初一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同时,老师和家长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才能有新的发现和创新的想法。初一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阅读优秀的作品、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同时,老师和家长也可以给予学生启发性的问题,帮助他们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再次,要提供创新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学习环境和机会对于培养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初一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创新的活动和竞赛,例如科技创新大赛、作文比赛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比拼,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此外,学校和家庭也可以提供创新的学习资源,例如图书馆、实验室、科技设备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不仅仅是个体的能力,还需要团队的合作和协作。初一学生可以参加团队活动,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协商和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可以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总之,培养初一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和学校家庭的支持。通过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表达、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供创新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以及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初一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初一论文范文参考 篇三
成长的路,犹如一本《伊索寓言》,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人有旦夕祸福”。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在成长的路上,经常会发生许多不尽人意的事情,但也有许多自己满足的事件。是这样一个这里,启迪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如若失去,也该庆幸,会有另一个美好的开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面对恶势力时,我们做的应该是反抗,而不是屈服。鲁迅先生的这句话,让我在成长路上认清了方向,懂得了如何辨认是非,走上正道。
淡泊名利。居里夫人和他丈夫发现了镭,但却不贪图权财,放弃了申请专利,同时也放弃了一笔财富。居里夫人的这种高尚品质,不止一次提醒我,绝不能被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是我在成长道路上迈出的步伐更加的坚定。
在逆境中懂得创造希望。《鲁滨逊漂流记》很明确的告诉我,遇到挫折不可怕,因为“天无绝人之路”,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一定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因为这个道理,让我满怀信心,自信地向成长之路迈下每一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xxx,xxx等伟人的成功事迹,想他们对我们青少年的期盼,一句句至理名言都无时无刻的鞭策着我们。让我们明白,想为祖国作贡献,拥有丰富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也因为有了丰富的知识,才使我成长路上的荆棘越来越少。
为自己所做过的往事不带任何眷恋。也许昨天我们获得了一个极大的荣誉,但我们不能只睡在过去的梦中,因为,说不定,明天你会获得更多的荣誉!没错,我们没必要把错过当成过错,也没有必要把今天的幼稚责怪一千遍,因为,还有更多的路等着我们去走,等着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成长的路犹如一只一直翩舞的蝴蝶,要经历许许多多的磨难才能够从一直毛毛虫个蜕变成令人惊叹的尤物。我在奋斗,我在努力,我在努力的成为一只蝴蝶。
初一论文范文参考 篇四
阿基米德喊出“尤里卡(我发现了)”之后,世界上出现了浮力定律;牛顿被熟透的苹果砸中脑袋,便有了万有引力学说;门捷列夫在睡梦中得到启示,排出了今天的元素周期表;魏格纳看着地图,提出了震惊世界的大陆漂移学说……
十七世纪,英国有个化学家叫波义耳,有一次他的助手不小心把紫罗兰花掉在了盐酸溶液里,他爱花如命,把花放在蒸馏水中冲洗,却惊喜地发现,花瓣逐渐变成了淡红色,他决定探究下去。波义耳采集了各种各样的花,把酸液滴在花瓣上,结果所有的花都变成了粉红色,他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获得了灵感,经过多次实验和提炼,终于研制成功了检验酸、碱物质的石蕊试纸。
看似偶然的例子,仿佛在说科学家们比别人运气好,的确,这些发现似乎是偶然所得,但这偶然却是在必然之中孕育的。科学家们的成功往往是偶然与必然结合的产物,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是对偶然现象的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从特殊到一般,深入开掘,最终才能取得的结果。阿基米德在临死时还在验算题目,牛顿在思考时把手表放进锅里作早餐,门捷列夫在制表时,人类还没有发现全部的化学元素,他就冒天下之大不韪,建立了化学史上的里程碑,魏格纳在搜集证据时,不幸丧生。
他们夜以继日、坚韧不拔,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他们孜孜以求、默默无闻、不求索取、甘愿奉献,人类由此受益无穷。
与之相比,我深感内疚,惭愧不已,一遇问题,浅尝辄止,看到长长一串数学式子就头晕,作文不好写,就胡乱拼凑,英语难背就干脆不背。长此以往,一事无成。如果波义耳对花瓣变色视而不见,见而不想,也许直到今天,人类连石蕊试纸的面都没见过。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多用脑,勤思考,常动手,锲而不舍,日积月累,善于发现,就一定会有收获。
正如辩证法所说:偶然里存在必然。
初一论文范文参考 篇五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的整合
