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精彩6篇)
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 篇一
《红旗漫卷西风》是一部由李大钊、陈伯达等人合作创作的话剧,该剧以揭示旧社会农民的苦难和无奈为主题,通过展示革命先驱们的奋斗和牺牲,表达了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旧社会的无情批判。观看这部话剧,我深受触动,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伟大和他们为理想奋斗的坚定信念。
首先,这部话剧通过生动的情节展示了革命先驱们为了理想奋斗的坚定信念。剧中的主人公们面对各种困难和艰辛,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特别是李大钊、陈伯达等人的形象,他们不畏艰难,毫不动摇地坚持着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他们的形象给人一种强烈的力量感,让我深受鼓舞。
其次,这部话剧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旧社会农民的苦难和无奈。剧中的农民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他们的生活困境和社会地位的低下。他们在封建统治下的生活艰辛,受尽虐待和压迫。剧中通过他们的对白和表演,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农民们的痛苦和无奈,引起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深思。
最后,这部话剧通过悲壮的结局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无情批判。剧中的革命先驱们为了革命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牺牲和坚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终时,红旗在西风中漫卷,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和新社会的到来。这样的结局让人们对革命理想和社会进步充满了希望,也对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通过观看《红旗漫卷西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先驱们的伟大和他们为理想奋斗的坚定信念。他们的形象和故事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让我认识到革命的意义和价值。这部话剧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理想,并为之奋斗,就能够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红旗漫卷西风,永远在我们心中飘扬。
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 篇二
《红旗漫卷西风》是一部以红旗为象征的话剧,通过展现革命先驱们的奋斗和牺牲,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观看这部话剧,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革命先驱们的无私和奉献精神,也对旧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剧中的主人公们以李大钊、陈伯达等为代表,他们为了理想和信仰,毅然投身于革命事业中。他们不畏艰难,不惧牺牲,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们的形象给人一种强烈的力量感,让观众深受鼓舞。特别是剧中的李大钊,他是一位理性、坚定的革命先驱,他的形象让我感受到了坚持信仰的重要性和为之奋斗的必要性。
剧中的农民形象则展示了旧社会农民的苦难和无奈。他们生活在封建统治下,受尽虐待和压迫。剧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农民们的痛苦和无奈。这些形象让我对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社会环境和权益。
剧终时,红旗在西风中漫卷,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和新社会的到来。这样的结局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通过观看这部话剧,我对革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运动,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人类的幸福。
通过观看《红旗漫卷西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先驱们的伟大和他们为理想奋斗的坚定信念。他们的形象和故事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让我认识到革命的意义和价值。这部话剧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红旗漫卷西风,永远在我们心中飘扬。
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 篇三
《红旗漫卷西风》虽说是历史战争题材的红色剧,但是这部剧已经跻身省级卫视黄金档电视剧收视率前三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希望对你有帮助。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古今多少豪杰为了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奔赴前线,血染征袍。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一对姐妹花,如琬似花的年纪奔赴战场,共患难,同甘苦。她们在战地中建立了很好的革命友谊。一场被国民党围困的战争中,为了帮战友们寻找食物。她们被射死,临死前紧紧地抓着手中的果子,让战友带回阵地。那一幕在我眼中比整场战争更震撼
女孩开心的摘着果子,交叉蒙太奇的另一边是一个士兵举着枪瞄准着她。那一幕女孩倒下,士兵不满足,为了引另一个女孩,他又开了一枪。每一场革命的胜利,是由无数革命先驱鲜血染成的。我们在为女孩从容就义的精神所感动的同时,反映出来的是大时代背景下,大多数的年轻人放弃自己的青春年华,为革命抛头颅撒热血,攻克万难的精神。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战争的胜利,是所有人努力的结果。但战争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衰败的写照。
风华正茂中的我们,游荡在街角,花园。坐在咖啡厅里想着旅行,想着爱情。我们无法感受那个年代的她们经历了什么,无法感受女孩们相依偎时的感动。也许在故事里女孩们出场不到一分钟,但这种精神是那个年代成千上万为了革命攻坚克难青年人的写照。我们今天坐在咖啡馆看着手机,看着报纸的生活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
那个年代土壤是满目疮痍的,感情是支离破碎的,国家是分崩离析的。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千上万的年青人为了自己的信仰,丹心碧血,舍身为国。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人可以过上好日子,他们做到了,那我们现在的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有什么资格抱怨我们的人生呢?
