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校的女儿》的观后感【实用3篇】
电视剧《大校的女儿》的观后感 篇一
《大校的女儿》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情感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的故事。这部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不禁思考了许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这部剧通过女主角的成长故事,向观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家庭的重要性。女主角陆婉儿在剧中一直面临着家庭的困扰和压力,她的父亲是一位严厉的军人,对她要求很高,而她的母亲则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在家。然而,尽管她的家庭并不完美,她依然努力地寻找着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她和父亲之间的争执和矛盾,最终化解成了深深的父爱和理解。这让我明白了,家庭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持和依靠,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家庭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
其次,这部剧还通过女主角的友情故事,告诉了我们友情的可贵和珍重。在剧中,陆婉儿和她的朋友们一起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面对着各种考验和磨难。然而,他们始终相互支持和鼓励,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时刻。这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友情是无价的,它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让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
最后,这部剧还展现了女主角的爱情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力量。女主角陆婉儿在剧中遇到了一个温柔善良的男孩,他们相爱并一起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考验。他们的爱情不仅让我感动,也让我明白了爱情的真谛。爱情不仅仅是甜言蜜语和浪漫的约会,更是彼此相互扶持和信任的基础。只有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爱情才能真正被考验,也才能真正成长和坚固。
总的来说,电视剧《大校的女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通过女主角的成长故事,让我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通过友情故事,让我懂得了友情的可贵;通过爱情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这部剧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个关于人生和情感的启示,让我深思自己的人生和价值。我相信,只有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和关爱,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快乐。
电视剧《大校的女儿》的观后感 篇三
电视剧《大校的女儿》的观后感
看完了电视剧《大校的女儿》,袁立、郭晓冬主演,反映的是七十年代部队里发生的故事,离现在的生活似乎有点远,但是剧中反映的亲情、爱情是永恒的。
我想说的是,这真是一部中国式的“廊桥遗梦”,剧中两个相爱的人始终没有真正地结合在一起,他们一生遵守着传统道德约束,在各自的轨道运行着,把爱深埋心底,只是互致问候和关怀,这是怎样一种沉重,我为他们而唏嘘。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前几天在哪里读到这句话,究竟应该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还是应该走出来,姜士安选择是守着,他牺牲了他自已的幸福,成全了父亲和翠花,成全了中国人传统的忠孝道德观念,传统的观念是不是都是如此?我深不以为然。
这出悲剧的起源就是他的父亲,我以为他的父亲的无知和固执害了他,而他自己还没认识到!他以爱的名义害了他的儿子,他却还浑然不知,令人难过。首先,他就不应该逼着他的儿子娶翠花,他骨子里还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老观念,认为儿子必须听他的,除非他死;其次他认为娶老婆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当然无所谓感情生活了;三是他因为翠花帮忙做了很多事,要儿子用婚姻来偿还!
我不喜欢这个父亲,太自私了,姜士安一生痛苦的感情生活就由此开始的!再说说翠花,也是自私的主,既然男人不爱她,当初既使在他家帮忙做了很多,也不应该指望人家娶,爱一个人就应该让他幸福,既然他不幸福就应该放手,她不是,她的一生也是不幸福的,虽然她是很勤快,但她非要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注定一生不幸福。
姜士安,虽然他在工作上很出色,他之所以出色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他不喜欢呆在那个家,他宁愿把时间全放在部队里。他是个悲剧人物,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的可恨之处在于他屈从了世俗,抛弃了爱情。
这整个悲剧事件都是由他父亲造成的,我觉得,他父亲为什么会这样,我以为一是因为文化教育水平低,二是国家经济太落后,所以对他要求也不能太高。所以回到原点,还是要受教育,强中国,教育兴国,如果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祖国经济也能象美国一样发达,悲剧兴许也会少许多!