论文提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工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已经把数学带入了各行各业。高新技术的高精度、高速度、高安全、高质量、高效益以及全自动化等,都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在计算机的计算和控制下实现的,“高新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现代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中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加速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已经在探索信息技术在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教师数学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作用和途径,以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建设和发展等的途径。在此,本人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对初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教学方式 积极性 效果
随着多媒体CAI技术在教学中的越来越多的应用与课件技术的日臻熟练,我们说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电子黑板”的概念了,它以强大的功能,大量的信息及生动直观的影像和快捷的连接方式和超越时空的变幻,已经越来越受教师的欢迎,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学论文并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几何教学方法,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取而代之以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就其优势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所谓情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景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情景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 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的体系。
传统的几何教学中,只凭教师口头的说教和黑板上呆板的板书是很难体现出情景创设中的悬疑性、惊诧性和疑虑效果,也就是说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轰动效果和视觉反差,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的多彩的图像,动态的影像和声音,可以使创设的情景更生动逼真接近生活,使原本抽象的几何概念,更接近实际,更能体现几何概念的实用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计算机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初中几何第二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三幅图案: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架飞机、人民大会堂,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
所有学生几乎同时说出来:“不垂直”。 再例如:在讲授“垂直”这一章概念时,我有目的的设计了一组Flash跳水的动画,每当画中人物成功的跳入水中后,其滑稽的动作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当第二次这个人物没有成功,斜插入水后,画面的播放器中传出“啪”的一声,学生们几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过后,画面上打字幕“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教师问:“什么叫垂直呢?”
接着教师讲解了有关垂直的概念。
这节课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完整的进行下来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什么叫“垂直”,论文甚至到以后 只要提问到不垂直的问题学生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啪”,可见这样的情景给学生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理学家赤瑞特拉认为:人一般可以记住阅读内容的5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的70%。我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强大的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技术,创设出各种情景氛围,而且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具和语言无法企及的生动、逼真和引人入胜。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几何基础知识。
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
皮亚杰的“建构”的观点是与“活动”的观点有紧密的联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必须掌握“活”的几何概念,这就必须使学生在几何学习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教育家斯腾伯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视为交往过程,要注重交往的改进,特别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
比如用《几何画板》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的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的 动态的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相离<=>R<d
相切<=>R = d
相交<=>d<R
学生的脑海里只要一提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想到旋转着图像。