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 篇四
电视连续剧《红旗漫卷西风》是一部独具匠心的好作品,是导演王好为、李晨声夫妇对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又一个积极贡献。
作品反映的是1949年我军挺进西北,和平解放新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空间跨度大,相关人物多,构成事件发展的因素纵横交叉,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而这部片子却很短,只有十二集,再加一个尾声。这就出现了历史事实与艺术表现的矛盾。如果取材不全,就不能完整地再现这段历史;如果艺术表现力不强,就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同。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导演确立了这样一个思路:简化事件过程,腾出空间写人物;简化人物的一般描写,腾出空间写细节。根据这个思路,导演设置了两条主要线索:一条是我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残匪在大西北地区的较量,一条是我党领导的和平民主势力与国内外分裂主义势力及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
前者推动后者,如果没有我军在西北战场上的节节胜利,马呈祥、叶成、罗恕人等国民党顽固派就不可能放下武器,就不可能使分裂主义势力越来越陷于孤立;后者呼应前者,如果没有我党在新疆领导的和平民主势力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也不可能在解放军进疆之前使新疆获得和平解放。历史的逻辑与艺术的逻辑是一致的。编导抓住了这两条线索,就抓住了历史事件的本质真实,同时也就抓住了艺术创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删繁就简,为描写人物腾出足够的空间。应当说,片子对于人物的塑造是比较成功的。如王震的粗中有细、武中有文,陶峙岳的儒雅深沉、处变不惊,刘长胜的忠诚质朴以及克服小农意识的心灵轨迹,都塑造得栩栩如生,颇见光彩。而人物的生动丰满,在很大程度上则得力于细节的精心刻画。例如第九集,王震向二、六两军的领导讲述他与毛主席一起观看京剧《古城会》的情形,它不但揭示了王震热爱士兵、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来源,而且烘托了毛主席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迷人魅力。这就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叙述事件与塑造人物的统一,也是作品的真实性、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统一。
更值得重视的是导演对于历史真实的把握。《红旗漫卷西风》的特点是,它在保持艺术品性的前提下,不但历史事件是真实的,时代精神是真实的,就是主要人物的重要对话也都是真实的、有案可查的。这种艺术把握的好处是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可信性。这部电视剧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看这部作品,我们的心理不能不受到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你看,那时的革命者,尽管没有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珠光宝气和装腔作势,一个个粗衣俗表,有时甚至是蓬头垢面,但是这一切又岂能掩盖那飘然不群的优越气质?只要你不是怀有偏见的人,就不能不被那种超越物欲、情欲、支配欲和自我表现欲的高蹈情怀所感动、所吸引、所鼓舞。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弘扬到了最为强烈、最为高级的程度,中国共产党人真正是伟大中华民族的一代精英!那种崇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绝不会随着那个时代的过去而过去,相反,它具有永恒的价值。
看这部作品,不能不引发我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思考。片中用了不少镜头来表现那个叫做马克南的人物。此人是美国驻新疆领事馆副领事、新疆分裂活动的策动者和幕后指挥者。他秉承美国的旨意,在分裂主义分子、国民党顽固派和叛匪之间秘密串联、上窜下跳、煽风点火,企图阻止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进步力量推动和平解放新疆、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党我军和平解放新疆,正是与国内外分裂主义势力斗争的胜利。这一历史事实启示我们,在当前空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我们必须像革命前辈那样十分警惕国内外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把维护祖国统一进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大业进行到底。
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 篇五
看着霸气的片名,想着毛主席的诗词,我内心是这样的激情澎湃,还有什么比重温一段历史更让人热血,作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重点剧集,目前正在东方卫视热播,追了几天,已然欲罢不能。
很难说清楚他到底算是一部怎样的戏,大的方面以家国情怀和家族两代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和命运为主线,小的方面又是一部民国校园内的进步青年养成记,你还可以说他是青春偶像剧,毕竟其中的张粟、吕一、姬他、范凌子个个颜值担当,脸上写满了军人的豪气,小鲜肉们挑战民国服饰,美出新高度。男的铁骨硬汉,女的娇嫩如水,如果不是战争,他们的风花雪月又该羡煞很多人吧。
说起剧中当时的大背景,对历史了解一般的我竟然也能知道个大概,这归功于这个剧最好的一点,就是边播变交代历史,让人感觉很踏实,突如其来的历史变革让这帮年轻人从懵懂的站队到爱国的责任心、使命感被唤起,经过革命教育,敢于挑起重担、固守信仰,他们的青春比任何一部狗血剧都要来的励志。绝非胡编乱造的“雷剧”,我才决定追追追!
这里不得不说他们的领路人,西安中山军事学校的校长,也就是剧中的中共党员程慕贤,他的原型应该是史可轩,剧中的他长这样!坐稳了!
张嘉译!!!幸福来得太突然,全剧第一幕校长训话时我就已经决定追下去了,老干部,你肿么可以这么帅!现代剧帅也就算了,穿上军装还是这么帅!
他的加盟才实实在在可以说出那句话,“实力派偶像派并存,老戏骨小鲜肉强力合体”作为地道的陕西人,他的出演,太锦上添花了,特别是剧中那句真理,“革命的希望,不能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要靠组织和群众的力量。如果革命需要我做出牺牲,我在所不惜。”有这样的男神校长坐镇,怎么会培养不出几个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快扶我起来,给我学校地址的定位,我要上学!
这么一个老戏骨的身边自然要配一大堆老戏骨陪他飚戏才好玩,毕竟这样一部以刻画特殊历史背景下人性和情感的大戏,其中又掺杂着不同的信仰、不同信仰下的革命爱情,不同信仰下的兄弟情,不同信仰下的亲情,总之,在那个时代,信仰不同,亲父子都可以兵戎相见,内心觉得好可怕!
于是有了张嘉译、张光北、杜志国的铁三角,这个20年的兄弟情,在剧中被各自所坚守的信仰撕得粉碎,那顿家宴,叙旧不成,酒里只有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眼里把各自看作了敌人,这个最深刻的情节,我至今难忘,那坛20年的酒,喝出的不是醇香,是苦涩。
那时候的热血青年们,他们的青春被信仰裹上了最浓烈的色彩,因为他们上了当时仅次于黄埔军校的牛逼院校,那就是西安中山军事学校,也正是因为这所校园,改变了他们,也让他们的一生变得传奇无比。
简单科普下这所学校,是的,它不是编纂的,是真有的学校!
民国15年(1926)11月,冯玉祥率国民联军解西安围后,西北地区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急需大批人才。在共产党人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决定筹办一所军事学校。民国16年(1927)3月成立中山军事学校筹备处,5月12日学校在西安北院门(今市政府大院址)正式开学。中共党员史可轩任校长、李林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邓希贤(邓小平)任政治部主任,许权中任总队长,教员和干部大部分是中共党员。学校设23个大队,先后招收学员700多人。既学军事,也学政治,以学军事为主。李林讲军事条令和战术课,邓希贤(邓小平)负责政治教育,许权中负责基本训练和操练,苏联顾问乌斯曼诺夫、赛夫林等讲授战略战术课。领导人和教员以身作则,对学员要求甚严。学校生活虽然艰苦,但充满革命气氛。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于右任也给该校以大力支持,校牌为他亲笔书写。这是国共合作在西北创办的一所培养革命军事人才的学校,被誉为“西北之黄埔”。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概论》、《共产主义ABC》、《国家与革命》、《新三民主义》等多门政治理论课。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学生上课,对广大青年军官宣传马列主义,灌输革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这些青年是在这所学校接受了最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灌输,也为他们之后牛逼的经历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虽说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可这部戏对于如今的现实意义还在产生影响,如今国人信仰缺失,痛定思痛,找出病灶,才能让国家欣欣向荣。
虽说《红旗漫卷西风》是一部正剧,但是在剧中巧妙融合了大量青春、热血的元素,满足各个阶层观众的口味,而且跨越20年的一部历史大戏,居然只有40集,这在当下浮躁功利的电视剧制作方面来说简直是良心之至,紧凑连贯的剧情、老戏骨带小鲜肉,主旋律青春化的尝试非常大胆,这样的红色革命剧卖相甚好,有冲着电视剧制作品质的,有冲着剧中演员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部剧,让我们再接受一次革命传统的洗礼。
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 篇六
红色,大地被红色浸染。
那不是低沉的暗红,也不是高亢的亮红,而是蓬勃似火,坚韧似朝阳的中国红,像一朵鲜花开放在中国的大地上,由点及面的蔓延开来。沸腾着,新生的火红色的力量,伫立着的旗帜,在高声的歌唱。
“红军来了!红军来了!”整齐而矫健的步伐,人未至而声先到,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开路。
激情的将士在广场上挥动着臂膀:“把属于我们的夺回来!红军万岁!”不多时,红色的队伍便开始延长,浩浩荡荡的行走在大道上。
他们风餐露宿,披荆斩棘,手中虽所剩无几,心中却充满了信仰。为什么而战?为了祖国,为了太平盛世,为了妻儿家室的安康。他们战斗,不怕牺牲,不怕风和血,傲然面对疾风和大江。他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团结就是力量!”一腔热血,一担干粮,和那坚定着迈起来的步伐,冲破了枪林弹雨,跨过了赤水黄河,走过了草地,越过了雪山。插下无数把红色的旗帜,将希望带给无数受苦受难的同胞。
“是的,我们能赢!”
红色,红色的,那是胜利之光。
万里云山入浩歌,自带王师凯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