类似这样的课件还有《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发现这个知识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无限的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药学论文发表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川国藏认为数学教育中,学习数学知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我认为 几何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学生如何画角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给学生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学生走神,教师画时部分学生不注意看;教师作图时,身体遮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等等。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步骤和基本方法,由于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深刻。演示结束后,教师再到黑板上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对画角方法清楚明了,教学效果好。
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进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以自己为主体的积极建构,“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展开探索的翅膀。
例如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在黑板上画几个图,给学生几个公式,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出充分多的图形,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众多图形,并且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并可以在更多图形中验证,使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公式,在几乎是无限的空间中,研究几何图形,从中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做到的。真正做到陈重穆教授提出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效果。彻底的摆脱了教学中“烧中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自主的建构知识体系。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节省出大量的教书时间,可以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争取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利用图形的颜色和图像的闪烁给学生以暗示,还可以通过平移和旋转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还可以利用师生界面进行超级连接,达到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动态的,“活”的几何。
初一论文范文参考 篇六
1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学术规范概念与结构及意义
概念该学术规范是学术规范和中医学学术规范的下位概念;具有其上位概念的共性特征以及区别同级概念的自身特征。定义该概念为:研究主体从事中医学术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需要遵循的学术追求与行为活动的基本准则和具体规范。这一概念及其定义指明规范的对象是研究主体(代指研究人员)与其研究内容,规范的内涵是学术追求与行为活动的准则。它符合学术概念的“专门系统的知识及其对该知识的研究”的双重含义,且具有学术规范下位概念的自身特征。因此,是一立得住的概念及其定义。尽管今后需要修定,但目前可以参照应用。
结构不同的学术规范都有其有不同的结构。现代中基学术规范具有如下3个层面结构:学术追求,昭示研究主体的探索取向;学术准则,规定研究
主体的基本方法原则;研究与写作规范,则是面向研究内容的具体规定。该规范的结构从上到下,由研究主体的价值取向到基本方法,再到研究内容的具体规定,是一逐步递进层层深入的立体交叉的有机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该规范及其结构,本应具有上面学术规范的相应内容和结构。如学术争鸣与评价的规范、学术不端界定与处罚的规范。限于篇幅和初步探讨,这些不足和缺如,留待学术共同体同行修正提高。
2学术追求规范指学术主体研究面向研究内容探索取向的规范
即对学术研究的目的及其目标是什么,做出规范。
探索未知指研究主体应当探索其研究对象尚未认知的现象及其机制的规范。创新,是学术研究首要目标。现有中医基础理论,是通过“以象测脏”、“司外揣内”建立起来的整体直观水平上的描述性的理论。产生脏象外在表现的内脏结构及其功能机制,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和发现,但远不清楚。因此,探索未知自然是该学术追求的首要规范。这对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建立,至关重要。
追求新知指研究主体探索未知的同时,应当遵循洞察科学前沿最新知识的规范。遵循这一学术追求规范,方能提升中医学术研究水平,保障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与科学发展同步。下面“学科尺度”所列举两个例证,足以佐证该规范重要和必要性。
3学术准则规范指研究主体进行学术研究和发表论著应当遵循的基本标准和原则
遵循如下三条标准和原则,有利于中医学术研究突破难以为外界接受的“瓶颈”,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科学及现代医学相互沟通。
科学视野指以科学眼光,从相关科学背景下,开展中医学术和现代中基的研究的准则。该条准则,是对中医现代研究已经走向国际科学前沿众多事实的概括,对这一发展趋势的把握。在SCI收入杂志发表中医研究论文日益增多是事实,也是趋势。遵循这一准则,将提升研究水平,加快中医走向世界科学舞台的步伐。
学科标尺指从学科专业角度,开展相关研究并衡量研究水平的准则。如上所述,学术简言之就是各学科发展中的知识和对该知识的专业化的研究。因此,需要遵循学科标尺的准则,以衡量出研究水平的高低,提升研究水平。例如,系统生物学与中医的研究,如果遵循学科标尺原则,用系统生物学学科尺度去衡量,则可发现其不足,有利于改进提高。有关系统生物学的概念及其最新发展,详见下面“明确概念”条目下的例证。再如,我们前面提出“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脑内相关脑区功能调控而实现”的科学假说[1],同样需要置于脑科学功能影像学科领域去比较水平高低。只有如此,才能改进提高。反之,如不遵循这一准则,则难免陷于“自话自说”的低水平重复。学科标尺作用,前面论文“新学科”[2]已做明确阐述,详参该文。
公认理念指研究应遵循科学界公认的标准,研究结论应取得科学界认可的准则。该条准则,是上述两条的补充发展。意义同上。有关“公认理念”详参“新理念”一文[3]。
4学术研究与写作规范
学术研究涉及从选题,到研究中的取材、设计、论证及其结论的全过程。限于篇幅和首次探讨,本文侧重于学术研究与论著撰写中的亟待重视几个问题,做出相应的探讨。初步提出以下7个方面的规范,一是现有中医学术研究与其发表学术论文中暴露出的问题与这7个方面密切相关;二是面向中医现代研究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构建,7个方面必不可少。以避免上述问题,减少新理论创建中的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